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融合优势

    董晓玲

    【摘 ? ?要】第28届中国新闻奖开始设立短视频新闻奖项,究其原因主要是短视频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文从短视频新闻的选题、节目制作、叙事风格、传播效果等四个方面分析第29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获奖作品的特点,以期为短视频新聞的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短视频作品;新闻叙事;新闻选题;节目制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运城学院院级项目:山西省媒体提升其传播能力、影响力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Y-2018007)。

    在第2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共有十三件短视频作品入围,其中特别奖一件,一等奖两件,二等奖四件,三等奖六件。本文以这十三件短视频作品为例,分析它们的亮点,以期为新媒体背景下短视频作品的制作提供借鉴。

    短视频新闻是新媒体背景下大众传播以及个人传播表达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时间短。在本届获奖的十三件短视频新闻作品中,最长的不超过七分钟,最短的仅三十三秒。“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些作品在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十秒为观众带来了内容丰富的视觉盛宴。这些短视频新闻作品主题鲜明,制作精良,叙事呈现风格化,传播效果显著,可以说,每一篇短视频新闻作品都是精品。现从选题、制作、叙事、效果等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些获奖作品。

    一、选题重大,意义深刻

    新闻选题,是大众媒体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新闻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成败,它既是媒体彰显自身传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媒体提升其公信力、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2018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新闻媒体也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进行了报道。短视频作品《臊子书记》就是一个扶贫的“助力器”。它讲述了“80后”青年教师宋鹏,在扶贫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因地制宜,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摆脱贫困走上幸福路的故事。该视频主题重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秦岭最美小慢车穿越陕甘川三省,日输送小学生进500人次,车上急需新书》也是有关扶贫类的主题报道,作品讲述了秦岭贫困山区中小学生在6063次扶贫专车列车组的帮助下求学的故事。短视频通过平实的记录,传达了学生需要图书的心声,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践行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扶贫必扶智”的要求,激发了网上正能量的传播。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人民日报社精心策划了“中国一分钟”系列短视频报道,将改革开放的宏大主题用“一分钟”的全新视角架构起来。作为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视频以卓越的洞察力,展现了我国人民自强不息,在奋斗中创造未来的精神;《爱中国爱非洲,18国大咖点赞中非合作》是2018年中国外文局融媒体中心创作的短视频作品,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作品立意深远,抓住了我国对外宣传的重大主题。视频中的采访对象均是非洲国家政要及媒体人士,这些人物能很好地把握中非文化交流的时代脉搏,他们的发言既是主流声音,也更具有代表性。

    在此次获奖的短视频作品中还有两件是突发类新闻。作品《生死时速!患者心脏骤停,桂林女医生跟着病床边跑边做心脏复苏》,讲述了桂林医生张红雨紧急救助重症心脏病患者的故事,视频的现场感非常强;作品《福建首例空中转运救援重症婴儿》也是突发类新闻,记者在得到福建首次空中转运救援婴儿的消息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了采访拍摄。

    新闻选题既有正面报道选题,也有舆论监督类选题。短视频新闻《重磅!北京同仁堂蜂蜜:过期品送入原料库还涉嫌更改生产日期》是舆论监督类报道,南京零距离栏目记者深入事件现场进行调查,由于证据充分使整个报道有理有力。新媒体语境下利用短视频进行舆论监督有其优势,短视频在网络端推出后容易积聚流量,使问题得到快速解决。这篇报道便是短视频创作的典型案例。

    第2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的短视频新闻作品新闻选题范围广,既有重大新闻选题,也有突发类新闻选题,还有舆论监督类选题,这些不同类型的选题既丰富了新闻报道内容,也体现了短视频制作的有力探索。

    二、采访深入,制作精良

    新闻采访是新闻制作的关键一步,它决定着新闻作品质量的高低。虽然短视频具有制作简单、网民参与度高等特点,但真正的新闻精品凝聚着创作者的心血,是创作者深入基层,精心制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短视频作品《震撼180秒!孤岛夫妻一世告白:我守着你,你守着国》,讲述的是守护开山岛的王继才、王仕花夫妻的感人故事。2018年王继才去世后,现代快报派出全媒体团队前去采访王仕花,制作了时长三分钟的感人视频。采访时台风正在肆虐,记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深扎开山岛进行拍摄,期间与王仕花、守岛民兵同吃同住,采集了许多生动的细节和真挚感人的画面。作品通过王仕花的深情回忆并辅以画面资料重现了王继才、王仕花夫妻长达32年的守岛故事;短视频作品“秦岭小慢车”时长虽然不到四分钟,却是记者深入山区、深入贫困学生生活中采得的鲜活素材。记者在拍摄前一周就登山前往主人公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并跟随他们两次踏上扶贫列车,体验了求学路上的艰辛。在正式的拍摄中,记者全程跟拍,镜头里的画面平实感人,不仅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故事,更传播了正能量。

