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心募捐活动成为课程

    董佑静 张珺

    

    

    

    2020年的疫情打乱了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我们通过网络课程,用“特别的爱和方式”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在家园共同筹划六一活动时,大家一致同意要在线上发起一个爱心活动,请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何珍老师和驻村第一书记符智荣牵线了对接的对象——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乍小学有25名3~6岁幼儿的学前班。为了让家长和幼儿直观了解当地现状,我们请何老师拍摄了学校的情况及当地小朋友一日生活的视频,并用画外音做了介绍。

    疫情下,我们要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开展活动,如何把握好引导的方式,让家长积极参与并正确引导幼儿,成为我们设计线上活动的重点。园长通过在线会议向家长介绍了当地的情况,说明此次活动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去关心他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家长们认为可以直接发起捐款,改善山区的学习环境,也可以鼓励孩子捐物,把他们不要的玩具图书捐出来。我们敏感地抓住“不要”这个词,问这样表达是否合适?最后确定了爱心活动的主基调:帮助不是施舍,给予对方的应是纯粹的、基于平等的利他,要呵护双方幼儿的童心与爱心。我们要启发幼儿可以捐自己喜欢的玩具、图书,也可以是因为自己长大不再玩的玩具和不看的图书,但是质量还都很好。我们只是给它们换个主人,让物品继续发挥作用,给山区的小朋友带去快乐,让他们在幼儿园有东西玩。

    观看视频,引发认知冲突

    我们将视频和开放性问题发在班级群里,请家长启发幼儿思考和表达。

    第一个问题是:“你有怎样的感受?和你的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大部分幼儿首先表达的是排乍的小朋友很开心,之后有的幼儿关注到教室里很暗、桌子上没有刷漆;有的幼儿用很破、很旧、墙壁都“破皮”了来形容他观察到的;有的说他看到教室和操场是黑黑的水泥地,坐下来会冷吧!孩子們对于细节的观察发现以及丰富的语言表达令我们惊叹。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山区是他们一个未知的世界,但因为都是幼儿园,孩子们自然就会对比自己的在园生活,从而将那些引发他们认知冲突的地方表达出来。

    当豆沙说出“我觉得他们的条件很差,吃饭要走一段路,还要自己洗碗”时,我们抛出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的?”孩子们开始关注到排乍小朋友的优点,说要学习他们的乐观、不挑食、自己洗碗、吃饭不洒饭等好习惯。这也是与我们心中所想的农村幼儿园不同的地方,除了物质较为缺乏之外,孩子们有开心的笑容、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个问题:“你想怎么帮助他们呢?”幼儿表达出捐自己的图书、玩具,想用自己存钱罐里的钱给山区小朋友买东西的意愿,因为他们的教室里空空的。当孩子们表达出捐赠意愿时,我们问:“什么是捐赠呢?”很多孩子有一些相关经验,说:“捐赠就是把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你有很多东西,别人没有,你把自己的一小部分捐出来给别人。”老师解释:“捐赠就是大家筹集一些钱或东西,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捐赠活动就这样在班级群里发起了,最后,全园共筹集资金32417.61元,是往年的十倍之多,真是一笔“巨款”!家长和幼儿也陆续将精心挑选的书和玩具送到幼儿园,每个包裹里都写了暖心的话语:“里面的玩具是清洗过的,请放心。”“这些都是我喜欢的玩具和书,你们也要爱护哦。”……

    【分析】表面上看,捐赠是物质的一种转让过程和形式。幼儿愿意将自己的东西无偿送给对方的前提是,他们从内心产生了去帮助对方的情感,这就涉及到幼儿的感知、移情、同理心等心理的参与。通过这种观看对方生活视频、互动对话等方式,幼儿能感知、了解到对方小朋友的情况,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在表达和传递着自己的情感。

    全程参与,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

    面对孩子和家长捐赠来的物资,怎样更好地实现教育价值呢?

    线上讨论的时候,我们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式帮助排乍小朋友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请幼儿猜一猜全园小朋友的捐款金额。当他们得知总数是32417.61元时,纷纷说:“好多钱啊!”老师引导幼儿通过对比自己捐的钱数和全园捐款总数,认识到很多小数加在一起就是个大数,每一个人的力量加起来就是一群人的力量,这叫“人多力量大”。

    我们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规划这笔钱的使用方式,并借助绘画、图表等形式向同伴介绍。从幼儿的画中,我们看到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统筹能力:有的想用这笔钱给排乍的小朋友换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操场;有的要买书架和很多书;有的想给他们买个可以上网的电视,里面有微信,这样就可以视频了;有的要改造他们的教室,安一排灯,让教室亮亮的;赛赛画中的玩具都写了数量,他要给25个小朋友买30个玩具,多几个坏了可以换;很多孩子都在教室里画上了绿植,说这样会让教室更好看……(部分设计图见附图)活动室的植物是我园常见的风景,在幼儿心中留下的是美,他们想将这种美传递给对方,可见,教育的细节对孩子们来说是留痕的。

