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现状的调查

    邹丽琼 郑超明

    

    

    

    〔摘要〕对广东省中山市公办初中的初一新生共1037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积分入学新生536人,以期了解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现状。研究结果发现: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均分达到135.28分,整体情况一般;就近入学(本地户籍)新生的学校适应总分及各项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积分入学新生;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在性别、就读城区或镇区、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学习成绩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初中生;入学新生;积分入学;学校适应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5-0017-07

    一、问题提出

    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心理适应性,它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心理學家马斯洛甚至认为,个体心理健康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对于生活的适应[1]。学校作为青少年除家庭以外最重要的生活与成长的场所,不仅要求学生学会适应学校环境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还要学会调节在学校中的情绪,此外,还要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应对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会处理与老师、同伴等的人际关系[2]。实践表明,不少初中新生存在对新环境、新学习、新人际关系的适应问题,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顺利地完成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加上父母对孩子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父母带着孩子进城打工,以避免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些随迁子女到了新的城市,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义务教育。为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中央出台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为切实保障这些随迁子女享有平等的入读公办学校的权利,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广东、浙江、福建等省采用积分入学的方式,安排外来流动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近几年随着“积分入学”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随迁子女就读于公办学校,在学校生活中,决定他们能否“上好学”,能否“读好书”的关键就在于他们是否可以适应公办学校的生活。从对学校的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的访谈中了解到,积分入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家庭情况、文化背景等不同,在学习及交往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需求,他们相比就近入学生较易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现象。

    这些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现状如何?他们的学校适应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能否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升他们的学校适应水平?截至目前,仍未有研究专门对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由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考察目前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现状,为提高他们的学校适应水平进行心理干预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更好地帮助这部分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随机选取了广东省中山市的两所城区公办中学和两所镇区公办中学的初一新生作为施测对象,共发放问卷1080份,剔除填写不完整或整张一样选项的无效问卷后,收回有效问卷1037份,回收有效率为96.02%。其中就近入学新生501人,积分入学新生 536 人。积分入学新生的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1.学生信息调查表

    笔者按照研究需要设计了“学生信息调查表”,包括学校、班级、户口所在地、入学方式、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情况(是否单亲)、学习成绩等情况。

    2.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

    本研究采用了“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的在校行为子量表,该量表由我国台湾学者吴武典编制。包括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和自我适应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包含10道题目,共50个题目。所有题目均采用四级评分,被测者按照问题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如认为该题目情况“从来没有”则评1分,“偶尔”则评2分,“经常”则评3分,“总是如此”则评4分。量表有部分题目采用反向计分。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0,六周后进行重测,信度为0.75;各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在0.77~0.80间,重测后为0.54~0.68之间。

    (三)研究程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时以班级为单位,调查前由调查者对被调查对象详细解释问卷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统一指导语,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评定。四所学校的调查集中在同一周进行。

    (四)统计工具

    调查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初中入学新生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

    对1037名初一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初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整体情况良好。表2显示初一新生的学校适应均分达到145.58分,每道题的均分达到2.91。5个维度的得分从高到低分别是常规适应、课业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自我适应。以平均分加减一个标准差,作为评定高学校适应、中学校适应、低学校适应的标准,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中学校适应和高学校适应的人数达到83.2%,而低学校适应人数占比16.8%。在5个维度中,低学校适应的人数占比从高到低分别是自我适应、课业适应、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常规适应。其中低自我适应的人数占比最高,达到了20.5%,低常规适应人数最少,占15.8%。在5个维度中,中学校适应从高到低依次为常规适应、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课业适应、自我适应。其中,常规适应人数占75.8%,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初一新生进校后都能够适应常规变化。5个维度中,高常规适应人数占比最少,其中高课业适应人数最多,占比17%。

    (二)初中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

    对536名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整体情况一般。表3显示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均分达到135.28分,每道题的均分达到2.71。5个维度的得分从低到高分别是自我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课业适应、常规适应。以初一新生的学校适应平均分加减一个标准差,作为评定高学校适应、中学校适应、低学校适应的标准,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积分入学的学生中,中学校适应和高学校适应的人数达到70.5%,而低学校适应人数占比29.5%。在5个维度中,低学校适应的人数占比从高到低分别是自我适应、课业适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常规适应。其中自我适应的人数占比最高,达到了34.7%,常规适应人数最少,占17.9%。在5个维度中,中学校适应从高到低依次为常规适应、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课业适应、自我适应。其中常规适应人数占76.5%,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初一积分入学新生进校后都能够适应常规变化。5个维度中,高师生关系适应人数占比最少,其中课业适应人数最多,占比7.5%。

