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易班平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摘 要:随着互聯网的迅速发展,新媒体、自媒体、短视频平台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虚拟空间与精神世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但也呈现出若干问题,包括对教育对象主体地位认识不够、信息传播能力欠缺、结果评价体系并未形成等原因所造成的主体间性不足、媒介传播力不足、评价反馈机制不足等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易班平台是产生于网络时代,符合国家网络育人导向的重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具有双主体性、融合性、教育性等的积极属性。我们可以基于易班平台这几个积极属性,通过完成主体间性范式的转换、媒介传播符号的重构以及评价反馈体系的建立,进一步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易班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38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编号:2019GXSZ062)、2019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党建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JKDJ095)、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MC)2020年4月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4月,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9%”[1]早在《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就显示,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长已经达到31.7小时[2]。以“双微”(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自媒体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以算法为导向的新型娱乐化微视频平台更新迭代,层出不穷。由于监管的漏洞以及社会快速发展所衍生的社会问题影响,这些平台输出的信息与内容良莠不齐,部分内容以猎奇、迎合为推送标准,不可避免地对当代青年的虚拟空间与精神世界产生不良影响。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与考验。但另一方面,技术的革新与网络的无限可能性,也同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带来时代的机遇。

    沈壮海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人们的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3]那么,我们可以定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所应包含的积极特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结果在网络空间中的积极属性。

    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存在问题

    1.1 主体间性不足

    当前,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催化了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也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绝对中心地位。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界定:“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4]

    但我们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仍然没有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对网络时代缺乏敏感与追赶的能力,无法深入地理解受教育对象的内心诉求,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群体作为受教育者,也还没有形成理性发挥主体作用的媒介素养,容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中迷失方向,也不会轻易信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宣教内容,被动消极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所以,相对于传统的教育场景,在网络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信息鸿沟更大,话语传输更容易脱节,互动方式僵化,从根本上没有将思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通过网络载体连接起来。

    1.2 媒介传播力不足

    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接受的是新媒体为适应快节奏生活的短平化、碎片化的阅读模式,符号化、个性化的沟通场景。因此,教育主管部门或部分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重视,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先后出现形式各样的主题网站、app、公众号等,但极具影响力,让大学生较为集中并喜爱的平台不多。主要表现为,多数网络思政平台内容生产能力不足,形式单一,针对性弱,运营不善,教育对象的体验感差,难以契合新时代青年的审美需求等。

    “从传播学视域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做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5]影响传播力的因素包含了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对象等。从传播者角度分析,随着网络平台的普及,传播者的组成从原来教育部门、教育者的单一成分转向了多身份平等发声的复杂成分,主流价值观和权威声音容易被稀释瓦解;从传播方式来看,无论是运营投入、专业化程度还是影响的广度,教育部门和高校都难以比拟社会资本运营的平台的生产力量,难以保证传播的效度;从传播内容来看,当前教育部门与高校虽然仍然保持着官方信息的占有优势,但内容的解读能力、分解再生产能力,以及话语重构能力都相对较弱;从传播对象来看,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观念传播的多元化,都导致当代大学生难以甄别权威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的入脑效果自然有所降低。

    1.3 评价反馈机制不足

    教育性是否实现,社会与个人的需求是否得以满足都需要一套评价体系予以说明,结果的有效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最终体现。但当前,我们并未形成普遍认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评价反馈机制。这主要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时间只有十几年,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的研究更是当中的薄弱环节,就目前的研究资料分析,对此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另一方面,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涵、功能、原则、方法到指标与标准的建立,前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未形成较一致的体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评价反馈机制理论研究与体系构建的缺乏,一方面不利于检验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方法是否合适,也不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可推广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长效机制,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难以依据理性、客观、科学的标准去拟定教育目标。

    2 易班平台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间耦合关系

    2007年,“易班(E-class)”首先在上海高校试行。国家教育部、网信办等部门相继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着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构建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三驾马车”为引领的校园网络新媒体传播矩阵。”[6]2019年的工作要点继续要求“推动高校思政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深度共建”[7]。

    其中,易班网是“三驾马车”当中唯一需要高校师生实名认证与入驻的网络思政平台。易班网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1400多所高校、1600万大学生进驻易班,这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极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易班平台是立足于高校师生思想教育、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四个方面需求的新媒体平台,其发展定位与功能设置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具备了几个积极属性,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

    2.1 易班平台的双主体性

    易班平台并非单一的只有传播口的思政宣传平台,它为网络思政教育的具体施行者“辅导员”与教育对象“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既能满足管理与教育需求、又能满足交往交流、互动沟通需要的平等发声的空间,包含即时通讯与信息交互的功能。在这个空间里面,双方都可以借助群组聊天、话题发布与评论等应用功能,对网络信息、网络文化进行内容生产、交换与传播,充分体现双主体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易班平台是鼓励师生共同运营的平台。在运营架构上,每个共建高校都有指导部门、指导老师以及易班学生工作站,无论是线上运营还是线下活动,都由师生共同协作完成,更充分地体现了双主

