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纪录片的多维表达与拓展

    景天成

    【摘 ? ?要】紀录片《城河》是季播节目《南京》的精华版,以南京秦淮河为主题,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南京的历史人文,在央视播出后取得较好反响。本文以该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厚度、角度、力度、广度和长度这五个维度出发,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纪录片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城河;城市纪录片;跨文化传播

    2019年,由南京广电集团制作的纪录片《城河》在央视四套播出,该片是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第四季《雅颂秦淮》的精华版,以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为主题,从历史、地理、人文等多方面,展现了秦淮河的靓丽风光和深厚底蕴,站在时代的高度阐释了其作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的独特魅力。该片一经播出便获得众多好评,本文也围绕这部精华版纪录片,对互联网环境下城市纪录片的发展和创新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提升厚度,史今呼应丈量历史纵深

    世界文明的缘起,都是围绕大河发展的,秦淮河不仅仅是一条河流,也是南京人的母亲河,这条河自然风光秀丽,更是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和发展的见证。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大城市一味模仿西方发达城市,导致许多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丢掉了历史的根。“近年来的文艺作品力图通过打捞历史记忆的方式,重建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1]《城河》以历史为背景,以现实为映照,在跨越千年的时空中深挖故事,通过时空的不断变换与错位营造出历史的纵深感,让观众感受鲜活的人和故事,进而感同身受,增进共识。

    以历史与现实两条路径进行叙事,是城市纪录片常用的表现手法。《城河》通过回顾千年来秦淮河畔的文明发展和变迁,深刻展现了秦淮河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千古风流首推魏晋,以王谢子弟为代表的“乌衣族”,引领了一代文人的潮流;在繁华和衰落中催生的金陵怀古文学,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年的作品;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曾是中国最大的科考之地,诞生了一大批国之栋梁;带着中华灿烂文明走出国门的郑和船队,书写了中华民族对外交流的新篇章;秦淮河畔的江南制造局中,那一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震古烁今——秦淮之水穿越古今,这些辉煌跨越千年,也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此,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在《城河》的一个又一个画面中交相呼应,让观众在穿梭时空的不经意间,共同丈量出南京的历史厚度,这不仅强化了南京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打造出南京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片。

    二、拓展角度,多维叙事增加表达空间

    一条河流和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作为六朝都城、十朝都会的南京,她的母亲河——秦淮河一直以来都与中华文明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这也意味着,以中华文明和“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为主题的城市纪录片,必然需要恢弘的叙事风格,需要将大河文明与国家发展相联系,以此凸显重要地位。“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时空表达艺术,它的创作既要围绕被拍摄对象的基本时空内涵来开展,同时又需要对拍摄对象进行一次新的时空再造。”[2]《城河》并没有一味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将其与平民视角交错融合,从整体转向个体,从微观个体透视全局,让纪录片出新出彩。

    《城河》从地理、历史、文化等角度出发,通过讲述不同朝代和人物的故事,将风景、诗歌、科举、灯会等多个主题巧妙串联在一起呈现给观众。这其中既有“一带一路”主旋律的宏观铺陈、壮观震撼的航拍景象,也有平民化视角的细节演绎、细致入微的情感描写。从河流文明与河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从技术领先世界四百余年“打遍欧洲无敌手”的海上力量,到香味四溢、赞不绝口的蟹壳黄烧饼;从“夜泊秦淮近酒家”的城市繁华,到“吴宫花草埋幽径”的独自黯伤……《城河》在国家和个人,宏观到微观的多维视角间来回切换,将主流话语与微观叙事巧妙融合,观众在观看时,不仅仅是在看一部纪录片,更是在看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一段文明的兴衰史,一个个体的成长史,纪录片的表达空间被不断拓展,呈现出丰富的话语内涵。

