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教学:精准定位下的教学板块阐释

    陈骕芮

    [摘 要]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选故事简单、意趣丰盈的小古文,旨在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小古文作为统编版教材中一种独特的形式,应该有着属于这一文体的基本教学框架或者板块。以统编版教材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为例提出,要尊重小古文文本形式,用注释理解大意;剥开小古文形式外衣,用故事激发动力;感知小古文故事核心,用意蕴丰富认知;依托小古文独特魅力,用链接广泛拓展。

    [关键词]注释理解;故事激发;意蕴丰富;链接扩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73-02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选故事简单、意趣丰盈的小古文,旨在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本。面对这种独特的文本,语文教学该如何进行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把握基本学情,聚焦三年级学生的原始能力,回归小古文教学的深、广,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聚焦单元定位,将小古文教学与单元训练的语文要素整合起来,保障开掘的难度,确保教学的方向;第三,紧扣小古文的文眼形式,重在点燃和诱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动力。当然,小古文作为统编版教材中一种独特的形式,应该有着属于这一文体的基本教学框架或者板块,本文即以统编版教材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尊重小古文文本形式,用注释理解大意

    小古文是学生在教材中、在课堂中首次接触,但并不意味着第一次接触,他们在阅读经历中或者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很可能已经与小古文打过照面,包括学生早已熟悉的一些古诗等,其实也为小古文的学习奠定了相应的基础。我们不妨从本册教材中的一些古诗入手,降低学生对于小古文的陌生感,借助古诗的阶梯尽快地熟悉这些相对较“古”的文本形式。在迅速切入到文本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广阔而自主的阅读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试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以及课文下面的注释进行理解,尝试将文本大意读懂。

    在文本大意理解清楚之后,教师就应该多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小古文的朗读尤其要关注文本语言节奏的停顿,这要以学生的理解为基础,教师生硬告知和灌输的节奏停顿,并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感,即便朗读遍数再多,其价值也都可想而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師可以交给学生停顿节奏的基本方法,比如这篇《司马光》所有的语句都呈现出鲜明的“主谓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描写了哪些人,并形成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规律: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最后在反复朗读中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这整个过程,学生拥有绝对自主的空间和学习权利,尤其是结合注释自主理解古文意思的模式,能够形成全新的阅读体验,初步训练小古文的阅读能力,是后续小古文教学中值得延续的有效方法。

    二、剥开小古文形式外衣,用故事激发动力

    事实上,很多小古文中所描写的故事孩子早已耳熟能详,有的会直接通过理解翻译来替代讲述故事。以《司马光》为例,就算孩子不学小古文,白话版本的故事也能够讲得很顺溜,那面对小古文文本中“讲述这个故事”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该何去何从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二学段的阅读明确提出:能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我们应该认识到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但古人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来记载描述了故事。因此我们的讲述可以充分将原本白话文与小古文进行统整,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解释文本中的古文语句,并结合自己的想象来讲述故事。随后,教师可以相机拓展这个故事的白话版本,让学生进行对比、吸收,并为再次讲述提供补充的资源和材料。

    就此板块的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欣赏到貌似生冷但又意蕴十足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在剥开了古文形式外衣之后,里面原来藏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并用感知故事、理解故事和讲述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小古文的亲切感和探究兴趣。

    三、感知小古文故事核心,用意蕴丰富认知

    在理解大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沉入到文本的世界中,品味着古文独特的表达形式,并将这种形式的体悟与文本故事的情节发展有机融合,避免形式与语境的脱离。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这个故事中“最为惊险的环节”:1.正当所有孩子都“戏于庭”时,突然发生了怎样的情况?所有学生的关注力一下子就集中在“登瓮”“跌”“没水中”,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这种情况的紧张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深切体验当时情境的危险;2.面对这种情况,孩子们都有着怎样不同的表现呢?一个极具穿透力的问题,将司马光与其他孩子区别开来,并让学生用统整性的视角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对比,比如“众皆弃去”一个“弃”字与司马光“持石击瓮破之”三个连环性的动作进行对比,司马光的机智冷静、果敢决断等形象就已经非常鲜明;3.教师还可以将这一场景移植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的价值不但在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小古文中的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在我们生活也可能会发生。

    对比这一板块的教学前后,教师的教学举措关涉了三点:首先,聚焦于小古文中的关键性字词,让学生在理解了大意之后再进行深入利用;其次,借助文本中的原字原词,理解了文本故事,把握了文本意蕴,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再次,将古时的文章与当下的实际进行勾连,实现了古今连通,让学生真切认识到当下语文学习和生活阅读小古文的价值。

    四、依托小古文独特魅力,用链接广泛拓展

    在教材中文本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可以适度补充司马光的介绍,主要可以包括他的成长经历、为官业绩,尤其是其创编的史书《资治通鉴》,也可以将《宋史》中描写司马光的其他文言材料补充出来,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当时的人们要为司马光编撰史书呢?让学生适度感知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故事主人公的真实情况,从而焕发他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兴趣。

    在一连串拓展的基础上,教师仍旧要明确一个认知目标,要让学生综合性地统整文本,大致了解司马光的人物品质,更为课外阅读做好认知和经验的储备。为此,教师就可以相机拓展一些以描写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小古文,并且告诉学生,其实很多文言文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的小古文一样非常生动有趣,从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获得人生的智慧,促进其言语表达能力的形成,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地生长奠定了基础。

    一连串的拓展看似与这篇小古文的教学无关,但所有拓展的资料、所有推荐的课外阅读文本都紧扣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司马光》,实现了由一点而向一面扩展的效益,这也是编者编选这篇小古文的用意之一。

    小古文在形式上相对陌生,容易给学生带来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教师处理不当,会给学生阅读自信造成伤害。因此,降低小古文感知的陌生感,激活学生对小古文阅读的兴趣,是当下小古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基本定位。第一次邂逅小古文,务必要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留下美好的印象,才能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