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菁:大于感受的概念如何能等于和大于现实

    彭洋

    在广西的油画界,黄菁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实际上,在广西当代油画史的审视中,我们也需要穿越他才会走过。

    在学院的艺术沃土里,他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从一个作品等身灵思飞扬的学生后生到学生多于作品的学者教授,他的画作早已沉积起一种矿藏般厚实的学科专业风格。看得出,他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画风的影响并在这条风格道路上一以贯之。复杂的现实感受和题材到了他这里似乎显得都比较简单。寥寥几笔,大块面的板块,单纯的色彩组合中没有太多过渡。在西方油画视觉革命的浪潮中,黄菁是至少走过一遍的。所以,他的油画作品,融入了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绘画艺术的多种观念、技法和固执。

    黄菁的风景画总蕴含着强烈的艺术概念。尽管,在他遭遇现实生活题材时,他在主题意蕴的把捉上有时不免会显得有些浮泛,但他总是能把现实不断地约分,最后抽丝剥茧地简化为抽象的色彩板块,才重新组合在他主观视觉的世界里,并让这种主观意识,贯穿在他所有描绘的陈述中。乡村,山河,绿树,人,现实的意志还在,但似有似无的是现实的情景。

    黄菁过滤掉的是生活的真实形态部分,唯留生活的本质和接近生活本质的部分。我思故我在,我画故我在,客观真实的世界中人通过我的感觉才存在。在一连串的叠加中,作品中的现实被放大了——这也许才是黄菁的本意和回应。

    在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作为一个画家,最需要的是将其化为自我的意志和艺术风格,而不是简单的转注和假借。时代给画家力量,画家同时就得给时代艺术的力量。

    深受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影响的我国油画,比之以国画为主的其他画种,似乎更敏感于社会变革、变迁、变化带来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熔铸在作品技法的运用中,使其艺术实验成为创作的一种常态。这也是油画作品非主题性概念性特别强的原因之一。浮在表面的题材和主题有时甚至成为一种非概念因素,而潜藏着的真正的动力是画面视觉和色彩。主題的社会概念需从构图方式和色彩中拐一个弯才能呈现出来。题材和主题常常是不等值的,技法能量与主题能量也是不等值的。黄菁似乎深谙此道。他让色彩和构图的概念走在题材和主题前面,试图用一种约分了的艺术概念表达更多更深刻的现实,或者,用以回避自我某些尚处朦胧的感受,无奈但明智。

    学院里呆得太久了。作为一个优秀的油画家,似乎在他的生活里还缺少一种挣扎和无奈,缺少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楚,缺少一种呼天叫地的呐喊,这种情形会使他的画作免不了些许平庸。这有来自他生活的遗憾,有来自时代的局限,但谁说不会,这也许正是他使命未了的暗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