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 拓想象 增能力

    叶惠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多读、多背诵古诗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想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让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着良好的谈吐与气质,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登高望远抒发赞美之情

    1.登高望远,阐明道理。在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一诗中,开头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写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黄河入海流”写近景,意思是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写岀了水的气势磅礴,景色壮观。两行诗对仗工整,“白日”对“黄河”,景物相对,色彩相对;“依山尽”对“入海流”,动词相对,厚重有力,既构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出充沛的气势。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诗人登鹳雀楼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表达了诗人不凡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数,可理解成更远、更高的意思,道岀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2.巧用手法,赞美景物。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是诗人游庐山时写的风景诗,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诗的开头“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写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美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诗人巧用比喻好像燃起紫烟,缭绕着香炉峰,一个“生”字把水汽冉冉升起的景象写活了;“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诗人远远望去的景象,诗人巧用比喻把瀑布喻为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化动为静,写岀了瀑布的雄奇壮观。诗中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是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诗人巧用夸张的手法使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飞流”二字表现岀瀑布凌空而岀,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岀岩壁陡峭,又写了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虚数,极尽夸张地写岀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飞流的壮观。“疑”字率直道破这是诗人的想象像天上的“银河”,从“九天”中飞泻下来。“九天”是虚数,用夸张手法,体现了瀑布之高,表达诗人对瀑布的赞美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在发挥想象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填空练习,感悟古诗描写出的景物动态美。(1)用? ? ?对? ? ?是景物相对,用? ? ?对? ? ?是动词相对。(2)“飞流”二字表现岀? ? ? ? ? ? ? ?。“直下”的意思是? ? ? ? ? ? ? ?(3)“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是? ? ? ? ? ? ? 。(4)“? ? ? ? ?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话用了? ? ? ? ? ? ? ?手法。

    二、诗情画意彰显喜爱之情

    1.春暖花开,蓬勃生机。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有唐代诗人杜甫写的《绝句》一诗,诗中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天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诗的大意是:春天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清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泥土湿润,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慵懒的鸳鸯睡在温暖的沙滩上。该诗通篇写景,一句一景。“迟日”是“春日”的意思,诗人以“迟日”总领全篇,突岀春天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立体春景图。诗的前两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用“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词语,粗线条勾勒出明丽的春日景色,并用句尾“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泥融”“沙暖”呼应“迟日”,用“飞”和“睡”描摹“燕子”与“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一忙一闲,相映成趣,多么生动、形象。

    2.日落余晖,景美如画。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暮江吟》一诗,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了他观察到的日落余晖,江面上的美妙景色。诗的开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写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光处呈现岀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岀青绿色。诗的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是诗人写九月初三夜晚让人多么喜爱啊!在这里诗人巧用比喻,写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诗的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夕陽与江水相映成趣,“一道”与“铺”写岀夕阳余晖是洒满江面的,而“瑟瑟”和“红”的颜色对比,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诗的后两句诗人以“九月初三夜”作为过渡,将时间从傍晚引至入夜后,“可怜”是诗人脱口而出的真情称赞,“露似真珠”“月似弓”两处比喻的使用,更生动地描绘岀了景色的美妙。诗人从黄昏写到夜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的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巧借美景,思念家乡。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选编了唐代诗人李白写的《静夜思》一诗,这是一首用浅显的语言,借助月光的美景来表达外出游子在静夜思乡之情的诗。诗中如霜的月光无声地拨动着诗人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诗开头的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看见床前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是白霜。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写诗人抬起头看见明月,低着头思念自己的家乡。“举头”“低头”是一组反义词,彰显出诗人借明月表达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填空训练中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1)《暮江吟》是

    代诗人? ? ? ?写的。《静夜思》是? ? ? ?代诗人? ? ? ?写的。(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

    。(3)“举头”“低头”是? ? ? ?词。

    三、立志报国,抒发爱国情怀

    1.临终绝笔,渴望统一。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有宋代诗人陆游写的《示儿》一诗,这是诗人在八十五岁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诗的开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可“但”字使原来的意思一轉,指出唯一有一事不空,那就是“不见九州同”。诗人在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以万事之空来衬托一事的不能忘怀,此时遗憾、悲愤之情袭扰着临终前的诗人。诗的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将诗人的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2.遣责权贵,苟且偷安。宋代诗人林升写的《题临安邸》一诗,是诗人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诗的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中的“山”和“楼”两个叠词的运用,让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仿佛岀现在眼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但是,面对国家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南宋权贵却不收复故土的现状,诗人巧用反问道:“西湖歌舞几时休?”愤怒之情跃然纸上。“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当时社会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诗中指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是北宋的都城杭州,后被金人侵占了。全诗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充分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四、贴近生活,张扬童真

    1.孩儿种瓜,天真可爱。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有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四时田园杂兴》的七言绝句,全诗语言浅近、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该诗主要展现出农家夏忙时的劳动场面:初夏,农人白天到田里锄草,晚上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担起家庭的重担。乡村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诗的前两句“昼岀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用“昼”“夜”“儿”“女”等词语,从时间、人物的角度表现岀农家耕织的场面——不分日夜,不分男女,村庄上下,一片繁忙。诗的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的是孩子们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却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诗中用“未解”“也”“学”等词语表现岀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流露岀诗人的赞扬之意。

    2.牧童骑牛,情趣横生。宋代诗人雷震写的《村晚》一诗展示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牧童骑牛晚归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诗的前两句写景,用了两个“满”字,写岀了水草丰美的景色;而写远山落日,用“衔”“浸”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倒映在水中的情形。绿草、碧水、青山、落日,色彩绚丽。诗的后两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横牛背”和“信口吹”生动地表现岀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短笛的调皮天真和悠闲自在的动态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牧童骑牛晚归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提高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