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研究

    张慧如

    【摘要】? ?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识课程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顺应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高校师生可以依托互联网+的背景,便于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主要阐述通识教育的相关概述,分析在大数据背景下影响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就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 大数据? ? 通识课程? ? 教学质量

    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改革有了新的挑战。高校教育不仅包括专业教育,还有通识教育,前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后者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格、公民意识和一些非专业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把网络技术与通识课程相联系,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一、通识教育的基本概述

    通识教育实际上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时为了受教育者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可以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相连。在通识教育中,比较注重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让学生可以德才兼备,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影响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

    1.师生对通识课程的认知。和专业课相比,有的教师和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认知程度不够高,缺少一定的内驱力,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少,让学生觉得选修课教师缺少激情,为了应付课程敷衍了事。有的教师甚至会直接和学生说对通识课程的看法,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通识课的期望和投入不高,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应付考试,对于那些严格要求的教师,学生又会觉得也就是个通识课有必要弄的那么严重吗?这样的认知和学习态度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高校在选修通选课程的学分、通识核心课程学分的设置上,如果不把同时核心课程成绩计入到学分中,就会影响到学生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

    2.通识课程内容的切入点。通识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多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缺少考虑学生的基础,把专业的理论知识直接生搬硬套到课堂上,让学生不容易理解知识。另一个是把通识教育解释为其他专业门类学科的通俗化,导致通识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缺少挑战性。通過调查可知,有一半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的内容难度过高,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涉及到很多专业性的知识,让学生觉得很困扰。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通识课程的难度偏低,不愿意学。有的学生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觉得太固化,缺少创新性,让学生缺少学习热情,对于那些降低课程难度的情况学生并不领情。对于那些跨专业的学生来说,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的通识课程难度系数比较大,对于一些机械工程类的通识课程只需要学生接受,挑战性不大。对于一些艺术、国学等方面的通识课程,难易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取向。对于一些创新类的通识课程来说,学生对于它的判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和学生本身的基础能力有关。通识课的难易程度应该有一定的标准,这一问题值得教师进行思考。

    3.通识课程目标的设定。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通识教育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整合现代教育的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国优秀文化历史统一在一起,防止学生偏科。和专业的教育相比,通识教育不能只靠评价来考察学生,需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感悟、能力的提升、情感的触动、潜力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判断。学生在上完课后,多会在评价中觉得这门课程没有什么用,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对于那些有正向评价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通识课程的喜爱,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情感收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通识课程目标的设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满意度。通识教育可以防止应试教育出现的“高分低能”的学生,通过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不仅接受到学科知识上的成长,还能够有良好的思想观念,达到真正育人的功能。

    4.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识教育时一种人文教育,它没有功利性,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识教育不是大批量的生产,是为了挖掘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的潜质。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更加的新颖,有的学生在对通识教育的评价上出现了枯燥、乏味、刻板的字眼,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高校教师在上通识课程时,要给学生灌输“民主、科学、真理、正义、自由、宽容”的大学精神。为了更好地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微格讲课的方式来不断调整课程的趣味性。把课上内容和生活案例结合在一起,以这次新冠疫情为例,医学高校教师可以针对此次大型事件进行备课,与学生讨论疫情情况,让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多关注时事热点。

    5.通识课程设计与管理的科学性。通识教育重在“育”而不是“教”,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选择多样化。专业性跨度大,要想保证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就需要做到融会贯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课程设计进行改进。首先,在课时设置上,通识选修课的学分为1分,16个课时,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来说,机器人设计、一些原理等,学生只通过简短的8次课程很难学到重点知识,这类课程不适宜作为通选课。其次,同一课程师资调配不均。有的通识课是由一个团队来进行授课,是出于分担教师压力、让学生可以接受多元化教学方式入手,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师沟通。有的学生会感觉整个课程体系混乱,到了课程结束时评价标准不一样,很难真正学习好这门课程。最后,要加强对学科教研的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团队的运行。

    三、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1.创新通识课程理念,实现学科深度、广度。运用全新的通识课程理念,实现学科的广度和深度。在2020年,我国教育部就高校专业课、通识课程进行分析,提出了要科学合理的拓展学科的深度、广度和温度。以思政课为例,加入通识课程内容,可以不断强化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高校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通识教学中,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服务社会,树立公民意识参与社会的各项活动。高校教师要正确认识通识教育,要有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肩负着培养祖国栋梁的使命。高校思政课的开设,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不崇尚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通识课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从思政的角度入手,提高整个课程的感染力,起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可以有健全的人格,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事物,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让通识课程变得更有温度。

    2.选取适度的切入点,理性分析通识教育。在上通识课时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不能把它作为学习的负担,要理性分析通识课程。每个学生对于通识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不一样,有的觉得很简单,有的觉得作业太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极端?前者选择了评教排名靠前的课程,后者选择了评教排名靠后的课程。通识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的深度,而不是为了获得学分而进行平庸的教学。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课程的质量,教育部出台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消灭“水课”、科学“增负”。”通识课教师要从学科的角度入手,构建健全的知识体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可以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打破学科壁垒。各学科之间存在壁垒,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就需要拓展课程的广度。通识课程本身的知识面广、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通识课程中学习到人文精神、提高逻辑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就需要教师来拓展通识课程的广度。以全新的思路来设计教学,以跨学科课程为例,它是指超越一个单一的学科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创造与传播活动,这就需要不同专业的教师一起围绕同一话题来进行研究,需要不同专业教师认同通识教育,学会团结合作。

    4.运用新技术平台,拓展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新技术平台,来拓展课程资源,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平台,学生的学习资源很丰富,教師也可以在线上获取教学资源,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尔雅通识课程的线上教学为例,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多的通识课程选择。高校也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云平台,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师生可以通过登录账号的方式来学习。线上教学的方式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当然也有一定的缺点就是不利于自我监督,在教学反馈方面比较迟。教师可以在上网课前,给学生们先布置好学习任务,让学生把学习成果反馈到平台上,可以以随堂小测验的方式来督促学生的学习。以线下教学为补充,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5.构建教学学习共同体。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由学生评、师评、互评,来不断优化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互动实践去探索知识,不断完善教学学习共同体。通识课程的评估需要师生坦诚的沟通,对教学的议题、课程的感受来调整教学方案,让师生讨论变得更加的公开、公正,学会教学反思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引导学生通过一些书面、口头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课程学习成果,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会学习高中语文课本,这时教师就可以以书中的某一篇课文为例,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让学生在设计教案时不断调整策略,与其他组员协商,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中通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无论是高校、师生都应重视通识课程,提高通识课程的整体质量,从多个角度去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教育理念,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针对性教学。

    参? 考? 文? 献

    [1]苏宪龙,杨玲.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以应用型高校通识课程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9):163-165.

    [2]胡淑慧.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通识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9(06):53-56.

    [3]朱江,喻纯旭.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提高大学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J].物理与工程,2019,29(S1):116-117.

    [4]黄小龙,李毅超.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创业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调查——以福建省6所高校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8(12):71-75.

    [5]陈彪,邵李津.基于PDCA循环的双语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以闽江学院国际通识教育课程项目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05):48-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