    (三)初中积分入学新生与就近入学新生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以入学方式作为自变量,以初中新生的学校适应总分和各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探讨就近入学新生与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的差异。从表4可知,就近入学新生和积分入学新生在学校适应5个维度和学校适应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就近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积分入学新生。这表明就近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显著优于积分入学新生。

    (四)初中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的初中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状况进行t检验,从表5可以发现,在课业适应、常规适应、自我适应维度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生的课业适应和常规适应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而在自我适应维度的得分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学校适应总分的得分上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五)城区与镇区就读的初中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对城区与镇区的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t检验,从表6可知,城区与镇区就读的积分入学新生在学校适应总分及5个维度得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在城区就读的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显著优于镇区就读的积分入学新生。

    (六)初中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各维度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7可知,非独生子女初中积分入学新生与独生子女积分入学新生在除同学关系、自我适应两维度外,其他维度和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独生子女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积分入学新生。这表明非独生子女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显著好于独生子女。

    (七)初中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各维度在是否单亲家庭上的差異比较

    以是否单亲家庭作为自变量,以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总分和各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单亲家庭的积分入学新生与非单亲家庭的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的差异。从表8可知,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的积分入学新生在4个维度和学校适应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单亲家庭的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得分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的积分入学新生,而在师生关系维度上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八)初中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各维度在不同成绩水平上的差异比较

    不同学习成绩的初中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状况在5个维度及学校适应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如表9),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在五个维度和总分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学习成绩一般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表明学习成绩落后的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显著低于学习成绩一般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除了师生关系外的其他四个维度和总分上,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师生关系维度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师生关系显著低于成绩优秀的积分入学新生,表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师生关系适应不如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四、讨论与分析

    (一)初中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的整体情况

    对1037名初一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分析显示,初一新生的学校适应整体情况良好,低学校适应水平的学生占16.3%,这与汪清华[3]对上海1048名学生的学校适应不良检出率达16.6%的调查结果相似。而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性一般。5个维度的得分从高到低分别是常规适应、课业适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适应,这与初一新生的学校适应得分排序相一致。为什么常规适应得分最高?可能是由于这四所学校在开学前十天,已经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新生夏令营”活动,积分入学新生在这一周时间里已经逐渐适应新的初中学校的要求和各项常规,从而开学的时候能够较好地适应。自我适应得分最低,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这些积分入学新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新的学习难度,不能及时调整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认识与定位;另一方面,很多积分入学新生刚刚从民办学校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作为一个群体而言,觉得自己属于“外人”,缺少归属感,受家长影响,更在意自己的表现是否优秀,产生更多的焦虑,从而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此外,初一新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年龄阶段,他们正尝试在寻求自我发展中认识“我是谁”,他们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也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前途难有自信感。

    (二)初中积分入学新生与就近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的差异

    就近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总分及各项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积分入学新生,表明就近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显著优于积分入学新生。这与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如茆正洪、余志华、李蓉蓉、冯强和赵旭东[4]对上海市外来初中生与本地生学校适应比较研究发现,外来学生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低于本地生。张林和李玉婵[5]对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城市就读适应状况比较发现,外来工子女学校适应显著低于本地生。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由于就近入学新生从小学开始就在公办学校就读,他们能够快速地适应初中学校生活,而积分入学新生刚刚进入公办学校,或者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时间不长,面对公办学校的管理模式可能需要更长的适应时间。另一方面,大部分积分入学新生因为长期在民办学校就读,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父母忙于生计较少关注孩子,这也导致他们相比就近入学的学生较易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三)初中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初中积分入学男女新生在课业适应、常规适应、自我适应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生的课业适应和常规适应显著低于女生。这与吴雪峰[6]对广州的外来工子女的学校适应研究结果和黄颖[7]对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和学校适应研究的结果及王中会、徐玮沁和蔺秀云[8]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一结果可能与男女生性格差异有关,大部分女生性格趋向于文静、乖巧,因此比男生更容易适应公办学校的规章制度。女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相比男生要好。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读书写字、计算能力的重视,也更适合女生的性情,因此女生较少出现学习相关问题,在课业适应上好于男生。而男生自我适应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男生比较开放、大胆、豪放,敢去主动争取和表达想法,独立性相比女生较好,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各项表现比较满意,自我成就感较强。而女生比较细腻、内敛,容易对自己的价值和自我的发展产生怀疑。