    三、加大力度,符号化传播展现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这也为我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主旋律题材的纪录片,《城河》将文化作为重要抓手,通过一个个个性鲜明,又极具南京特色的象征符号串联起来,打造南京独有的城市名片,在推动文化繁荣,树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纪录片要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完整呈现一个城市的文化是难以实现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城河》精心筛选和塑造了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精华所在:隐匿于十里秦淮风光带中的乌衣巷,出现于无数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其繁荣与没落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真实写照;明朝年间修建的“超级大学”国子监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象征着中国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大繁荣;夫子庙内永和园的小吃,不仅在朱自清、俞平伯的传世文章中出现,更是南京人成长的集体记忆;秦淮河畔的大报恩寺和郑和宝船厂,是中国震惊世界,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这些人文地理符号,通过画面,与旁白、对话、音乐、诗歌交织在一起,让观众跟随镜头,在大河流域文明的不断变迁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树立传递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四、增进广度,跨文化传播促进地区交流

    南京,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城市之一,是中西方文明接触与交融的节点。《城河》从历史出发,数次谈及了不同时代东西文明的对话,作为南京标志的秦淮河,自然而然地化为文化符号,成为横跨古今、联系中外的纽带。在《城河》之始,就以巴黎塞纳河畔的“秦淮河号”为视角,观众跟随镜头一起,看着挂满传统荷花灯的游船缓缓驶过埃菲尔铁塔,东西文明以“河”为媒介巧妙融合在一起。

    悠悠歷史长河中,东西方文明沟通的壁垒虽然存在,但最重要的是找到双方均能达成共识的观念,从而为开启双方对话打下基础。在《城河》中,就以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和大报恩寺为例,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可能。前者“公开考试、公平取士”核心和西方所提倡的平等开放理念相一致,而后者的大气磅礴也标志着中国古典艺术得到西方极大的肯定,乃至成为中国的符号象征。在这之后,利玛窦、卫匡国等诸多西方传教士不断将中国科举制度传往欧洲,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河》告诉我们,秦淮河已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从古至今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600年前,郑和从这里出发,拓宽了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文明传向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一带一路”倡仪中的重要符号与节点,秦淮河和南京一起,必将继往开来,传递中国声音,推动世界文明迈向新的彼岸。

    五、缩短长度,多类型表达利于网络传播

    当下,短视频的兴起给传统纪录片带来巨大挑战,碎片化、速食化的要求,也给制作和传播带来难度。此次在央视播出的《城河》仅仅只有40分钟,是《雅颂秦淮》从8集近500分钟的节目中截取的精华部分,这既满足了栏目对节目时长的要求,也符合人脑的兴奋规律。除《雅颂秦淮》外,季播节目《南京》其他三季《美丽之城》《十朝印记》《天下文枢》也相继以短视频的方式上线新华社客户端,获得上亿点击量,其好评的背后也值得对纪录片的传播策略进行一番思考。

    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在推广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再好的片子也可能被隐没在信息洪流中。在城市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节目时长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这一方面取决于作品的精彩程度和对节奏的把控,另一方面也依赖于传播平台的规定和要求,时间太长会影响观众的耐心,太短也难以凝聚节目精华。因此,应该结合不同需要,制作具有针对性的产品。

    在电视、广播等平台,可以制作“慢播型”产品,为片中每个人物绘制脸谱,把背景说清,将故事说透,有铺垫有情节有起承转合,娓娓道来方便受众细细品味;在抖音、快手、微信朋友圈等短视频平台,可以制作对观众胃口的“快播型”产品,记录“典型性的瞬间”,或截取片中最具闪光点的部分,打造“爆款”加以传播。同时根据内容,制作15秒、1分钟、15分钟等不同时长的产品,以适应各类受众;对于有更多观看需要的用户,也可提供完整的视频链接。长短视频的共存,将大大拓展城市纪录片的生存空间,也利于其在社交媒体上的快速传播,实现纪录片的新发展。

    注释:

    [1]刘慧.走向城市文化认同的城市题材纪录片[J].当代电视,2017(05):28.

    [2]谢莹.论丝路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3):147.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化传播系)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