    在全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的制作可以运用灯光、特效等多种技术手段。制作短视频作品《臊子书记》的津云新媒体视频创作团队为了生动形象地展现宋鹏的扶贫故事,深入到他扶贫的大寨村蹲点采访半个月,充分挖掘了宋鹏扶贫过程中的鲜活故事。制作团队使用了无人机、运动摄像机等设备,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真实记录,娓娓道来;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运用了3D、MG动画等特技,全面展现了“互联网+ 扶贫”的成果,使短视频呈现出了更多的趣味性,强化了新闻的主题。

    三、独特视角,风格化叙事

    新闻叙事是对新闻作品的一种呈现方式。新颖的叙事方式的使用,往往易抓住观众的眼球。本届获奖的短视频新闻作品呈现了以情叙事、故事化叙事等多种叙事方式。

    短视频作品《鼓岭 !鼓岭!》的叙事方式较为特别,它通过“沙画+电视资料画面+现场回访“的方式进行叙事。作品运用沙画还原历史,用采访与历史资料画面相结合的方式讲述那段中外民间交往佳话。作品主创团队精心創作,深入福州采访拍摄,采访了事件的见证人,整合了沙画、历史资料画面、音乐等艺术元素,并运用原声沙画巧妙收尾,使整个片子画面唯美,创意十足。同时,该片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文情怀与加德纳老人的“思乡”情怀结合起来,以情叙事,使作品与其他时政报道区分开来。故事化手法,风格化叙事,使整个新闻短片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得到了强化。

    短视频作品《上桥!今天和“溜索”说再见》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2018年9月四川凉州溜索改桥工程全面建成,为了呈现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作品以小见大,选择了一个代表性人物——乡村教师邹金平来讲述故事,故事中巧妙穿插的细节将四川民族地区正式结束溜索时代这一宏大主题烘托出来。在叙事过程中,作品使用的是内聚焦视角,即叙事者通过某个人物的视觉、听觉及感受去传达故事,它的好处是人物讲述自己的故事自然而然带有一种亲切和自然的特质。该片中主人公邹金平娓娓道来,讲述了溜索、渡船时代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整个片子感情真挚、情感细腻,作品兼具新闻性与故事性,使溜索改桥这一“硬新闻”实现了软着陆。

    短视频作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记时隔47年的两场追悼会》的叙事视角也很独特。忠县扶贫干部杨骅在扶贫岗位上牺牲,但作品并没有对他做典型人物式报道,而是另辟蹊径以杨骅的父亲杨志刚为主角,讲述了他生命中的两次追悼会,一次是自己父亲,一次是自己儿子,他们都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这一视角凸显出这是一个“家风正,党风端”的典型家庭。作品立意高远,细节催人泪下,歌颂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为弘扬、传承好家风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两微一端”,效果显著

    在新媒体时代,检验一篇新闻作品往往需要看作品的点击率、阅读量、转载量,优秀的新闻作品会引爆社交媒体,引发裂变式传播,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短视频作品“中国一分钟”系列短视频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梦的精神风貌,是2018年国内的标杆性爆款融媒体产品,实现了全方位的传播覆盖。 同时,“中国一分钟·地方篇”也纷纷出炉;线上与线下互动,线下的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场所的屏幕也进行了跟进传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相播放,国际传播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作品被欧盟记者网等多家海外媒体转载。“中国一分钟”系列被称为2018年“现象级IP”,在全国引发了传播热潮。

    短视频作品《鼓岭!鼓岭!》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8年制作的优秀作品之一,作品在“两微一端”及央视新闻移动网推出24小时后,阅读量破500万,大量社交媒体热评热转,全网总阅读量48小时超过900万,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该短视频温暖走心,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典范。

    短视频作品“重磅!北京同仁堂蜂蜜”在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作品在南京零距离微博上发布后,仅十分钟就被人民日报微博转载,北京日报等媒体也迅速跟进。同时,报道也产生了巨大的威力,北京同仁堂蜂业公司第二天就对此次事件做出了道歉,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对同仁堂展开调查。该短视频作品是对利用新手段、新平台强化调查类报道的有益探索。

    总之,第29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获奖作品不论是在制作、叙事风格,还是在传播渠道上,都充分发挥了融媒体的优势。但获奖的短视频作品也有不足之处,如短视频作品《生死时速!患者心脏骤停,桂林女医生跟着病床边跑边做心脏复苏》虽然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救援现场,但仅一分三十七秒的视频还停留在对事件简单描述的层面上,缺乏对事件的深层次挖掘。在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时代,这样的作品虽然能获得流量,但难以产生真正的影响力。要想突破这种弊端,创作者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去分析把握新闻事件,用系统思维而不是碎片化思维去厘清新闻现象。

    参考文献:

    [1]孙涛.观念、表达、价值的现实碰撞——中国新闻奖首届短视频新闻获奖作品探析[J].青年记者,2019(32).

    [2]冯海青.为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J].传媒,2020(02).

    [3]刘保全.第29届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J].当代传播,2020(01).

    [4]刘保全.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作者:运城学院中文系教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