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中成长

    祁萍

    外面的天色渐暗下来,书房还是亮堂堂,桌上铺满了各种资料,研讨、分析、设计……

    这景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也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矛盾、焦虑、如坐针毡的心理感受,至今历历在目。这就是我今年4至6月参加扬州市优质课比赛时的情景。

    一、选题:推陈出新

    今年3月底,我接到了市优质课比赛的通知,要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上的内容中任选一框题。我当时选择了第六課的第一框题“我对谁负责 ? 谁对我负责”,主要缘于:一是我曾经开过类似的公开课,操作起来不困难;二是时间比较紧,一个星期前我还在备战在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举行的扬州市初三道德与法治复习课。综合这两个因素我选择了这个框题。这节课在邗江区比赛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的反思,我发现整节课缺少明显的主线,绞尽脑汁,准备用古典文学《西游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从耳熟能详的影视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导入,接着让学生讨论师徒四人为什么缺一不可,进入第一篇章“谈角色 识责任”;再到《西游记》第四十九回灵感大王捉走了唐僧,徒弟三人一开始都不愿意主动承担救师父的责任的情节进入第二篇章“不推卸 担责任”;到最后的第三篇章“畅未来 尽责任”落实到行动中。课上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高,我顺利进入了扬州市优质课第二轮比赛(扬州市优质课三轮比赛最终选一名进入省赛),下面的比赛自己觉得只要继续磨课就行。可就在一轮比赛后的几天,我参加了由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浙江教学月刊社联合举办的“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作的题为《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题报告后,发现上好优质课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教师的立意与选题,反思自己的选题过于老套,很难推陈出新,让人眼前一亮。于是,我决定走出舒适区换课题,这时内心有两种声音一直在交替出现——

    声音1:“还有两个星期,你来得及吗?不要自找苦吃。”

    声音2:“你可以的,别怕,只有踏出舒适区,你才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两种声音交织,让自己很矛盾。我仔细权衡,努力寻找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勇敢地选择更换课题也就是后来正式参赛的第十课第二框题“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随后就是以教材为主攻方向,做到对教材了如指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面前娓娓道来,一堂优质课就基本具备雏形。

    总而言之,这次优质课选题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课题的选择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扬长避短,成功地抓住学生心理,深入透析教材,灵活设计教法,这样才能使自己从众多的优质课授课高手中脱颖而出,也让我明白踏出舒适区是迈向成长的第一步。

    二、备赛:厚积薄发

    选题定好之后,我认真研读教材、教参,了解到本框题是由“劳动成就今天”“实干创造未来”两个目题构成,重点阐明两个问题:一是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明确劳动创造了今天的辉煌,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每个人奋斗的结果,每个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二是青少年要发扬实干精神,承担历史重任。从基本态度的引导到行为倾向的确定,是这一框的主要思路。我查阅相关资料,在知网上看到江苏省道德与法治基本功一等奖获得者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的王瑾业老师对于此课的教学设计,王老师以“责任”作为本课的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四个篇章“劳动实干担责任—各尽其能扛责任—寻找榜样学责任—建设强国勇担责”建构起本课的架构,这一设计可以说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给课堂的成功提供了一块重要的基石[1]。但是优质课的品质告诉我,我只能去学习,不能照搬。从王老师的设计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一堂好的优质课必须要有“形”。一旦有了“形”,教和学就有了抓手,课堂就会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行,从而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我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这个“形”。就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怨恨自己、准备放弃更换课题的时候,无意中翻开了2017年观摩江苏省初、高中政治优质课展评活动时所记录的14节听课笔记,仔细研读感慨万千、灵感涌现。南京市杨璐老师以“一把伞的故事”为线索,通过“雨伞的困扰—买伞去何处—伞下你我他”三个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的形式组织了“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的教学,这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否也需要找一个切口小、接地气的“线”组织教学呢?此时《人民日报》发布的一则微视频《手的力量》再次冲击我的大脑,一双手的背后就是一个人,一个人就是一则故事。对!就用“手”作为主线,串联课堂教学。此时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句话就是:“付出与收获成正比,也许有一天,你发觉日子特别艰难的时候,那可能就是你收获特别巨大的时候。”

