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开发与实施

    张卫波

    摘要:本文结合所在学校实际,在充分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开发与实施做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究,并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目的,提出相关的策略,为积极有效地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明确了开发与实施的方法和方向,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了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和智慧课堂的建设。

    关键词:校本课程;C语言;编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1)07-0048-03

    开发与实施的背景

    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的建设,这对师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编程热也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教师迫切需要把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优势,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从而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来看,编写计算机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1]

    开发与实施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一环,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广的校本课程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增光不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但符合学生的根本利益,而且是学校与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教育先行者践行先进教育理念、推广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举措。

    校本课程是学校结合学科知识与目标以及师生自身的发展需求,自主研究、开发使用的课程。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学生汲取教材外知识扩展视野、充实理论基础、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是构建必修、选修、校本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关键部分。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校原有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不足,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与办学能力的提升,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和学科建设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高中学校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校本课程符合信息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高中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不断完善的校本课程与其对应的相关学科相得益彰、优势互补,不但能够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且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改进都有积极作用。

    课程的特点

    C语言自诞生至今,一直是最热门的编程语言之一,其高效、灵活的特点吸引了一大批编程爱好者。即便是在当下流行的Python语言走进中小学校园的今天,其在编程语言中的江湖地位依旧不可动摇,仍然是各大中专院校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的C语言程序设计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编程课程,它有自身的某些特点,而且具有学校特色,还兼具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这些是由高中学校教学环境所决定的。正是因为C语言符合学校定位和兼具学科特点才决定了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校本课程的首选。其具体的特点如下:

    ①C语言是结构化语言,其程序代码结构清晰。[2]结构清晰的代码有利于学生分析代码的细节,便于调试运行程序,易于帮助学生理解程序的执行过程。尤其是对学习“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来说,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学生能更加清楚地掌握两种程序结构的特点和执行流程,并能有效地迁移到Python语言的学习中去。另外,结构化的语言学生易于学习和掌握,学习C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易于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蕴含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②语法规范、丰富的运算符和数据类型,灵活性好[3],易于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算法描述。

    规范的语法结构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丰富的运算符有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的、类型多样的表达式和语句;变量等基本概念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相关原理;高度灵活性易于描述算法,而算法的学习是编程的关键。作为校本课程,可充分发挥这些特点优势,用“以学代学”“以学促学”的方式实现程序设计的理论建构。

    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1.课程内容的选择

    校本课程不仅要秉承易用、易学的理念,还要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针对学生基础薄弱和理论水平较低的现状,笔者所在学校以实用为出发点,构建易于实践、易于操作的校本课程内容框架。

    ①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合的内容编排校本课程是首要的原则。大多数高中生缺乏对程序设计语言的了解,不熟悉程序设计的编程环境,对计算机原理的相关知识也模糊不清,因此,校本课程的内容要符合多数学生的认知,以多数学生的原有知识架构为基础,要在对学生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学生的知识层次结构,避免脱离主体认识和理论难度系数较高的内容出现。

    ②内容选择的前提是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读与C语言程序设计相关教材。教师要从多方征求意见,广泛阅读资料,选出2~3本高职或中职教材作为参考书目,根据参考书目进行详细的校本课程内容规划,剔除与编译系统有关的部分细节问题,结合信息技术《数据与计算》教材内容,优选与Python语言关联度高的重点知识,最大限度地保障内容的合理性与连贯性。

    2.教学方法的引入

    ①讲授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讲授法”是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学目标明确,脉絡清晰,课堂中,教师的主观意识较强,没有过多的导入与铺垫,知识点的呈现方式简单、直观,方便学生快速掌握所学内容。讲授法主要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理论较为抽象的概念知识的学习,如C语言中的变量与常量,基本的语句、语法,数组的结构等。小组合作的方式即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10~12人),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教师授课多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为主。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共赢、互相督促,组长负责收集课堂反馈,通过及时的反馈可以实现精准教学,有效促使学生精确把握所学内容。

    ②项目式教学法与自主探究相结合。项目式教学法是以项目案例为活动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基调,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课堂教学围绕教师事先设计的学习项目进行,课堂模式以讨论、探究为主,学生在全员互动中,生成、构建知识体系,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此方式适用于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程序的结构,编写简单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项目式教学与自主探究的灵活应用可有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3.评价体系的建立

    良好的评价体系能有效促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并能保障检测教学效果与目标的达成保障。

    ①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完善学习过程,让学生重视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避免走入过度追求学习结果的误区。过程性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其次,课堂活动设计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否引起师生共鸣,增强师生互动;再次,教师的指导在推动教与学的多边关系上,能否有效,能否促进教学积极稳定发展。

    ②通过结果性评价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恰当的结果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稳中求进的保障。结果性评价主要通过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来实施,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预设的问题要小而精,要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环节,要开放、包容,不能以简单的对与错作为评价标准。教师可通过结果性评价来优化教学环节,调节课堂掌控力度。

    ③把调查问卷融入教学评价体系中,通过调查问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方便学生提出对课堂的意见及建议,为教师调整教学思路提供参考。调查问卷的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首先,在课堂的结构上,学生是否习惯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课堂思维变化;其次,在学习内容上,学生是否能接受所学内容,校本课程内容是否与信息技术教材相融合;再次,在课堂的主客体关系与氛围上,师生关系是融洽、和谐,还是紧张、有序,严肃不失活泼。

    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

    1.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运算符和表达式的使用,掌握程序的基本结构,能根据问题画出流程图,编写相应的程序,理解数组和函数的用法,以此让学生深入体会编程的魅力和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巨大便捷,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快速转化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另外一个目标就是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并把方法贯穿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2.实施效果

    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校本课程体系完备,整体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通过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能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加知识储备量,完善知识结构,而且对计算机相关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信息技术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陈琳.編程语言基础——C语言(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本文系淄博市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8ZJG09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