    体性。

    2.2 易班平台的融合性

    易班是集即时通讯、网络教育、应用集成等为一体的多元融合平台,呈现丰富的功能性与开放性。易班的多功能融合性,很好地解决了单一传播无法有效聚集内容关注度的问题,从管理、服务、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式地进行思政教育。学校通过平台,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整合校内信息服务应用,提高师生教育教学与生活服务的效率与体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使用实用性功能的同时,增强对平台的认可度和依赖度,从而提高接收思政教育宣传内容的频次与效度。

    2.3 易班平台的教育性

    思想教育、教育教学是易班网的两大定位,这决定了其教育性的特点十分突显。易班网汇聚了全国高校师生的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以及社会各层次、各类别的教育资源,精准聚焦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能实现全国高校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各高校教育特色对外输出与校外教育资源对内引入的有效载体,极大地增强了校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性与共享性。另一方面,通过易班网的优课平台,各高校可自主建设本校优质课程、名师讲坛等,实现线上教学、研讨、考核、反馈等系列网上教育课程设计与改革,紧跟教育发展趋势,贴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求学特点与需求。

    3 基于易班平台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易班是‘互联网+的产物,是符合国家网络建设的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载体、平台的创新。”[8]虽然易班平台相对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备了相应的积极属性,但易班平台始终只是一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要基于易班平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的充分调动,教育过程的充分展开,才能达到目标价值的充分体现。我们拟从主体间性范式的转换、媒介传播符号的重构、评价反馈体系的建立三个方面探讨具体的对策与方法。

    3.1 主体间性范式的转换

    要实现从主客体关系向主体间性的转换,需要增强双主体的互动意识。首先是教育者的意识转变。占主导作用的教育者如何提升认识,提高信息处理素质,是带动双主体要素有效性实现的基础与前提。例如,可利用易班平台双主体性的属性,用好话题互动功能,教育者不仅传播主流价值观,还及时倾听、疏导、解决大学生的困惑与需求。学生发布话题,展现兴趣爱好、精神追求与关注问题,教育者在交流互动中加以引导、指导或协作。

    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需借助平台特性获得提升。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塑造可以帮助教育对象提升主体性,但教育对象也需要主动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来,与教育者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在校大学生可亲身参与到易班平台的内容建设中,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增强体验感和获得感。例如,参与长征纪念活动的网络宣传活动的组织工作、内容编写工作等,从资料搜集、内容编写、排版加工到宣传推广等全过程参与,实现被动灌输到主动而为的转变;利用群组、评论等功能,积极主动地与教育者增强互动交流,理性表达观点、态度、诉求,才能让教育者了解青年群体真实的

    想法。

    3.2 媒介传播符号的重构

    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重构传播符号,达成思政教育过程的有效传输。教育者需读懂、用通网络语言,可将宣教内容平面化、形象化,增强文本的吸引力;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网络文化内容的建设中,用青年喜欢的语言与形式传播。可以依托易班平台,打造、宣传、展示网络精品成果,用鲜活生动的作品说话。例如,全国多数高校都会使用“易班熊”形象或打造校本化的易班吉祥物,利用这些可爱亲切的卡通形象,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进行卡通化、形象化的包装,增强可读性与吸引力。

    另一方面,利用易班平台实名认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及网聚全国大学生的融合性和互通性,各高校借助平台优势培育朋辈意见领袖。通过学生意见领袖的塑造与培养,用意见领袖的话语影响力与亲和力,扩大核心价值的共鸣与认同,帮助学生正面态度的转化与养成,提高传播效度。

    3.3 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

    相较于其他线上教育平台,易班网较强的教育性功能优势能帮助我们建立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数据反馈。学生使用易班平台的活跃度、参与度等的数据可以通过易班平台的后台得以记录、存储与呈现,从而科学客观地反映受教育对象的学习情况。第二,态度反馈。基于优课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专题学习,任课老师或主持老师能通过话题设置功能,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态度,比传统课堂更充分,老师对班级学生思想态度的把握更全面高效。第三,结果反馈。可以通过易班的问卷、题库、优课的在线作业与考试功能实现实时的结果反馈,能快速直观地获取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成效。通过以上的反馈机制,通过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可以以此进一步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反馈体系,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4/P020200428596599037028.pdf.2020-04-2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608/P020160812393489128332.pdf.2016-08-12.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5.

    [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5]张林,胡晓.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的消融与重构——以网络拟态环境为话语空间.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05).

    [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EB/OL].http://www.moe.gov.cn/s78/A12/A12_gggs/s8473/201803/t20180309_329435.html.2018-03-09

    [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9年工作要點.[EB/OL]http://www.moe.gov.cn/s78/A12/A12_gggs/s8473/201903/t20190327_375585.html

    [8]余俊渠.网络社会环境下易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9.

    [6]丁凯.自媒体时代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0]赵盼盼.媒介影响力视角下的易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7(08).

    [11]郭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山东纺织经济[J].2014(06).

    [12]刘丽晶.多元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论纲[J].思想理论教育.2009(03).

    [13]赵亚飞.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7.

    作者简介

    杨展怡(1984-),女,广东佛山人,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思政科科长,负责广东高校易班发展中心的组织、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