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郑艳霞


摘要:以地方院校——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在介绍该专业设置现状的基础上,对地方需求与专业特色进行了分析,进而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学手段革新四个方面构建了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5003205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而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调整而来[1-3],该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培养既善于宏观区域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4],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专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岗位,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学科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机会。由于专业设立较晚,目前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研究并未深入展开,对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多[5-7],部分学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定位、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研究[8-10],但关于地方院校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以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求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院校该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一、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现状
2004年菏泽学院升本后,为适应菏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于2006年申报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首次
招生,至今已有4届毕业生顺利毕业。专业设立以来,我们积极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逐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2006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别于2008年、2010年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两次大幅调整,完成了从单一的培养方案到分城市规划与管理和旅游规划与管理两个独立方向的培养方案,再到分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三个模块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日趋清晰,培养方案日趋完善。2012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应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070503)专业,并组织精干力量修订完善了相关培养方案。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次招生。2014年该专业被评为菏泽学院特色专业。
二、地方需求与院校专业特色分析
(一) 地方需求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从国家层面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农村建设到区域层面的都市区规划,再到某个城市乃至最微观的村镇或社区发展规划,亟需一大批既善于宏观社会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从目前来看,发达地区及大城市人才聚集密度较高,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镇人才严重匮乏,城乡规划人才地域分布严重失衡。菏泽市地处鲁西南,是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最低、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市区之一,人才引进困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尤为匮乏[11]。
在全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菏泽市城镇化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量变到质变,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同步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之势。审时度势,菏泽市新一届政府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三个目标:一是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确保在目前城镇化率43%的基础上逐年提升。二是按照“产城融合、设施配套、突出特色、宜商宜居”的要求,完善市县城镇发展规划,搞好功能区划分,优化城市布局。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城镇水、电、路、暖、气、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市场、公交、绿地、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菏泽市城镇化推进的同时,借助乡村文明建设契机,菏泽市旅游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原有牡丹观赏旅游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菏泽各县区的生态、文化、地域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以上城乡建设、乡村旅游目标的实现及后续工作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规划设计,更需要关注“人地和谐”、城乡一体化和人文关怀等问题。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具备了从城乡实体空间规划到“人地关系”人文哲学的多层次素质,拥有从宏观城乡规划,高起点做好城镇规划设计、构建和谐宜居的城乡环境,到微观项目设计的综合能力。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菏泽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 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 立足小城镇、面向新农村
专业建设从菏

市及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小城镇数量众多,建设滞后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化趋向,这些内容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平时作业训练中均有体现。
2. 注重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
该专业为学生开设了两个学期的美术基础课程,以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开设了AutoCAD、Photoshop、3DMAX等专业所需的各种城乡规划计算机软件课程,并配备专业教师加以辅导,以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图件制作和图像处理能力,强化对规划图件的综合表达。培养计划中从“建筑单体” 到“城市详细规划”, 再到“城市总体规划”,最后到“区域规划”的课程结构设置,更体现了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过程。
3.社会服务能力强
近年来,围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黄河下游文化研究中心和菏泽市旅游产学研基地,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学生积极开展服务。目前,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了10多个乡村旅游项目规划、20多个镇的总体规划编制、30多个居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50多个新农村的建设规划。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对接社会需求,合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菏泽学院是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任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 作为刚刚合并升格的一般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和本科办学历史悠久的大学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培养目标定位应立足于地方实际,探索适合地方院校专业发展的路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结合菏泽市城镇化步伐加速、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的办学定位,确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科专业的专业定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以县乡基层规划设计单位为就业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城乡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城乡规划设计型人才方向转变,以满足城乡规划建设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8]。
(二)突出专业特色,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为此,构建课程体系时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前提,坚持精选和拓宽相结合 ,实行“平台+模块”式教学设计,按照“打通基础、精设专业、灵活方向”的原则,确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四个教学平台及模块式选修课构成(如表1)[9-10]。课程设置以地理类课程和规划类课程为核心课程,其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紧紧围绕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要求而设置,各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内容上互为补充。在保证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理论知识的同时,向规划设计应用技术倾斜,在课程设置中加大相关课程的比例。
通识教育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和素质课模块。学科基础课主要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学科门类下的各专业学生均应修读的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宽厚而坚实的基础。根据专业目录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主要开设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图与测量学等地学类课程以及建筑学基础、美术基础1等规划实践基础类课程,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提高课。专业核心课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必修课程,它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任务。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设置了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美术基础2、建筑设计等规划基础知识类课程以及计算机辅助地图(包括CAD、PS、3D等)等基本操作技能性课程。专业方向课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而设置的课程,它是专业核心课的延伸和拓展,共设置了城乡规划、旅游规划两个专业方向模块,用以分流培养适应不同方向需求的学生,学生可以在专业方向课中任选一个模块。专业提高课是在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和动态。主要设置有景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快题设计、城市设计等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规划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类课程包括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科研训练、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设置时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该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学科基础课自然地理学、地图与测量学、建筑学以及专业课程美术基础1、美术基础2、计算机辅助制图、城市规划等课程,共344学时,军事训练3周,毕业实习17周,毕业设计12周,自然地理学实习1周,人文课程实习1周,专业综合实训4周。实践类环节折合57个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32.2%,远远超过了理科实践类课程应达到25%的规定。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性特点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2]。我们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来抓,不仅在培养方案上加大实践课课时,还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支持学生申报省级以及学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实际动手和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相关专业教师的规划设计项目,并承担前期调研、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图件制作等部分工作,利用教师在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优势,带学生介入科研和专业实践,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此外,充分挖掘校外资源潜力,在现有菏泽市穆李村生态旅游实习基地、泰安市馒头山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基地、烟台市专业综合实习基地等多处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菏泽市旅游局、菏泽市规划局、菏泽市建设局、济南三维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学生开展专业实习提供机会。
(四) 优化师资队伍,多途径优化教学手段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针对目前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时间短、师资队伍多学科(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工程类教师缺乏的现状,
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师资队伍[13]。加强各专业教师的融合,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建不同的师资团队,鼓励教师到规划部门锻炼或参加企业的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多媒体大奖赛、青年教师大奖赛、说课比赛等各类讲课比赛,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多引进规划类、建筑学等工程类高素质人才,以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科结构。同时,加大师资交流力度,聘请市规划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工程师做兼职教师,为学生上课。聘请省规划设计院、省旅游局等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为兼职教授,定期来校开展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视野,促进知识更新。
三、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刚刚脱胎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学校立足于地方院校的实际,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任务,该专业发展与完善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此,在专业发展中,紧密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不断优化本专业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使该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
[1]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4):94-98.
[2]谢启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36-39.
[3]许树辉,李航,飞温瑞虹.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5(1):54-56.
[4]张璐.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2):88-92.
[5]杨莉,周秀慧,康国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0,36(3):268-270.
[6]邓琳,王纯岩,乔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28):132-134.
[7]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50- 53.
[8]刘富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考[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14,12(6):165-168.
[9]许树辉,左盘石,李航飞.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教师教育,2013(5):59-60.
[10]张守忠,李玉英,胡囡. 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39(12):228-229.
[11]侯光辉,张前进,陈卫.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天津城建大学的探索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1):40-43.
[12]翟慧敏.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 2012(51):14-15.
[13]赵小风,黄贤金,陆汝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0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