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范生顶岗支教研究地方本科院校“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策略

    李栋杰 冀建峰 宫雪芹

    [摘 要]顶岗支教实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范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技能提升的有效方式,地方本科院校通过顶岗支教可以为当地培养更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特别是能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但在顶岗支教实施过程中存在重能力轻服务、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从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培养的供给侧进行改革,树立为乡村基础教育全方位育人的服务意识,树立乡村师范教育的本科定位,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手段实现“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目标。

    [关键词]顶岗支教;“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5-0040-03

    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新机制”[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推动着教师培养的改革,特别是对乡村教师的培养成为教师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所处环境和发展定位,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乡村教师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随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也选择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道路,培养“一专多能”乡村教师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开展“一专多能”型乡村教师的培育,《意见》中强调“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创建‘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1]。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培养形式。

    顶岗支教实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师范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技能提升很有效的实习方式,顶岗支教实习为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能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同时,顶岗支教实习模式也强化了地方高校与当地基础教育的联系,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通过顶岗支教了解了基础教育情况,所学教育理论知识得到了实践,真正实现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特别是顶岗支教让师范生了解了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主动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和社會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这也是“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顶岗支教在“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中的意义

    顶岗支教实习是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实习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学校要求的实习任务,帮助学生提供入职前的实践性经验储备。师范生顶岗支教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良性互动的有效尝试,有助于二者间的相互促进。顶岗支教在“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顶岗支教不仅可以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农村和农村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扎根农村、为乡村教育做贡献的奉献精神。

    顶岗支教实习可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师范生在校期间已经接受了关于教育理论的系统化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但很少有机会走上讲台进行教育实践锻炼。由于缺少实践锻炼,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处理问题能力不足[2]。这与目前“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的目标不符。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能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在真实的课堂中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管理理念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积累宝贵的经验。

    顶岗支教实习可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管理能力。“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水平,还要具备综合的教研管理能力。由于顶岗支教地区大多是资源不足、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顶岗支教学生除了自己所负责的课程之外,很多还需要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和学校的其他教学管理工作。这对处于实践阶段的师范生来说,能够培养他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教育管理实践能力。

    顶岗支教实习为地方基础学校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当地基础教育提供了接受先进教育理念的机会,也为当地教师提供了进修学习的机会,缩小了农村与城市的教学差距。通过在乡村参与基础教育实践活动, 顶岗支教师范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个人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而且也缓解了乡村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 同时,在职教师也拥有了参加专业进修、学习深造的机会,为今后乡村师资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条件。这同时优化了师资的合理配置, 进而提高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总之,面对乡村师资短缺、年轻教师流动性大、教师轮岗交流学习机会少、 教育资源匮乏等现状,顶岗支教“一专多能”教师的培养模式不仅能有效锻炼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为地方培养具备“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后备力量,而且还可以缓解基层师资问题、带动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多方共赢的模式。

    二、顶岗支教在“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顶岗支教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重知识能力培养而轻服务意识培养。地方院校针对师范生的培养存在重视知识能力素质而忽视服务意识培养的问题。目前,我们对于师范生的培养仍然停留在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层面上,忽略了对学生服务意识的教育,特别是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服务意识。师范生在毕业后大多愿意选择条件好的就业地和收入好的工作岗位,而很少有人愿意留在农村把乡村教师作为自己毕生的职业。在顶岗支教选拔实习生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以条件艰苦为由不愿去支教,而有些学生在支教中途退出,怕苦怕累的畏难情绪在顶岗支教学生中较为常见。这些问题反映出一些地方院校在平时的师范教育中常常只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高等教育的目的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服务意识。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很深的情怀意识才能真正担负起振兴乡村教育的责任。只有“一专”并不是合格的乡村教师,只有心怀对农村的热爱,对乡村教育的热情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优秀乡村教师。可见,如何让师范生关心乡村教育,如何让他们愿意为乡村教育做出奉献成为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乡村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为学生多提供了解乡村教育的平台,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当下乡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树立学生为乡村教育奉献的使命感。

    第二,忽视乡村教师培养实践。在顶岗支教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而很多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顶岗支教实践中表现并不突出,学生缺乏上好一节课所需要的基本要求,如教学内容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体现了现阶段师范生培养往往只重视理论而忽略教育实践,师范生在学校学习中只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真正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在乡村教师培养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注重理论的构建,更不能忽视实践培养。目前地方高校培养“一专多能”乡村教师的问题主要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学生甚至缺乏对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更谈不上“一专多能”的培养。

