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学习主题设计研究

    

    

    

    [摘 要]深度学习是对学习状态的质性描述,强调对学习思想的本质理解、学习概念的批判获得、学习资源的有效迁移和学习问题的高级解决,从而促进学习意义的长期保持。学习主题是对学习意义的高度概括。因此,笔者提出了学习主题应彰显中心思想、聚焦核心概念、重构学习资源和烘托主干问题四大设计路径。随着相关学习理论、教学方法论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学习主题设计也会在理念和实践层面进一步完善其架构,最终提升学习主题的价值和品质。

    [关键词]深度学习,学习主题设计,学习品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21-0014-07

    深度学习研究的缘起,是人们自觉规避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学习习惯、回应知识经济时代引发的学习诉求和拓展核心素养议题触发的学习思路的必然结果。深度学习是对学习状态的质性描述,强调对学习思想的本质理解、学习概念的批判获得、学习资源的有效迁移和学习问题的高级解决,从而促进学习意义的长期保持。学习主题是对学习意义的高度概括,故学生深度学习的发展与学习主题的设计密切相关。一方面,深度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学生对学习意义的高度内化;另一方面,学习主题内蕴的吸收和拓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深度学习来实现。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学习主题设计,推动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的重塑,以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常常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简单的成分。这类教学设计模式关注的是某个特定领域的学习,但事实上,当我们实际关注复杂学习意义和学习者的学习表现时,这种对学习领域的划分意义是完全不够的。一个学习者如果不具备端正的学习态度,或者没有相应的背景知识、相应的学习技巧和精湛的文言文解读能力,抑或是良好的时空观念,难以完成许多复杂的中国古代史主题的学习任务。麦利恩伯尔教授在4C/ID模型中,将学习任务、支持性信息、程序性信息、部分任務练习作为四大核心设计要素。①因此,本文在深入阐释深度学习的时代境遇和诉求的基础上,结合4C/ID模型,提出四大主题设计策略:主题设计应彰显中心思想、聚焦核心概念、重构学习资源、烘托主干问题,以实现整体学习意义的建构(具体结构图见图1)。

    一、主题设计应彰显中心思想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存在“唯知识教学”的片面性,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不重视本真问题的探讨和思想的感悟,学习任务的完成过于倚重教材文本等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有效完成传递知识的学科任务,但却割裂了学习任务与主题思想的有机联系,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的学习过程。深度的学习,在于对学习意义的体验、探究和感悟。因此,主题设计应深入学科本质,引领学生体悟知识的“灵魂”,把握学习主题的中心思想。

    学习任务是面向复杂学习的四要素教学模式的首要设计要素,也是其核心要义。教师通过设计具体的、真实的、有意义的整体任务体验促进学习者认知的建构,并且帮助学习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呈现,如实践活动、案例研究、项目操作等。作为一种整体教学设计模式,这个学习任务一定要设计一个核心主题。且不论是确定哪种学习主题,都要彰显这个学习任务的中心思想。

    一般来说,课堂学习任务的学习主题设计有两种方法,一是部分主题设计法,二是整体主题设计法。部分主题设计法对于知识结构简单、技能要求初级、学习目标单一的学习任务较为适合。而对于知识的构成要素过多,且要素间相互关联度高,需要协调整合各个不同性质的构成要素的学习任务,就需要采用整体主题设计法。①整体学习主题就是要为学习者提供具体的、真实的且有意义的完整的学习任务,而不是设计学习者单独完成某几项学习目标的学习任务,且关键是还要在任务体现整体的价值取向,这也是整体主题设计的第一步。完成整体的学习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按照一定的逻辑将学习任务分等级进行排序,设定任务组,这是整体主题设计的第二步。任务组设计的关注点是各个构成性要素的协调与整合,以制定中心思想的整体呈现进程,最终展现完整的学习主题。因此教师应在第一项任务等级中为学生提供认知相对简明的思想,在最后一项任务等级向学生提供和现实生活相连的最复杂的思想。

