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让有效阅读在当下发生

    郑文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年级都安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练习运用一种阅读策略来发展学生的阅读力。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预测单元”,把预测这一阅读策略编入教材,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首次。如何设计好这一单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有创造力,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预测的核心价值

    “预测”,出自叙述学,西方研究者把预测定义为“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假设”。他们认为,好的读者常常会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做出预测。预测,可以帮助学生激活他们大脑中的图式,而激活的图式也更易于从新知识那里得到强化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预测”这一概念在汉语词语中解释为:在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以预先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与结果。阅读的“预测”策略,就是读者根据一定的线索去猜测内容。预测的思维过程就是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阅读活动结合起来预测阅读的材料,在不断假设、验证中证实或推翻之前猜测的内容。统编语文教材在单元导语部分给出的关键信息是“猜测与推想”,说明阅读过程是一个积极的猜测过程,而这些猜测将随着阅读的继续得以证实或否定。由此可见,预测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手段,也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学习预测策略使学生在猜想、验证、再猜想的循环过程中,注意力被持续吸引,判断力不断得到强化。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一篇文章是怎样由假设出发,沿着脉络一步步展开的。因此,预测不单单指向阅读理解力的提升,同时也会对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如何选择材料、布局谋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预测的文本编排

    统编语文教材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在教材中专门安排了一个“阅读策略”单元,通过专项训练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年级语文上册安排的是“预测”,四年级语文上册安排的是“提问”,五年级语文上册安排的是“提高閱读速度”,六年级语文上册安排的是“有目的地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的策略来培养他们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使他们成为积极的阅读者。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的创新编排之一。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的阅读策略是“预测”。事实上,学生入学后识了字,就能借助拼音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预测的行为就已经发生了。如二年级语文上册《雪孩子》一文的泡泡中的问题:“看着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二年级语文下册《蜘蛛开店》的思考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祖先的摇篮》的思考题:“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教材中的这些内容能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预测策略,为学习“预测”阅读策略做好铺垫。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语主要从两个方面点明预测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二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了解、掌握一些预测的基本方法。精读课文《总也不倒了的老屋》旨在“学习预测”;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旨在“练习预测”,《不会叫的狗》旨在“独立预测”。三篇课文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突出了训练目标的递进性与发展性,即精读课文具有对阅读策略的示范与指导作用,导语和课后思考练习题要紧密围绕本单元的阅读策略展开。略读课文具有实践性质,能帮助学生总结、综合运用在本单元学到的阅读策略。

    三、预测的实施途径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从语文方法性知识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探索,这一变化体现了当前语文学界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以及对语文课程方法建设的重视。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明确地提出了“学会预测”,并作为第一个阅读策略集中安排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其编排目的也显而易见。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教学,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呢?

    1.结合精读课文,学会“预测”

    学会预测必须要有好的依托,这个依托就是有一篇足够有趣、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愿意动脑去预测的好文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就是编者特意安排的一篇承载着“学会策略”这一任务的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共有七处旁批,是课文在编排上的一大亮点。细读这些旁批,不难发现这其实是提示学生预测的线索。如“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提示学生可以依据插图进行预测;“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提示学生可以依据阅读经验进行预测;“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提示学生可以依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随文旁批的作用在于示范预测,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的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旁批融入教学,一边阅读一边预测,并与旁批进行比较。这样的预测,不仅真实地在课堂上进行着,还让学生懂得预测不是胡乱猜测,预测要有一定的依据。每一次预测,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但预测的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根据故事内容、生活常识、生活经验、阅读经验等线索进行神奇的合理想象。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侧重方法的指导。《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呈现的预测方法以旁批的形式在正文中呈现,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的阅读具有指导性。同时,编者还根据故事情节配以色彩鲜明、结构简洁的插图,相信任何一位读者看一眼都会被吸引住。然后,教材又以表格和泡泡语的形式将预测的依据和内容集中呈现在课后练习中,这有助于学生对预测做出进一步的、快速的理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旁批中的问题,启发学生领悟预测文章内容的依据。如从题目入手猜测故事可能写了什么,结合文章插图猜想老屋可能会说些什么,联系上下文推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通过重复出现的语言结构预感到故事将要出现怎样的情节等等。随着阅读的推进,学生就能够依据故事的三次反复,感受童话故事结局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编写方式。这样边阅读边想象,边猜测边验证,能让学生慢慢体会到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要有一定的根据。

    预测策略是一种探究式阅读方法,由此进行的猜测与推理是思维层面的训练,可以解决文本深处的问题。养成这样的能力和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如此训练而来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

    2.巧用略读课文,练习“预测”

    遵循方法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原则,为了让学生对“预测”这一阅读策略有更深入的理解,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不会叫的狗》两篇略读课文,用意是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预测方法进行阅读,以复习、检验、巩固“预测”的基本方法。这样先扶后放、先学再用,在策略学习、实践演练、反思体会的循环往复中,让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如《不会叫的狗》一文的训练重点是以多种结局推测故事的结尾,感悟故事情节的反转。阅读时首先要提醒学生一边读一边猜想,鼓励学生顺着故事情节不断提出问题,并尝试把问题写出来:“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哪一种更合理呢?”“为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我的依据是什么?”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运用在前面学到的阅读策略对一系列信息进行思考、分析、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自问自答、探究思考、归类分析、寻求佐证的鲜活的体验过程。因此,教师不要急着指导或否定,而是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最终找到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故事结局。