    第三,培养“一专多能”乡村教师的目标不明确。随着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某些学校师范类专业定位模糊,学生师范专业认同感缺失。在顶岗支教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愿意去支教,除了怕吃苦之外,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其将来不想当老师,所以也不愿意去进行教育实践。在这样的情况下,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不能具备“一专多能”乡村教师的基本要求?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师又能否适应乡村的工作环境?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一专多能”乡村教师时应该关注的。

    三、“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方面的问题要求我们要进行师范生培养的供给侧改革[3],在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要遵循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基础教育的现状,以科学理性思维找出乡村教师培养的具体路径,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培养高质量的“一专多能”乡村教师教育,以满足乡村基础教育的需求。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中,首先要培养师范生对乡村的服务意识,要有对基础教育服务的情怀意识。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乡村教育使命的完成,重点不是制订计划或选择合适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乡村教师要有一颗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决心。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出于对乡村儿童发自内心的关爱,是对这份职业的发自肺腑的热爱。乡村教师需要把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 [4],我们应该培养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的热爱。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很多学生是来自于乡村的,他们对乡村和乡村教育有着切身的体会和理解,我们在师范生的培养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引导学生对乡村教育树立正确的观念,这包括认同并欣赏乡村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生态、承认并追寻乡村教育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喜爱并呵护乡村淳朴憨厚的学生等[5]。

    这就要求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结合地方实际建立适合地方人才培养需求的本土化培养课程体系。鼓励教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多去了解地方基础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分利用校本课程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形成“学科专业+教师教育+乡土文化”的乡村教师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融入乡村教育的内容和案例,以案例教育来引导学生乡土情怀、教育情怀的养成。

    应增加实践课的比例,组织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乡土乡情,如通过邀请老一辈革命家来讲解老区人民的奋斗史,当地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光辉事迹,通过民间手艺人来展示当地民俗文化的魅力等。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识和感悟,从而培養学生的乡村情怀;注重学生对基础教育服务的情怀意识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如通过顶岗支教、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师范生对乡村教育现状和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师范生为乡村教育做贡献的责任感,引导他们把乡村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去奋斗。

    其次,要注重师范生乡村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能力是师范生培养最为重要的环节。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应使学生首先树立做专业素养高、教学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的目标。注重通过教育实践,使学生熟悉教学过程、掌握教学技巧、体验真实教育情境,从而对教师这一职业进行“预热”[6]。

    我们应当注意到,当前乡村教师培养的主要问题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基本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师范生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掌握具体的教学实践能力,如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必要的教学设计和临场发挥能力,教学反思和班级管理等能力。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开展好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要强化“三字一话”技能的训练,做好实习生教学能力的培训,通过开展实习生教学能力竞赛、师范生教育实习等形式坚守学生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传统阵地,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深入乡村教育,在实践中去接触乡村教师、学生和家长,甚至参与乡村教育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对“一专多能”乡村教师的培养。

    师范生乡村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切实落实“双导师”制度。针对“一专多能”乡村教师的培养,很多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采取本校教师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度,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双导师的长处,使师范生能够更好地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职业转变。在应用“双导师”制时,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加强针对师范生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严格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本校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与地方基础教育的联系,建立校外导师储备队伍,通过严格的遴选确保指导教师的能力和责任心。要选择真正了解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要注重培养适应乡村基础教育特殊环境的“一专多能”乡村教师人才。

    再次,要注重师范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人格是与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格特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师范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中要注重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关键作用,积极探索师范生创新人格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在“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创造精神,激发师范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培养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授教育理论的同时加大创新型课程比重,引导学生与教育实践相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在信息技术变革及大数据的时代,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不能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应培养师范生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共享资源去学习应用,然后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教学,通过各类网络课程、名校公开课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方法,利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形式来拓宽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优秀乡村教师。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要认识到供给侧改革在新时代下“一专多能”乡村教师教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为乡村基础教育全方位育人的服务意识,树立乡村师范教育的本科定位,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手段,实现“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培养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4-08-18)[2020-01-04].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1/201408/174307.html

    [2] 李思殿.扶贫顶岗支教:师范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议的好形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36-37+54.

    [3] 于海洪,王殿东.大数据时代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乡村教师的供给侧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17(2):62-67+126.

    [4]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2卷)[M].第二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63.

    [5] 马多秀. 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及其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3):42-45.

    [6] 张振霞,孙延杰,杨东娟,等.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 2019(12):144-146.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