    在城区就读的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镇区就读的新生。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城区较早较好地落实国家“两为主”政策,大部分随迁子女在小学时期已经进入公办学校就读,适应公办学校的学习生活,而镇区公办学校是近两三年才大面积地招收积分入学新生,更多的镇区积分入学新生是刚刚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对公办学校的学习生活仍不了解。另一方面,城区的积分入学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父母的文化水平较高,对孩子关注度也较高,因此他们的学校适应性较好。反之镇区的积分入学新生的父母大部分忙于生计,较少有时间关注孩子进入初中后的状况,也较难提供帮助。

    独生子女的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大部分是在溺爱中长大,而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可能不统一,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形成规则意识不强、比较任性、偏激、脆弱等特征,更容易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现象。单亲家庭的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的新生,这可能是由于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家庭不完整,性格上比较敏感、多疑、孤僻,更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由于缺乏父母的关注,很容易内疚,从而导致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较低,对未来缺乏信心。

    不同学习成绩的初中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状况表现为,学习成绩越好越容易适应初中生活。这与王颖[9]关于中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学习成绩被视为学生学校生活的核心指标,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成绩好的积分入学新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较好,相比学习成绩落后的积分入学新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新学校、新老师的各项要求。成绩越好,得到来自老师、家长、同伴的赞赏就越多,学生会越来越自信,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也会比较满意,对未来也充满自信,这样就会有比较高的学校适应水平。而成绩越落后的学生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新的师生关系时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主要是由于基础比较差,面临新的变化需要的适应时间更长。

    五、结论

    1.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整体情况一般,5个维度的得分从低到高分别是自我适应、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课业适应、常规适应。

    2.就近入学新生和积分入学新生在学校适应5个维度和学校适应总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3.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在性别、就读城区或镇区、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学习成绩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生的课业适应和常规适应得分显著低于女生,自我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城区就读的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镇区就读的新生;非独生子女的积分入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新生;单亲家庭的新生的学校适应得分在除师生关系维度外的4个维度及总分上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的积分入学新生;学习成绩落后的新生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低于学习成绩一般和学习成绩优秀的积分入学新生,而在师生关系维度上学习成绩一般的新生显著低于成绩优秀的初中积分入学新生。

    六、建议

    1.初中积分入学新生进入公办学校后,其学校适应水平与学校的管理制度、整体文化氛围、教师的教学等息息相关。因此,多方努力,才能帮积分入学新生快速适应公办学校的学习生活。第一,学校要给他们创设一个幸福和谐的课堂环境,多给他们提供一些表达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第二,学校的制度管理要细致,从他们的食、住、学等方面提供帮助与指导。第三,教师要多关注积分入学新生,多主动与他们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给予他们更多的学法指导。第四,从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要创设一个公平、公正、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创设环境与机会让他们融入班级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归属感。第五,做好积分入学新生学校适应状况的建档与排查工作,对低学校适应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全面发展。也可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课程或系列心理讲座、系列团辅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公办学校生活。第六,学校要为初中积分入学新生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技能的学习机会,帮他们提升教育孩子的能力,从而实现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

    2.家庭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积分入学新生的身心健康,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学校适应水平。当孩子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家长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期待,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努力工作将孩子送入了公办学校学习,机会难得,就对孩子有很多的期待与要求。而初一刚好又是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高要求高期待遇上想独立盼独立,两者之间就容易产生矛盾,从而影响亲子间的沟通和关系。家长要学会用民主、协商的方式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其次,家长要在孩子这个特殊时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个性选择,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最后,家长要信任老师,多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状况,家校积极沟通、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宁,辛涛,栗晓霞. 儿童学校适应的分类及判定[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2):57-62.

    [2]侯静. 学校适应的界定和测量的综述[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9-104.

    [3]汪清华. 中小学生家庭环境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茆正洪,余志华,李蓉蓉,冯强,赵旭东. 上海市外来初中生与本地生学校适应、家庭功能及自尊水平的比较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547-549.

    [5]张林,李玉婵. 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城市就读适应状况比较[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5):36-39.

    [6]吴雪峰. 外来工子女自我意识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策略研究[D]. 广州:广州大学,2013.

    [7]黄颖. 留守中学生的亲子忽视与学校适应研究[J]. 中国德育,2015(21):32-35.

    [8]王中會,徐玮沁,蔺秀云. 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4):267-270.

    [9]王颖. 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和学校适应的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6):52-55.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板芙镇第一中学,中山,52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