    笔者最初带领我市一线教师接触《中外历史纲要》时,接收到最多的反馈就是教材内容跨度大、涉及基本概念多、背景知识来源广,无法在1课时针对某一特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系统的教学,甚至无法顾及学习主题的设计,难以提炼中心思想。

    上述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教师到底该如何驾驭统编版教材?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再次深入研读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标就课程性质明确提出,学生要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和大趋势这一基本要求,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感知具体的时代精神。而《中外历史纲要》以通史的叙事框架,重在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在对比和思考中,笔者得出了这样一个认识:欧洲的民族国家是以同一血统、语言、文字的民族作为一个单位,建立而成统一的国家,而在中国,无论是史前的中国相互作用圈,还是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交融,我们一直在接纳中走向进步,从而使中华民族从多元无序经过百川归海走向多元一体。故笔者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作为统领整个《中外历史纲要(上)》学习任务的中心思想,也是最高任务等级,即中国通史这一模块主题的中心思想。

    笔者确立这一整体价值取向后,紧接着分析了中间等级任务主题,也就是第一单元主题的内涵。

    第一单元主题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间跨度大,串联起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中国人始终都能迎难而上,顽强奋斗,寻求解决问题的真理,故笔者将“中华道路的]进”作为中间任务等级的中心思想。

    最后,笔者将思考转向第一项任务等级主题,也就是第1课的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努力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使得中华民族不断接近文明的曙光。如果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波澜壮阔的邦国时代是满天星斗的话,那么由于一个大政体的存在,导致满天星斗转化为月明星稀,一轮明月正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满天星斗时期为最终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强大的精神基础,故笔者将“中华文明的曙光和奠基”作为第一项任务等级的中心思想。通过笔者设计的“中华文明的曙光和奠基”“中华道路的]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三大任务等级的中心思想,既可把碎片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内容融合为一个整体,也可以由表及里地透视中国历史的]进,对大主题下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落实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主题设计应聚焦核心概念

    整体主题设计强调為学习者提供基于真实生活经验的学习任务,提倡情境性的、探究性的、问题性的、社会性的有意义学习,如此,为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序列提供支持就至关重要。因此,支持性信息是面向复杂学习的又一重要设计要素,旨在支持学习任务重视非复用性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表现。这对于推动学生在学习中构建认知图式,形成结构性概念极为关键。可以说,支持性信息是用来引导学生进行精制编码,促进图示式建构的主要信息。通常在课堂教学中,这类信息是和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它在学习者已有信息和将要理解的学习主题,也就是逐一完成的学习任务所需的知识之间建立了一个桥梁。因此,聚焦核心概念的主题设计有利于学习者卓有成效地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

    主题设计聚焦核心概念,主要有以下三个操作步骤:第一,教师要针对每一学习任务提供有效的心智模式和认知策略。心智模式分析明确了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一般高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认知策略则分析并明确了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如何调节、监控认知加工过程。这一步骤指明学习者在每一层次中该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这同时也构成了支持性信息的基础。第二,教师对每一层次的任务都应该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引导和示范,以便实现学习的迁移。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使用指导探究策略,不明确地给予学习者支持性信息,而是给予若干引导性案例,引导学习者从中归纳出有效的支持性信息。第三,教师提供的支持性信息必须与同一任务组中的所有学习任务串联起来,以便学习者在完成同一组学习任务时能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保证学习主题的整体规范。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例,教师提出有学科价值和个人见解的学习主题的重要前提,就是能够合理解释学习主题内部的核心概念,运用这些支持性信息支撑主题骨架,并用它们描述和共同构建学习主题。“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这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所涉史事从英国、美国、法国三国扩展到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四国,基本事件较多,容易形成知识碎片,不利于完成本课预先规划的“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的扩展”三大学习任务。因此最佳的解决策略是,教师遴选与课题和内容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从而使学生头脑中拥有上位观念,为完成学习任务提供支持性信息。

    本课涉及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过程中的一系列概念。那么,何为资产阶级革命?何为资产阶级改革?两者有何关系又有何区别?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什么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两者之间有何逻辑关系?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之间的差异又是什么?只有弄清楚这一系列核心概念,教师才能进一步设计学习主题。

