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要反哺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笔者在参加2019年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中对考生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的答题所出现的问题作了一些总结,主要有缺乏条理性,不规范化答题,以及缺少必要信息筛选能力和相应的转化问题的能力和卷面不洁等问题。对此,笔者根据问题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在以后的实用类文本教学中超越高考难度层级,自然轻松应对实用类文本考题。

    关键词:实用类文本 规范化 能力

    笔者有幸参加2019年湖北省高考语文阅卷,且被分到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小组。笔者在近10天的阅卷过程中共阅卷25000余份,在这25000余份试题中,满分率不足10%,且得分多集中在3-4分,阅卷组其他成員也都有类似的感受,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的重视。

    实用类文本阅读是最近几年高考中变革最为剧烈的。虽然历年《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要求都是“阅读实用类文本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但实用类文本的形式却从原本的备选题到必选题,内容从人物传记类到非连续性文本,问题类型从三道选择题变为两选择一主观,难度增加,题量变大,范围更广,但对于新型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研究还没有完全形成体系,中学师生对其理解也不那么透彻,从而导致问题迭生。

    2019年全国卷中的实用类文本是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主要讲述了毛里求斯请求中国帮助修复本国18世纪档案文物。这样的材料选择具有国际视野,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激情,而对应的试题不仅彰显了核心素养,考查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更进一步强化了实用性,与时俱进,体现了守正出新的特点[1]。

    以笔者自身的阅卷感受来看,2019年全国卷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生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没有形成条理作答习惯。在进行答题时,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段,一逗到底。在内容方面,对于这6分的试题也没有分条作答,而是抓住其中一个要点,不加选择和提炼地摘抄原文内容。如在答案要点“酸化”这一点上,众多考生摘抄原文“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及自我想象“酸性物质”的下形成过程和结果,并没有将这些材料提炼成“酸化”。这样的答题,不仅没有弄清出题人的意图,而且满满当当的一堆原文信息堆砌,也很难获得阅卷老师青睐。虽然也有一些学生有一定的分条作答能力,但是只是将“酸化”这一要点进行分点作答,从纸质材料,到用墨材质,甚至脱离原文,自我想象是蚂蚁蚁酸腐蚀纸质档案。这样答题虽多,但仍然局限在“酸化”的方面中,忽略了其他如“历史原因”和“气候原因”方面造成的纸质档案易碎的原因。

    第二,没有形成规范化语言答题习惯。答题口语化现象严重,大部分考生仍然习惯使用自己口头语言来组织答案,往往是用几个类似主题词来拼凑出来,有时照抄原文,有时口语堆砌,答案之间也没有逻辑关系,缺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甚至根据自己想当然的联系和话语来组织语言,毫无章法。这种缺乏由专业术语来组成完整句子的双重能力的缺失,使得笔者在阅卷过程中已经明显感觉某些考生知道全部的答案要点,但是受限于语言表达能力而不能完整全面地表现出来,从而使笔者在阅卷中抓不到“得分点”,从而导致失分严重。

    在阅卷中,笔者发现不仅存在口语化问题,还有一些文艺腔的现象,对于答案“档案写于18世纪,历史悠久因而易碎”的要点描述,有部分考生将该要点散文化,意境化,写成了“经过岁月的冲刷和时间的洗礼”,这样的答案虽然也透露出“历史悠久”的意思,但一来没有直接表明其中含义,二来没有明确的“采分点”,因此被归为不正确答案一列。这就是因为不了解实用类文本的文风是严谨朴实的,对应的答案也应该是准确严谨,从而采用文学类文本答题时的思维,使得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第三,欠缺对非连续文本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对问题的审题转化能力,而采用主观臆断代替文本传达真实含义。如有考生将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转化成毛里求斯政府为什么想要修复受损文物,而不是问题真实想要传达“为什么档案文件会受损”的含义。这就错误地理解问题中的主体和客体,该部分考生就主要从保护世界文物多样性,当地政府重视历史传承、传统文化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以增强文化自信以及中国文物修复技术的高超。考生对问题理解不准确,又难以将问题转化成自己能够理解的话语,从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四,考生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也是造成得分低和评卷误差扩大的重要原因。尽管作为主观题采取的是“踩点给分”的方法,理论上来说只要答出要点就能得分,但随意涂改,划掉重写,甚至打箭头,写求情的话,这样都是造成卷面不洁的原因,若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是可以适当扣分的[2]。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学生更加适应实用类文本阅读?笔者认为应针对问题,各个击破。

    首先,在日常实用类文本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条理化答题习惯。在形式上分条作答,实行序号化答题,在内容上针对分值多寡进行多方面侧重,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使得答题要点的过度集中或遗漏,从而做到重点清晰明确,要点几乎覆盖。

    其次,答题的规范模式是提高解题速度的重要途径。在思维上要熟悉实用文思维,明确严谨朴实的文风,杜绝在实用类文本答题中出现文艺腔的情形。同时,还要学会从原文中发现并提炼材料,学会提炼内容要点,专业化答题,所答内容要能够从材料中直接找出,进行概括,或有理有据地推断而来,尽量避免主观臆测,尽量做到答题范围准确全面,但又没超越文本。

    然后,答题语言规范化,在日常教育中要积累规范化的答题术语和使用完整的句子来进行训练。能用书面语就不用口语,能用专业术语就不用大白话,这才是体现规范化答题,体现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培养,也是体现语文学科专业化、规范化的重要表现。同时,在答题中还要自觉采用完整的句子进行答题,开头关键词或要点列出,随后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解释,从而做到纲举目张,详略得当。

    接着,实用类文本的考察要点主要是信息筛选能力和对问题的审题转化能力。本文中的问题的主体是“纸质历史档案”而非“毛里求斯政府”,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问题则是“为什么纸质历史档案会变得易碎”,这自然就会从“历史悠久,潮湿多雨,以及酸性物质的酸化,再到当地修复技术达不到,管理档案水平不足”等方面进行回答,这样将较难理解的问题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话语来理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局面。

    最后,卷面是答题的门面。正如《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不写错别字,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要求一样。作为高考考生对于字迹要求还要在此之上,否则杂乱的卷面是很难让阅卷老师静下心来逐条逐点地寻找采分点的,从而导致得分低和阅卷误差拉大的问题。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察的不仅是考生在特定的时间内获取准确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还有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简要的概括与合理的推断,并建构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文本观点的能力[3]。在日常实用类文本教学中,不仅要所需要掌握的必备知识,还要更进一步追溯到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3]周文福:重道而本固,守正而新出——浅析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J].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3期,第73页.

    [2]刘火苟:语文教育应重视书写教育——从高考语文阅卷谈起[J].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底11期,第6页.

    (作者介绍:杨满意,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现任职于厦门一中集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