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课后习题精准发力,有效落实单元教学重点

    朱佳

    教材简析:

    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1课《青蛙卖泥塘》是一则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一只不愿意住在烂泥塘里的青蛙,很想卖掉烂泥塘,在卖的过程中,它听从了老牛、野鸭等动物的建议,逐步改善了泥塘的环境。故事告诉学生美好的环境是靠勤劳的双手创造的。《青蛙卖泥塘》这个故事浅显易懂,该选择怎样的路径展开教学呢?细细研读文本,不难发现,课文在构段上有特色。前半部分结构相似,详写老牛和野鸭不买泥塘的原因,后半部分略写小鸟、蝴蝶、小兔、小猴、小狐狸不买泥塘的原因,教学时重点要让学生学好前半部分,由扶到放,用上“这地方_____,就是_____ 。”和“青蛙听了? ? ?的话,于是他_____?。”来练习说话,有效落实课后习题“分角色演一演”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字理、字源、生活识字等方法,随文识字“蛙、卖、喝、舒、茵、缺、愣”7个字,会写“蛙、卖、搬、倒”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演出青蛙吆喝的感觉来。

    3.展开想象,学会运用“这地方好是好,就是 。”来练习说话,理解小动物们不买泥塘的原因,体会童话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领学生朗读、想象、仿说,感受童话故事的生动有趣。难点是仿照青蛙第一二次卖泥塘,扩展说好其他小动物不卖泥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游戏揭题,识记生字

    1.游戏活动。数青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那两只青蛙呢?三只呢?

    2.书写“青蛙”。(有“虫”变成“蛙”,青蛙的“蛙”;有“人”变成“佳”,最佳的“佳”;有“木”变成“桂”,桂树的“桂”;有“水”变成“洼”,水洼的“洼”)。

    3.书写“卖”字。有一个人肩膀上挑着一个担子,去干什么?(卖)卖什么?“卖”字是一个十字头,挑着担子到街上去卖东西,引来了买东西的人。自己描一个“卖”字。

    4.回答问题。青蛙卖的是什么?(泥塘)

    5.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才能学得轻松,学有所得。本环节通过“数青蛙”的游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运用字理和联系生活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形象感知,归类识记,掌握识字方法。

    二、读中演绎,活灵活现

    1.合作读文。同桌两人合作着读课文,你读一段,我读一段,并学着做到三个“会”:会表扬、会帮助、会道谢。讨论: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读“茵”“愣”。(1)出示“绿茵茵”。说一说:绿茵茵的什么?这个词有什么特点?谁来说一些这样的词。如:“茵,绿茵茵,绿茵茵的草地真漂亮”。(2)出示“愣”字。强调“愣”字的后鼻音。

    3.出示句子:青蛙说到这里,突然愣住了,他想:这么好的地方,自己住挺好的,为什么要卖掉呢?(1)本来青蛙是要把泥塘卖掉的,现在却不想卖了,所以愣住了。还有一个字,谁来读?(出示“喝”。组成词,跟老师读——吆喝,读轻声词有个窍门,把第一个字读得重一点。)(2)还有几个轻声词,大家读一读。(出示:舒服、牌子)(3)还有“牌子”,很多后面带“子”的词语都读轻声,说几个?

    4.找一找。课文中青蛙一共吆喝了几次?是怎么吆喝的?(青蛙4次吆喝,说的是同一句话:“卖泥塘喽,卖泥塘!”关注标点符号,读出“吆喝”的感觉。)

    出示句子:“卖泥塘喽,卖泥塘!”青蛙站在牌子边大声吆喝起来。

    青蛙又站在牌子旁边,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

    青蛙又站在牌子下,大声吆喝起来:“卖泥塘喽,卖泥塘!”