    一堂课的主线确定好了之后,下面就是搭建本课架构,一开始我设计了三个篇章:第一篇章“读手,五指绘华章”;第二篇章“能手,能工又巧匠”;第三篇章“携手,共创新辉煌”。但总觉得用词怪怪的,我主动请教语文组的同事们,他们给了我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最终定稿为:第一篇章“读手,五指绘华章”;第二篇章“妙手,抒写‘我风采”;第三篇章“携手,共创新辉煌”。思路决定出路,大框架定好,每一个环节的活动我就可以较轻松地拟定了。教学设计做好之后,我请来学校校长、教务处相关领导、我师父以及平时在各学科教学中有突出成就的老师听课,给我提出各种意见,通过不断实践、修改、再实践、再修改,整堂课教学设计初具雏形,师生之间配合也渐趋融洽,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所以,一个人的优秀和出彩,除了个人潜质好、悟性高之外,跟背后有着“优秀的指导师”和有“实力的团队”是分不开的。

    三、设计:水到渠成

    本教学设计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以致敬劳动者为立意,透过对劳动者“手”的分析,让学生感悟其魅力,帮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懂得发扬实干精神才能创造新的辉煌,明确青少年要担负起历史重任。

    导入部分,《手》的诗歌朗诵,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语言和个性特色,将学生带入与课题“手”的高雅情境中,将劳动者的手的力量渗进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

    创设“读手,五指绘华章”环节,通过设置“慧眼识手”“手的档案”“手铸辉煌”这三个活动让学生感受历史进步、国家发展是劳动者创造的,理解劳动的价值。这一篇章相对而言比较轻松,课堂氛围好,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感受手的独特魅力,意识到每一双手背后所存在的价值。

    创设“妙手,抒写‘我风采”环节,通过“妙手生花”职业体验餐饮服务员和分享身边的最美劳动者,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每一种职业和劳动都有特殊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平等观。其中职业体验餐饮服务员的基本功之一——“托盘”是我本课的一大亮点,因为2019年3月25日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在这一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我借机将职业教育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每个劳动者的艰辛,从而学习、尊重劳动者。

    创设“携手,共创新辉煌”环节,设置“金手天焊”活动展示大国工匠高凤林素材并通過“思维碰撞”和“守望梦想”帮助学生认识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才能创造新的辉煌,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担负起历史重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思维碰撞”起初设置的辩题为:“是学习书本知识重要,还是参与社会实践重要呢?”后来随着2019年高考作文的发布,全国I卷作文题《热爱劳动 ? 从我做起》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和我的课题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于是我立即改为现在的辩题——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 这一辩题的设置有利于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开放性思维、辩证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针对时下学生远离劳动的实际现象,引发学生对于“劳动”的思考,树立正确的劳动职业观。

    课堂进入尾声,全班起立,一起激情共唱《我和我的祖国》,这对学生不仅是视觉听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评课阶段,专家点评整个教学设计非常顺畅,我会心一笑,我想这是和我前期的充分准备和精心设计分不开的。

    四、反思:砥砺前行

    从总体上来看,这节参赛课是按照新课程改革指引的方向“走”,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之处。

    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在于:第一,教学设计的立意较高,向劳动者致敬。第二,教学设计的主线清晰,以“手”贯穿整个课堂。第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本节课“习声回响”走进课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观”的经典语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这节课受到了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恒富老师的肯定和同行的赞赏。那一刻,我“亮”了,那是因为创新。

    当然教学是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去反思。比如这节课缺少情感增长点,包括在思维碰撞学生讨论得比较活跃时,由于时间紧,没有适时让学生充分讨论。人民教育家于漪常说:“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教育大家尚且如此,课堂留下遗憾也就不足为怪了。虽然这次比赛没能获得参加省赛的资格(扬州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二名),但我已经很满足了。教学之路,任重道远。对待教学的态度也是师德的重要表现,从教以来,我就一直渴望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和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好向导。这次比赛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所得到的不仅仅是这节课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思考和研磨教材。虽然比赛已经结束,但这却是我教学生涯的新起点。无论身处何种阶段,我都要永远保持一种良好的职业心态,都要不忘初心、不懈追求,去实现我的教育梦。

    参考文献:

    [1]周智宁.有形·有神·有根·有魂——以“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