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适切支架 实现高效阅读

    秦莉莉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搭建阅读支架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文章题目、学生已有经验、阅读任务驱动、信息提取以及读写迁移等方面搭建阅读支架,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文本的表达艺术,从而达到提升阅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支架;高效阅读;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27-02

    阅读支架,主要是指在学生现有阅读水平与潜在阅读水平之间搭建的脚手架,它对学生的阅读具有提示、引导的功能。阅读支架搭建的目的在于引领,而不是在于告知。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捕捉到合适点,为学生搭建出能够促进阅读理解、降低学习难度的支架,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基于文题搭建阅读支架

    题目是文本的眼睛,与文本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引领读者走进作者精神世界的主要通道。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文题目入手,帮助学生搭建链接文本内容的支架,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学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教师紧扣课文题目搭建支架:“一是读一读课文的题目。你觉得课文会围绕题目的哪个词语来写?二是对‘分一词,你能够用它组成哪些词语?你觉得课题中的‘分是什么意思?狐狸会怎样分奶酪,先想一想,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狐狸分奶酪的方法与你想象的一样吗?三是围绕‘狐狸分奶酪这个题目,你还能够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四是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关键的词语试着把故事讲一讲。”在这样的阅读支架下,学生不仅理清了课文的线索,而且围绕着“分”字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阅读。这样,他们的感受更深刻,学习效果更显著。

    案例中,教师从题目入手,搭建阅读支架,帮助学生找到阅读思维、阅读内容的支点,使学生理解了故事的内容,明白故事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二、基于已有经验搭建阅读支架

    学生的已知经验与未知经验之间的信息差,是搭建阅读支架的连接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种差异,巧设悬念,搭建支架,以激发学生的内心动力,形成阅读期待。一篇课文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的内容有很多。教师要从中选取一两个点,搭建阅读支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断转化、沉淀,真正实现一课一得的目标。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时候,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到的都是古诗,学习词的经验几乎没有,因此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帮助学生搭建支架,以促进学生对词的学习。教师先引导学生说:“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曾经读过许多跟乡村生活有关的古诗。你能背上几句给大家听吗?”然后,教师说:“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诗人,他写过一篇和高鼎同样题目的文章。不同的是高鼎写的叫‘诗,辛弃疾写的叫‘词。那‘词是什么呢?大家读一读这首词,看一看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诗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在阅读支架下,经过对比阅读,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词的特点。这样教学,过渡自然,效果显著。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真正明白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并据此搭建学习支架,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试着自主解决新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

    三、基于任务驱动搭建阅读支架

    阅读教学要避免一问一答机械现象的产生,就要选取几个有张力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引领学生深入阅读,鼓励学生在任务引领下进行阅读。怎样才能设计出恰当的学习任务呢?教师可以根据课标的教学目标要求、单元的语文要素以及教材文本的内容特点来设置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进行。

    如,六年级上册的《桥》一课,通过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教学提出这样的目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同时,基于小说单元的教学要素和文本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起这样的学习支架:“一是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在默读中思考:‘老汉是谁?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年轻的小伙子与老人是什么关系?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了什么?三是仔细品读句子,找出文中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和同学交流一下。四是总结写法,拓展赏析。五是迁移仿写: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见到过像老汉这样的人吗?请写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这样的教学任务,能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提出恰当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领悟文本的写法,内化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四、基于信息提取搭建阅读支架

    阅读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信息的再加工。在教学中,提倡整体把握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从宏观、全局着眼,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体验、感悟。基于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恰当的程序性支架,使学生在对文本信息再加工的过程中实现深入阅读的目标。

    如,三年级上册的《父亲、树林和鸟》一课,通过“我”与父亲的对话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父亲对鸟儿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出描写父亲看动静、闻气味等句子,并反复朗读,说说从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为学生搭建了提取信息并进行再加工的阅读支架,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案例中,教师基于文本信息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效果好。

    五、基于读写迁移搭建閱读支架

    阅读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也是新知不断产生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的言语表达过程包括符号、表象、观念、情感等多方面的融合,也是全息动态阅读的呈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图式理论,搭建出适当的阅读支架,以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朱德的扁担》一课时,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请大家找出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并用上它们说一说事情的经过。”为了促进学习目标的落实,教师为学生搭建这样的支架。首先,通过课件出示:“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一块儿爬山。”其次,让学生加上动作,读一读这段话,并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其三,教师再让学生就“穿着、戴着、挑起、爬山”这些词语进行品读,说说自己从中发现了什么。其四,教师再让学生对比思考:“这些词语的前后顺序能不能互换?为什么?”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用上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把自己起床后的活动说一说。这样教学,目标明确,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迁移的支架,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阅读感受,而且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根据阅读内容和学生面对的困难,搭建出适当的阅读支架,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捷径,降低学习难度,真正实现高效阅读的目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