    略读课文为学生提供了练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迁移学到的方法。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顺着故事情节一边读一边预测,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探究、质疑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妙用习作训练,运用“预测”

    预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并从中领悟到写作中布局谋篇的一些技巧。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编排体系是:(1)精读课文,依托故事学习“预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中的老屋迎来了第三位求助者,这时出现的旁批是“我猜到了老屋会怎么回答”,而故事的结局却是“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没有讲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第三次与前两次的不同之处,领悟到好故事都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2)略读课文,自主阅读练习“预测”。如阅读《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时要对胡萝卜先生第三次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进行预测;阅读《不会叫的狗》一文时能以多种结局推测故事的结尾,而通过两次预测演练,能为学生进行故事续写打开思路。(3)习作练习,让学生运用“预测”续写故事。续写,就是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猜测和推想,顺着故事的情节延伸下去。续写故事,要侧重方法的运用,将学到的方法巧妙地迁移到习作训练之中。如将本单元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预测的阅读策略在略读课文中进行了方法运用后就可以按着这种思维方式进行习作构思,完成“续写故事”的习作任务了。

    要使续写内容合情合理,需根据故事中已有的信息进行推测。如本次续写故事的练习,预测的重点是故事的结局。而预测故事结局的依据可能是人物、插图、泡泡语等。因此,学生在续写前要先读读前三幅图上的文字,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了解故事的起因,然后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去预测故事的结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进行预测,也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内容图式,指导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预测。最后,再鼓励学生把推测结果用书面语言合情合理地表达出来。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由此可见,让学生拥有阅读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当然,实施预测阅读策略的途径很广,笔者只是从统编语文教材“预测策略”单元的编排特点来阐述,具体说来,还可从文章标题、标点符号、语意未尽、文本空白、课文结尾等处进行预测。预测策略并不一定都在教材中以“单元”的形式出现,但语文教师可以借鉴“学会、练习、运用”的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习得阅读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四、预测的问题规避

    温儒敏老师说:“统编教材安排‘阅读策略单元,目的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掌握一些读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重在渗透相关的阅读策略,做到举一反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找书来读,在阅读中习得阅读方法。因此,教学中应注意:

    1.立足单元,整体设计

    统编语文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凸显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教师要突破逐篇设计、逐项教学的定式,要围绕重点目标整体设计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学策略、用策略的习惯和能力。如让学生学习、了解预测是根据一定线索有依据地猜测,而不是胡乱猜想。《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的第一个旁批“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和练习题泡泡中的“文章的题目……都可以帮助我们预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的课后練习第二题“读读下面这些文章或书的题目,猜猜里面可能写了些什么”,《不会叫的狗》一文的课后练习第二题“我读故事的题目时就作了预测”,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中说说名字的含义或来历,交流平台中的对话“我在图书馆里找书看时,会先看标题,猜猜书的大致内容,再决定要不要看这本书”,都是依据“题目”线索预测文本的主要内容,看题目预测是贯穿单元内容始终的一条主线。

    2.一课一得,循序渐进

    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与普通阅读的单元不同。从广义来说,普通阅读单元中的课文没有十分严格的先后顺序,而阅读策略单元中的前一篇课文是学习后一篇课文的前提与基础。从预测单元的编排来看,体现出“学习预测—练习预测—独立预测”的渐进发展过程,教学目标也体现出层层递进的特点。只有充分发挥精读课文“学习预测”的示范与指导作用,才能实现后两篇略读课文的预测实践——“练习预测”和“独立预测”的教学目标。阅读一篇文章,需要综合运用到各种阅读策略,但是在教学阅读策略单元的课文时,教师不可面面俱到,因为仅靠一两次训练是不可能让学生充分掌握一种思维技能的。因此,教师设计的每一次训练都要有所侧重地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切忌不加选择地全盘塞给学生或将阅读策略的术语强加给学生。

    3.自然呈现,潜移默化

    阅读是一种心智的活动,在呈现方式上和教学中不能刻意强调阅读策略,即防止作为知识教,也防止过度操练。方法习得和能力训练要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渗透,避免把阅读策略的知识单独拎出来灌输给学生。只有让学生先知道规则,再按着规则做,形成能力了,养成习惯了,学生的阅读技巧才会越来越好,才能读得深、想得透。

    预测,是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最为基本的认知机制。它可以存在于阅读过程中的任何阶段,让学生在预测中读、在读中预测,边预测边读,边读边预测,在预测与读的融合中,突破文章的重难点,从中体验阅读的发现和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旁批,让预测过程真实发生;或巧用阅读提示,让预测能力梯度上升;或观照课后习题,让预测从课内走向课外,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习得阅读方法,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