网络支付新规对电商的影响

    简迈迈

    央行2015年7月31日发布公告,就《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为“2015新规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顿时在各个圈子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造谣派”和“辟谣派”即刻打的不可开交,小伙伴们在唾沫星中迷失了方向。

    一、监管背景

    就在两周之前,也就是2015年7月18日,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法——《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互联网金融领域“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原则,第三方支付业务仍旧归“央妈”负责。

    先说说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政府主管部门都是一开始持宽松态度,“摸着石头过河”,足够了解之后再正式出台政策进行监管。第三方支付业务也不例外,这个行业在中国自由发展约五年之后(即2010年),央行才正式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要求第三方支付企业在2011年9月1日前申请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从此,第三方支付企业成为“央妈”的“继子”。

    如果说第三方支付企业是“央妈”的“继子”,央行的亲生孩子就是银联和各大传统银行。简单理解“央妈”这几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下:传统银行是中国金融版图上的核心城市,银联是连接各大核心城市的高速公路,第三方支付企业只能算是高速公路上人气很高的拼车服务,而银联则同时在运营着高速路上的国营快速公交,因为“银联系”的很多子公司也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

    央行规章出台后,不少第三方支付企业拖了好几年都没能申请到牌照,行业开始不断洗牌,没有申请到牌照的企业逐步面临被兼并或被边缘化的风险。

    二、“央妈”管孩子屡受“非议”

    这次2015新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之前,央行已经出过几次类似征求意见稿,最近一次应该是2014年,其中要求:“支付机构不得为付款人和实体特约商户的交易提供网络支付服务”,剑指第三方支付公司线下铺设使用场景——即用户通过扫条码、二维码或声波支付的方式,与线下实体商户完成交易。央行叫停二维码支付业务以及个人支付账户限额的提法,被批评为“打压”第三方支付之举,担心此举会限制第三方支付推进线上线下融合(O2O)。

    分析人士认为,这些举措会让银联成为潜在受益者,因为线下商户的POS机每笔刷卡的手续费由(消费者所持卡片)发卡行、收单行(就是代理商户收钱的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拿到收单牌照也可以做)和银联按70:20:10的比例分成,如果第三方支付公司与银行直连,就可能绕过了银联。当第三方支付重点发展线上业务时,银联受到的冲击尚不明显,但如果第三方支付和线下商户开展合作,通过移动支付连接消费者和线下商户,银联的传统业务势必会受到挤压。

    不论“央妈”态度怎样,我们从线下商家(超市、餐厅等)已经看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线下支付服务了。

    三、2015新规草案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这一次,央行出台2015新规草案针对的是网络支付业务。那么,到底在哪些方面会影响电商行业呢?

    1、电商与支付的场景

    支付对于电商来说,是完成电子商务交易(物流、资金流和信息量)闭环的重要环节,支付可以由银行通过刷卡线下提供(送货上门刷POS机)或者网上银行线上(网关)完成,也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通道完成,例如:支付宝或者银联的在线快捷支付。

    2、对电商的具体影响

    对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2015新规草案根据实名制管理要求,提高了第三方支付账户开立难度(如:多重交叉验证),加强了对第三方支付体系内资金流转的监管,引入了支付账户余额限额管理和用途分类管理,以此来区分消费类和综合类账户,前者余额主要用于消费,后者余额可用于消费、转账以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

    尽管上述限制针对的是第三方支付余额的管理,而不针对基于银行卡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支付机构仍然可以提供跳转银行网关或快捷支付方式,由用户通过银行卡或银行账户完成对外付款,不受上述额度和用途的限制),新规加强了对第三方支付企业体系内资金循环的监管。也就是说,央行支持第三方支付企业服务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小额、快捷、便民的小微支付服务,但不支持第三方支付进行体系内转账,从而使之回归到通道技术本身,而不是成为一个类似银行的存款公司。

    2015新规草案区分了综合类支付账户和消费类支付账户,并就这两类账户分别规定的年累计20万元、10万元限额,对不同安全级别的支付指令验证方式分别设置了单日付款不超过5000元、1000元的限额。

    2015新规草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商用户的支付体验,因为交易的支付可能受用途或者付款限额限制,继而转到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跳转银行网关或快捷支付方式,最终不得不通过用户银行卡(银行账户)完成付款。鉴于银行卡(银行账户)支付体验的局限,以及新规禁止支付机构代替银行进行客户身份和交易验证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用户体验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在线交易的支付成功率,尤其是可能会流失消费价格超过5000元的电子商务交易机会。

    除了第三方支付机构之外,受2015新规草案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p2p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企业。据报道,目前不少P2P平台利用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开设的账户进行资金托管。尽管2015新规草案仍然允许第三方支付机构为P2P提供支付通道(资金收付)服务,但服务应基于后者的银行账户办理,并且明确禁止第三方支付机构为P2P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开立支付账户,以便加强客户资金监管,避免金融企业风险传递。P2P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得不重新投入传统银行的怀抱,进而更容易受到“央妈”和银监会的紧密监管。

    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2015新规草案可能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再次大洗牌,利用支付账户体系内资金开拓附加服务(如各种“宝宝”类理财产品),与巨头并存的空间变得更小,而巨头却可以利用口袋中的其他法宝(尤其是银行等金融牌照)驰骋互联网金融市场。

    四、巨头纷纷布局互联网金融,“线上ATM”才是王道!

    金融一直都被视为所有世间万物食物链的最上游,不断发展壮大的互联网巨头早已纷纷布局互联网金融。腾讯旗下的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微众银行”)开业,成为中国首家民营银行,也是中国第一家上线的互联网银行。2015年5月,阿里系的浙江网商银行获准开业,至此,中国已经有了两家新型的“互联网+”银行。这两家银行均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不开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也不会涉足传统银行的线下业务,如支票、汇票等。

    与此同时,BATX四大巨头中的小米其实也早已设立支付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小米支付”);2015年7月,上市公司和邦股份披露了与小米、新希望、红旗连锁等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筹建)的消息。至此,线上ATM的互联网金融格局已现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