    根据小朋友和家长的意见,综合考虑到排乍小朋友的需要,我们将捐款买了玩教具、书、黑板漆、教学一体机,以及户外用的单杠和小车。最后,我们给幼儿分享了购买方案,让他们了解,一个方案的最终形成是要综合很多人的智慧的。

    时值5月,北京的疫情控制良好,大班的幼儿已来园活动。此时,送来的图书和玩具堆满了大厅,他们担任起统计员、打包员的角色。因为东西特别多,我们将物品搬到户外更为开阔的地方,幼儿很快想到,需要进行分类。他们观察都有哪些东西,讨论怎么分类,并分小组统计某一类物品。大家主要用的是逐一点数的方法,统计书组用了10本10本按群计数的方法。当有幼儿一再出现重复点数的问题时,教师引导他观察其他幼儿的统计方法,很快他发现因为数量较多,不能将点数过的玩具混放在一起。最后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统计方法,也都尝试了按群计数的方法,还用手机的计算器算出了总数。

    打包时,孩子们担心毛绒玩具被弄脏,在箱子底下垫上了塑料袋,还想到要在盒上标注一些信息,告诉别人里面装的是什么。对于不会写的汉字,幼儿画图案来表示,如一个幼儿在快递盒子上画了一堆聚集的小方块,说是“碎玻璃”,提醒快递员叔叔要小心,轻拿轻放。

    【分析】通过这个活动,幼儿感受到每个人献出一份爱心,汇聚在一起,就是更大的力量,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孩子们把自己最喜欢的或认为最美好的物品融入在一份份规划里,这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爱心也感动着我们。幼儿的规划与设计,都是基于自己对幼儿园的认知,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经验。其中关于点数和计算总数的活动,我们认为是生活中真实的问题情境,幼儿的学习就是来自生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很多幼儿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相关经验,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也有兴趣去挑战,我们就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机会。当幼儿置身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有了一些角色或任务的时候,总能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

    传递包裹,感受助人的快乐和力量

    大家一起讨论用什么方式将物品运过去,一致建议幼儿同意寄快递,幼儿说出很多快递公司的名字。于是我们通过搜集家中的快递袋、快递盒,了解一些关于寄快递的信息。幼儿发现快递盒上面有收件人、地址、手机号码、寄件人、很多数字、竖条纹和字母。排乍的校長告诉我们,只有中国邮政才能将物品送达排乍,其他快递都到不了。

    在幼儿园的大班孩子亲眼目睹了快递员把7大箱物品装车的全过程,并在线向中小班弟弟妹妹进行了分享,他们还从快递员给的快递单号中发现了一些数字规律,当将数字输入到电脑时发现,这些数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爱心包裹到达了哪里。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追踪物流信息,结合认识中国地图,了解快递会经过的省份和地区,并运用各种方式来记录需要的天数。

    4天后,爱心包裹到达了排乍小学,我们将当地老师拍摄的收礼物视频分享给孩子们。他们稚嫩的声音再一次打动了我们:“老师,我看到他们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帮助别人以后,我们也很快乐。”……

    【分析】就像孩子说的,带给别人快乐,自己也会感受到快乐。善良和爱是幼儿的天性,但仍然需要通过外界环境的激发,使其真正成为一个人稳定的情感特质。通过寄快递、追踪快递位置、观看对方的反馈视频,幼儿见证了捐赠物到达受捐人手中的过程,感受着因为自己的帮助,排乍小朋友玩玩具、读书的快乐,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一种力量,就是自己的努力和帮助也能给别人带来改变。

    在六一、新年等大型活动中设置爱心项目,所得善款为有需要的孩子购置图书玩具,是我园的传统活动。之前的活动,往往是在项目开展前通过展板宣传,将善款买成书和玩具寄过去,给家长和幼儿做一个公示,分享对方收到礼物的照片,就结束了。这一次开展的系列主题活动,进行了深入挖掘,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爱心活动的价值。暑假里,小班的一位男孩看到新闻联播里说南方大雨引发洪涝,立刻担忧地问妈妈:“排乍小朋友的房子好不好,有没有被大水冲走?”我们及时与排乍的老师联系,当得知小朋友都很安全,暴雨没有造成损害,小男孩兴奋地跳了起来。素未谋面的孩子,通过此次活动成为他们心中彼此真诚的牵挂,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他不一定会产生这种情感。爱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对于幼儿对来说,情感的建立需要时间和空间,他们在参与、互动中与对方产生了真正的联系。

    这次募集的物款是历年爱心活动之最,然而这个活动的价值却不仅于此,真正的爱心巨款是其中蕴含的无价的爱。这种爱不仅是孩子展现出来的,还有成人在特殊的时期、在六一这样特殊的节日,给予孩子的一份独特的精神礼物,那就是爱与善,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教师对幼儿的爱,是幼儿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北京与湘西相距千里,我们用最真诚的爱连接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