    1.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

    革命是指近代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资产阶级革命通常指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以实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暴力行动。改革一般包括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做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体制之内实行非暴力的变革。资产阶级改革通常指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逐步废除旧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革新。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显著功绩。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第一,资产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建立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3.君主立宪制/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亦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用共和政体的一种资本主义政体。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体。

    教材预设的学习任务是此课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过程,但在第二部分又突然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某些特征,从时间顺序来说,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之一。但是从认知策略出发却不易构建知识结构。根据对本课重要概念的分析,本课其实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理解:资产阶级创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方式和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联系唯物主义史观下的历史发展趋势,笔者将恩格斯的一句代表性结论“资本主义必不可免地要为新的社会”作为本课的学习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将本课整合为“创造新社会的基本方式”和“构造新社会的基本制度”两大学习任务。具体结构图示如下(见图2):

    教师若仅依照教材文本简单归纳历史事件,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与初中教学有一定重合,学生只能得到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无益于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更无法获得相应的支持性信息以串联起整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应在主题设计中聚焦核心概念,建立起与学习任务相关的一系列概念模型并逐渐整合进学生复杂认知抽象信息的过程中,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提炼出有效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案例笔者在本文第三部分补充),将其作为支持性信息,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重新划分学习任务的层次,得出学习主题两个层面的含义。这样一来,学生接收到的就不是由历史事件堆砌而成的学习内容,而是有骨架支撑、有鲜明主题的结构性图式。

    三、主题设计应重构学习资源

    程序性信息是面向复杂学习四要素教学模式的第三个设计要素,它主要针对复用性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持。复用性技能通常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反复使用的技能。促进认知图式达到自动化的规则和程序是程序性信息的关键。

    学习主题是一套系统化的规则和程序,因此,程序性信息也是确保正确理解学习主题的辅助信息材料。例如,当学习者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主题的内容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记忆战争的进程,利用一定的规则、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识别关键信息。如果说,支持性信息类似一个学习软件中具体学习内容的信息,那么程序性信息就是这个学习软件中的提示类信息,它适时地为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帮助。这类信息可以是向学习者示范完成某一主题任务的程序,也可以是和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材料。在学科学习中,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学科资源。所以,主题设计还应重构学习资源。

    仍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例,笔者依据不同任务,设计程序性信息如下:

    任务1:创造新社会的基本方式

    程序性信息1: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激情岁月》(法国)和《百年维新》(日本)片段

    任务2:新社会的基本构成

    程序性信息2:案例研究

    案例1:

    再就雇佣劳动规模来看,一般50英亩~100英亩的农场雇佣1人~2人,100英亩~200英亩的农场雇佣2人~4人,大于200英亩的农场雇佣4人以上……为市场而生产是租地农场的经营目的,因此它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生产专业化、交易市场化……伦敦周围的租地农场种植大麦、饲养牛羊的专业化特征较为突出。①

    案例2:

    一种方式是资本把不同专长的手工业的工人集中在一个工场里,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在独立手工业中,一种产品的完成是由“作为独立手工业的结合出现的”……另一种方式是资本把同种专长的手工业者联合在同一个工场中。虽然他们已不是独立的手工业者,而是雇佣工人,他们在同一个资本家的工场里进行劳动。过去生产某种商品的多种工作都由一个劳动者完成,但当劳动有了分工,每一手工业者分担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工作的个别部分,劳动过程顺序进行的各种操作通过分工“分离开来,孤立起来,在空间上并列在一起同时进行”。②

    案例3: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是资本家榨取雇佣工人的工具,是生产增殖价值的手段。资本家使用机器的目的不是为了节约劳动,而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价值增殖。由于机器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减少单位产品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这为资本打破工人对延长工作日的抵抗创造了条件。③

    程序性信息3:知识结构图(图3、图4)

    程序性信息4:表格梳理

    以上程序性信息都直接促进了知识的编译和转化,它帮助学习者具体地执行和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教师利用图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将信息逐渐提取、编制为系统化的规则和程序,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接近本课的学习主题。