    “卖泥塘喽,卖泥塘!”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它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茵”和“愣”的识字教学从读准字音开始,分清前后鼻音后,“茵”采用组词的方式,关注到“绿茵茵”这个有特点的词,引导学生说说以往积累的这样特点的词语,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茵,绿茵茵,绿茵茵的草地真漂亮”这样的形式来说一说,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愣”则采用结合课文情境的形式理解字义,并将这种感觉带入课文朗读,真正做到识与用有机结合。此外,“喝”的教学在分清多音字不同读音的基础上,反复练读青蛙“吆喝”的句子,初步尝试角色朗读,为下一环节的分角色演一演埋下伏笔。

    三、角色扮演,学习表达

    1.读一读。青蛙的吆喝声响彻在泥塘周围,这时候一头老牛走过来。

    出示: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这个水坑坑嘛,在里面打打滚倒挺舒服的。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1)老牛走过来,会怎么说?引导学生读一读。

    (2)这才是老牛!老牛买泥塘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草)赶紧把“草”圈起来。

    2.演一演。老牛沒买泥塘,青蛙继续吆喝。齐读:卖泥塘喽,卖泥塘!问:来了谁?

    (1)野鸭讲话和老牛一样吗?

    (2)角色扮演,读好野鸭说的话。

    出示:一只野鸭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3)声音再脆一点,先“嘎嘎”地叫一下看。

    嘎嘎嘎嘎——一只野鸭飞来了,看了看泥塘,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4)野鸭觉得这里少了什么?(水)在课文里圈出来。

    3.想一想。老牛和野鸭说的,你更喜欢谁?有好多小朋友都喜欢野鸭说的,为什么?

    关注句式:这个地方好是好,就是——。(学生模仿说这样的句子,如:野鸭说——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4.說一说。不只是老牛和野鸭俩提意见啊,还有好多小动物都来了。

    出示: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儿树。

    蝴蝶飞来说,这里缺点儿花。

    小兔跑来说,这里还缺条路。

    小猴跑来说,这儿应该盖所房子。

    小狐狸也来了……

    (1)小鸟、蝴蝶、小兔、小猴觉得泥塘少了啥?它们又会怎么说呢?学着小动物的口吻,用上“这地方_____,就是_____。”来说一说。

    小鸟说:“这个地方好是好,就是缺点儿树。”

    蝴蝶说:“这个地方好是好,就是缺点儿花。”

    小兔说:“这个地方好是好,就是缺条路。”

    小猴说:“这个地方好是好,就是缺所房子。”

    (2)回答问题。这个地方到底缺少什么?(这个地方缺少的东西太多了,没有——草,缺点儿——水,没有——树,没有——花,没有——路,也没有——房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泥塘?)

    (3)想一想。有人买泥塘吗?青蛙意识到这点了吗?

    出示:每次听了小动物的话,青蛙都想:对!对!要是那样的话,泥塘准能卖出去。于是青蛙就照着他们的话去做……

    青蛙一边想一边怎么做呢?用上“青蛙听了_____的话,于是他_____。”说一说。

    青蛙听了野鸭的话,于是他就到山里去引水来。

    青蛙听了老牛的话,于是他种了很多草。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于是他就栽了很多树。

    5.发挥想象。青蛙听了大家的话,这个泥塘就变成了——?

    出示:多好的地方!有树,有花,有草,有水塘。你可以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听小鸟在树上唱歌。你可以在水里尽情游泳,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这儿还有道路通到城里……

    6.归纳。烂泥塘变成了一个好地方!靠谁得来的呢?就因为青蛙一边听一边想一边做,让烂泥塘变成了一个好地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环境是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设计意图:统编教材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双线编排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改变”这一主题编排课文,同时渗透“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一语文要素。《蜘蛛开店》一课,引导学生借助示意图讲故事;《小毛毛虫》一课,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词句讲故事;《青蛙卖泥塘》一课,则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演一演,这一要求在课后练习的第一题中也明确指出。本环节教学,先让学生模仿老牛和野鸭说的话,明白它们不买泥塘的原因,然后再比较他们说的话,引导学生用上“这地方____,就是_______。”的句式模仿小动物的口吻来说一说、演一演,明白其他小动物不买泥塘的原因,最后用上“青蛙听了_______的话,于是他_______。”的句式来说一说泥塘的改变。层层设计、环环相扣,真正落实“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分角色演一演”的教学目标,助力单元教学重点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