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人心 巧育人

    【摘要】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该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点滴之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教育本真的回归。文章先分析核心素养下育人功能培养的重要性,再结合具体课堂案例分析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育人功能。

    【关键词】核心素养;育人功能;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1-0093-02

    【本文著录格式】韩飞.“核”聚人心? ?巧育人——核心素养下育人功能在中学语文学科的渗透[J].课外语文,2020,19(31):93-94.

    引言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四大板块:语言及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以及审美的鉴赏。这些核心素养又细化地提出了各类不同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呢?《课标》中提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见育人功能是提升核心素养的前提。

    一、核心素养下育人功能在中学语文课堂渗透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变化让许多学生感到茫然,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去表达情感,不能够明确地分辨是非,也感受不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教授,去渗透。许多教师都走入了一个教学误区,认为课本上的道理学生都能够理解,这是教师将自己的思维带入到学生的思维,实际上许多学生根本不理解生命的意义、责任的重量。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贴合学生学习思维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育人功能融入其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重要性可以分为三点。一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指的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找到生活与语文学科的联系。当教师将育人功能渗透在课堂当中,学生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当中,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质疑,积极地寻找生活与课堂的共鸣,主动地写下在本堂课中自己学到的内容,这便将语文能力都囊括其中,通过育人的渗透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在中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与老师聊天,说自己的孩子不愿意与自己交流,每当想要去关心孩子,关注孩子在做什么时,还会被孩子说“烦”,真是不知道怎么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进入青春期,心理呈现出“疾风怒涛期”,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则是家长给予孩子的压力太大,让沟通的桥梁坍塌。而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挖掘育人功能,能够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将心比心地去感受父母之爱、亲情之爱,明白自己在哪些地方做得不对,能够在学习之后改变自己的态度,主动与家长沟通,达到亲情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三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但是中学生的生活除了学习便是家庭,很少有机会去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案例作为育人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生活原来这么有趣,原来有这么多内容被自己忽视了。提升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发掘身边的美丽,渐渐地,学生都体会到“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二、核心素养下育人功能在中学语文学科的渗透策略

    (一)立足语文教材,渗透责任教育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但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挖掘育人功能时,只重视文本的内容,将文本内容的情感、重点反复带领学生去分析体会,殊不知对于中学生而言,这样的课本内容太厚重了,学生根本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立足教材,但不是只依托教材,要学会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贴合学生心灵地去解读作者文本,使学生能够与作者展开情感的对话,从而明白文章的道理,达到育人的目的。在教学《最苦与最甜》这一课时,文章讲述的是“责任的意义”,对于没有社会阅历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责任的概念,也不知道自己要遵循什么责任。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与群文阅读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情境与阅读感受到责任的意义。在教学伊始,教师可以通过短暂的视频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梁启超的世界,感受作者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写下这样的文章,低沉的音乐、直观的视频都走进了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多媒体的融入也贴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的课文充满期待,更加愿意融入到责任的学习中。在学习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形式,带领学生一起展开有关责任的阅读,在积累阅读量的同时对文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教师为学生推荐《责任与担当》《青春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等文章,这些文章有些选自优秀作者,有些就是中学生的作文,让学生更好地展开阅读,感受到责任对于自身的含义。在群文阅读中有一篇《青春的责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阅读后对自己身上的责任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再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作者梁启超,此时你的责任发生了什么变化?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通过这样的课堂,融入了教材却又走出了教材,贴合了个性也给予了思考的空间,将育人融入无形之中。

    (二)创新教学环节,渗透先苦后甜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展开育人功能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将生活中有趣的现象融入语文课堂,达到先苦后甜的教育效果。我们常常对学生说“忆苦思甜,先苦后甜”。但对于生活衣食不愁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先苦后甜,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生活作为切入点,发挥语文课堂育人功能。在《最苦与最樂》这一文中,除了让学生明白责任的重量,还让学生领悟作者伟大的智慧观与苦乐观,明白先苦后甜的人生观。针对“苦”与“甜”这一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教师何不将课堂交给学生,创新教学环节,给予学生一个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去走访社区、公园以及其他场所,去采访一下不同的人对“苦”与“甜”有什么故事。发展性的课堂让学生参与性十足,有的学生采访了社区中的拾荒老人,老人觉得“每天都有许多瓶子捡就是甜,最初我觉得下雨很苦,但是下雨其他人休息我出来捡到更多便是甜”。有的学生采访了公园的妈妈,妈妈觉得“每天看到孩子的笑容便是甜,生活有许多的苦但是看到甜就忘记了”。在课堂展示时,学生分享了自己的采访结果,此时教师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你们采访的许多人最后都觉得苦带来了甜?你明白先苦后甜了吗?”通过学生的实践与课堂交流,学生明白想要获得甜,自己先要付出苦,再结合学生掌握的责任教育,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梁启超认为最苦的是责任未了,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做到先苦后甜,不害怕吃苦。

    (三)利用生命教育,樹立积极观念

    如《猫》这篇课文中,讲述了猫这种神奇的生命,一言一行中描述了猫是怎么在这个世界上活泼地生活的。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猫这种生物,看看猫是怎么积极阳光地度过每一个时光。在观看猫的视频时,每一个学生都露出了甜蜜的笑容,这种毛茸茸的可爱生物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知,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树立起了积极阳光的思想观念。

    (四)利用生命教育,增强平等教育

    在核心素养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评价,而是采用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模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评价他人的作品,达到平等教育的效果。只有学生才是最了解学生心中所思所想,也能够有许多充满惊奇的评价与感悟。如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课文中通过细腻的手法描写了猫的各种神态动作,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方法,让学生仿写一种动物。当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仿写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欣赏作文,然后进行相互点评。这样的点评方式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欣赏对方的作品,促进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有学生对同学的作文提出:“我觉得这篇文章想要传递的主题是狗对主人的忠诚之情,但是在文章当中却主要以‘我的视角进行描写,如果再文章中能够加一些关于狗的神态举动的描写,再插入一些狗在‘我不在的时候的举动会更好。”这位学生听了其他学生的点评后,将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加上了狗的动作描写:“一阵狂吠从岸边穿了过来,我站在船头,望着远处的灰点在一点点变大,然后一下子跳进了水中,游了过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之间互相点评,这不仅是一个点评的过程,还是一个文章的再创作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老师的作品,激发学生的评价积极性,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的平等意识得到了培养,塑造了健康向上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吴玲.浅析初中语文教育中学生美育的渗透[J].读与写,2018,15(7).

    [2]王超.例说初中语文教学中育人目标的设计策略[J].中外交流,2016(22).

    [3]刘斌.深入挖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因素[J].新一代,2017(24).

    作者简介:韩飞,1975年生,江苏南通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