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学:让学生位于课堂最中央

    张桂宝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呼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灵活运用日本学者佐藤正夫提出的三种学习组织形式——个别学习、分组学习、同步学习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促进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探究,达成自我最优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个别学习;分组学习;同步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71-02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呼唤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它以尊重每一个生命、呵护每一个生命个体积极成长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之间学习差异的存在、实现学生个体和谐发展为原则,以满足每一位学生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目标,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课堂学习。教学中,笔者尝试采用日本学者佐藤正夫提出的三种学习组织形式——个别学习、分组学习、同步学习进行个性化课堂组织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探究,达成自我最优发展。现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3课为例,谈谈具体的想法和做法。

    一、个别学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特强的课程,充分发挥教材、拓展性资料等学习资源的作用,给学生多种阅读、体验、联想、评价、表达的实践机会,以便在真实有效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特点,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开展课堂上的个体化学习,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有效保护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带刺的朋友》的初阅读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爱表现的特点,围绕课程标准中年级段阅读的要求——粗知文章大意、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等,设计了三个导读话题供他们自主阅读探究:①默读课文,说说带刺的朋友是谁?他做了一件什么事?②在阅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自己解决了,还有哪些不能解决?③朋友,在词典里解释为“互相有交情的人”。作者为什么称他是“朋友”?第一问指向课文信息的提取、运用,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一般学生能粗知即可,优秀的可以适当提高,如清晰明白地复述;第二问指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三问则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人物的命运、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在这些从内容到情感的问题驱动下,学生能够有目的地穿行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有选择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梳理小刺猬偷枣的经过,获得不同层次的属于自己的阅读收获。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的语文教学除了传授必要的语文知识,历练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还是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个体化学习的实施,恰好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的权利,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因而更利于他们的积极主动发展。

    二、分组学习:“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团队中进行互相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将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进行交流、分享、互启、互换,在自我发现、互相评价、补充、纠正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观点、思路,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带刺的朋友》一课教学中,笔者在学生初步自我阅读、有所感悟之后,采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弥补集体交流不能让每个学生有充分发言的缺陷,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表达,生成在集体中顺畅表达的自信。如一学习小组内四名学生就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有三种意见:一是“课文讲的是一只刺猬偷偷地爬上枣树摇下枣子,然后迫不及待地从树上跳下来,用背上的刺扎起枣子溜走了”;二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我发现一只圆乎乎的东西诡秘地爬上枣树,摇动树枝,让红枣噼里啪啦掉了一地。然后他也从树上掉下来,匆匆把枣子归拢在一起,最后扎在背上急火火地跑走了。”第三种观点是在第二种表述的基础上加上“‘我暗暗钦佩刺猬偷枣的本事”。这三种意见基本是循着粗知文章大意、初步把握主要内容、清楚复述这三个逐步提高的要求来的,在小组内交流中,持前两种观点的学生受到第三种观点的启发,纷纷进行了自我补充。对于第三问“作者为什么称他是‘朋友”,不少小组里发生了争执,有人认为朋友是对别人的一种普通称呼,就像生活中两个陌生人打招呼时,会用老大爷、叔叔、大哥哥、大姐姐这些用语一样,喊一声“朋友”更加亲切。有学生根据课文中“‘我暗暗钦佩刺猬偷枣的本事”这句分析出“因为刺猬偷枣这件事给‘我带来了新的发现和快乐,而朋友就是能给自己带来新的东西和快乐的人,所以‘我也把刺猬看成了朋友”。他们在交流、思辨中,思维、情感都进入了更深的层次,“朋友”这一称呼从普通走向富有情感。

    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空里,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获得畅所欲言的机会,不同能力学生间的互相帮助与被帮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最大的保证,不会有集体交流时的人数与自由限制,更不会让全班的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三、同步学习:“引导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开展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升,都离不开教师的集体指导。尤其是对学生个体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交流、深化,更离不开集体同步学习。如以上《带刺的朋友》一课,在学生个别学习、小组学习之后,笔者再次让他们回到文本语言,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真心把刺猬当成了朋友的。这个指向文本信息提取和情感体验的话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信息、运用信息、深刻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交流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小刺猬称呼的变化:那个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品味“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一句流露出的关心和心疼;“你猜怎么着……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一句透出的惊喜,以及最后对小刺猬住什么地方,远不远,有没伙伴的关心……

    课程标准建议: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教学主导、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学生语言积累、感悟、运用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循循善诱,启发引导。这些对文本的细读,单纯靠学生的个别学习和小组交流是不能实现的,唯有教师的悉心引导、点拨,方能形成完整的认知,生成深刻的情感体验,并且,在这样的具体实践中,形成品读文字的方法、能力。

    实施课堂个性化教学,让学生位于课堂的最中央。教师主动、灵活运用个体学习、小组學习、同步学习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并随时引导、调整,促进学生学习、探究、交流的进程,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人人都有所发展、人人都获得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策略的美好愿景,达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