    四、主题设计应烘托主干问题

    核心素养这一时代议题要求我们探究的问题从教材文本拓展到社会现实,注重探究问题的经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拓展性生成。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开放探究内容,围绕体现学习主题广度和深度的主问题开展启智性的相关任务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多结构的知识和多层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寻求任务解决的多种思路,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习逐渐走向深处。

    部分任务练习是面向复杂学习的四要素教学模式的第四个设计要素,它主要是针对复用性技能的学习任务达到自动化而设计的附加练习。对于自动化水平较高的某些复用性技能,若要将每一个技能达到精准的、连贯的熟练操作和运用,充分的练习是建立和巩固自动化技能的必要条件。如果主题学习中难以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练习的机会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时,就需要教师提供附加的部分任务练习。如果要达到主题学习的“自动化”,最好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让学习者练习围绕一个主问题进行系列问题的解决,故主题设计应烘托主干问题。

    主题设计烘托主干问题,一是要考虑问题设计的总练习量,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要实现问题解决的自动化,就必须达到甚至超越一定的量,才能使学习者有可能实现自动化的熟练程度。二是考虑问题设计的设问方式。设问角度和方式要科学多变,只有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进行足够的练习,才能促进学习的灵活迁移。三是考虑问题设计的结构顺序。问题的结构顺序会深刻影响复用性技能的学习效果,教师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建问题的结构顺序。四是考虑问题反馈的设计。教师及时向学习者提供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我观察、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能力,进而在最终决定学习者复用性技能的掌握程度。

    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一课为例,一般教师对其的处理是重和平发展,轻合作共赢。如果我们要客观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必然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将两者置于现实问题中加以分析,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认识。二战结束后,尽管出现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总的来说,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由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尽管如此,人类发展仍然面临众多问题,涉及经济发展、和平与发展众多层面。面对这些共同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合作共赢是所有国家共同的、也是最好的选择。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始终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自己的方案和智慧。由此可见,“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是当今时代的核心问题,也是该课的学习主题。其中“前途”包括意识形态的包容、国际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命运”包括二战以来人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本课主题设计应烘托主干问题,从以下三个主干问题入手:1.当今时代繁荣的动因是什么,即机遇问题。2.在当今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例,分别遇到过什么挑战,是怎样趋利避害的?有何成功的经验?3.当今时代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对重塑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何种作用?虽然它们都是本课的主干问题,但依据学生的实际年龄和最近的国内外局势,笔者将本课的重点放在第三个问题,依据材料,展开如下子问题:

    材料:据美媒报道,美国密苏里州总检察长埃里克·施密特21日在密苏里东区联邦地区法院起诉中国政府,稱中国必须为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负责,这场疫情对于密苏里州乃至全球造成大量死亡、病痛和经济损失。

    ——《环球时报》①

    问题1: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人类共同的敌人,为什么在国际上出现了这些声音?这个问题反映了怎样的实质?

    问题2:国际上这些声音有合理的成分吗?

    问题3:中国有什么方法和策略应对?中国通过哪些途径可以获得国际组织或力量的支持?

    问题4:如果背负这些脏水,对中国来说有什么影响?中国会忍受吗?

    问题5:如果要帮助世界其他国家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还该怎么做?

    以上5个问题包含了知识、方法、非复用性技能、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5个方面,符合真实任务解决的综合性要求,同时也达到了问题的量。问题1从时代背景出发,深入分析问题的实质;问题2从其他意识形态出发,换位思考;问题3调动已学知识,思考初级问题的解决方法;问题4融入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5在升华主题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复用性技能,突出合作才能共赢。5个问题层层递进,在展现当今世界现实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和平与发展的来之不易,引导他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的困难和未来的挑战。当然,教师还得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反馈,以此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这一学习主题。

    当下学习意义的构建应以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基础,通过强化教师对复杂学习的主题设计,制定有效的设计策略来达成目标。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学习主题应彰显中心思想、聚焦核心概念、重构学习资源和烘托主干问题四大设计路径。笔者坚信,随着相关学习理论、教学方法论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学习主题设计也会在理念和实践层面进一步完善其架构,构建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体系,开创学习主题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崭新图景,最终提升学习主题的价值和品质。

    【作者简介】周云华,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