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体育教育对德育培养的渗透途径

    摘 要:这些年国家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要求学生不仅有一个理想的学习成绩,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对于中学体育来说,以往教师在体育课程上比较重视学生的体育训练和考试成绩,基本上忽视了对其进行德育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主要对中学体育教育对德育培养的渗透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学体育;德育培养;渗透

    一、 引言

    对于中学生来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以往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主要是告诉学生训练的项目以及动作要领,很多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完成体育课学习任务,没有集体荣誉感和团结意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中学体育课堂上,可以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寻找体育项目与德育的结合点,通过恰当的讲课方式引导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

    二、 中学体育与德育的联系

    体育课程与数学、语文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掌握一些动作要领,在训练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体育综合素养。体育课程涉及理论和实践,理论课堂主要是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以及身体健康知识,实践课堂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一些基础的肢体动作。在教育领域,德育是指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生德育素养的高低,不仅对自身的学习和今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对社会的和谐安稳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

    体育教育和德育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地位,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可以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通过恰当的方式指引他们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体育肢体动作或者比赛的过程中,对体育精神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增强他们的互相帮助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中学体育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一)教师忽视了德育教育

    以往教师在中学体育课上,将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到学生的体育训练上,通过对他们进行肢体动作的引导,使得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素质,在最终的考试中取得一个良好的体育成绩,所以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基本上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忽视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二)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虽然国家近些年颁布了新的教学政策,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进行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对于初中体育来说,学校安排的体育课堂时长有限,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每个学期的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为了确保体育课程的顺利进行,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和活动的时间比较少,没有将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体,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德育培养。

    (三)教师职业素养不高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中学体育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因此在备课期间基本上没有对体育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梳理,也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如何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从而导致了教师在体育课堂只是单纯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有的教师意识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自身对德育教学的方法掌握程度不够,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重点偏移的情况,这样不仅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渗透,还拖延了体育讲课进度。

    (四)考核制度不完善

    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考核,主要是以学生的体育成绩为基础进行考核,并没有将学生的德育素养纳入教师的考核当中,这就导致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没有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喜好的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降低了学生主动训练的兴趣,在课堂上不能积极配合教师进行体育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 中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提高师生对德育的认识

    由于师生对德育认识不够全面充分,导致教师在体育课堂上经常会忽视德育的教学渗透,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也没有意识到德育素养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定期在校园内举办相应的德育座谈会,让教师在座谈会上对德育教学进行深化了解,学习其他教师在体育课上是如何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学,并将其中适合学生的讲课方法记录下来,在备课的时候,根据自己带领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德育素质。再者,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相应的德育辩论赛,可以鼓舞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然后在辩论场上,以抓阄的方式决定辩论队伍的成员和出场顺序,确保辩论赛的公正性,这样师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对德育的认识。另外,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与体育德育教学的相关资料,积累讲课经验,这样可以在课堂上结合相关的体育知识点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健全相应的考核制度

    要想引起教师对德育教学重视程度,学校就应将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学纳入考核范畴,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可以定期让相关的工作人员旁听体育教师的课堂讲课内容,对教师的讲课内容以及讲课方式进行记录,从而方便后面进行科学合理的打分。再者,学校可以借助网络科学技术,让学生在网络上以匿名的形式对教师的体育讲课内容中的德育渗透进行打分,将学生的打分情况也作为考核教師的一项内容。另外,学校可以在体育考试的过程中,设计一些能体现学生德育学习的体育比赛项目,多层次考查教师的体育德育教学,确保考核制度具备一定的公平性,对那些排名考前的教师,及时进行薪资鼓励,这样可以让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将德育教学引到讲课中,加强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养。

    (三)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课余时间,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谈,综合了解学生的性格,根据他们以往在体育课上的表现,总结学生的身体素质。然后在体育课堂上,将班级上的学生按照身体素质、性格特征进行区分,保证每个队伍中都有身体素质优异、身体素质一般、性格开朗、性格内敛的学生,使得他们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特长发挥出来。教师在班级上进行分队的时候,自己知道学生的具体情况就行,不用在班级上将分队的标准告诉学生,避免对那些性格敏感的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将学生分好队之后,结合每堂课中体育教学的内容,给每个队伍分布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队伍中间共同完成,这样可以让体育学习好的学生帮助体育不好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对其进行德育渗透教育。例如,在讲到跳跃的时候,由于这部分的动作对于学生来说,以前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带领学生了解跳跃的相关动作,然后给每个队伍分布不同的训练动作,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在队伍中进行跳跃训练,培养小队的默契。当学生训练时间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队伍轮番在班级上进行表演,并将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记下来,防止后期对每个队伍点评的时候,忘记他们的表演过程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点评的针对性。在学生表演完毕时,教师应及时对那些表演比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以良好的态度进行接下来的体育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接受速度都不同,教师对学生进行肢体动作点评的过程中,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避免语言过重,从而对那些体育学习不好的学生造成心理伤害,降低他们对自己的信心,使得学生在后期的学习中对体育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影响了体育德育的有效渗透。

    (四)借助比赛的形式进行德育教学

    体育课本上有很多肢体训练的项目,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对要讲的项目深入钻研,制定适合这个项目的比赛规则和比赛时间,在不影响体育课程进度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在班级上进行体育比赛。在体育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搭档的同学,通过阵营的形式进行体育比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对体育精神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其进行德育教学。例如,在讲到短跑的时候,可以采用绑腿的形式,然后在比赛场上设置一些对学生身体没有伤害的障碍,可以让多个阵营同时进行。当教师说开始的时候,同时按下手中的秒表,记录每个阵营的时间,最终用时最短,重头来的次数越少的阵营获胜。如果阵营中的同伴在比赛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跌倒,则整个阵营需要返回原点重新进行比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提升不同学生之间的协调性,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对其进行德育渗透。当学生短跑比赛完毕之后,教师及时对排名前三的阵营进行物品奖励,可以给每个阵营分布一个物品,这样学生在决定物品归属的时候,可以培养他们相互谦让的态度,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中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教师在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对那些对比赛规则、比赛结果或者奖励物品存在不满的学生进行言语引导,告诉他们这样设置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教师的用意。教师也可以体育课结束之后,与不同的学生随机进行交谈,让学生将他们的上课体验以及对体育课程的建议告诉给教师。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师生在交谈的过程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还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对自己的讲课方式不断进行改进,从而在接下来的体育课堂上,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育课德育教学体验。

    五、 结束语

    在国家颁布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除了重视学生的体育学习外,还应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德育引导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际身体情况以及学习需求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據中学体育课本上的体育项目,采用适合学生的方式改进以往的讲课方式,让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参与到体育训练中,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培养他们的德育素养,提升其综合能力,促使教师有序完成新课改的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晁国辉.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现代交际,2015(6):145.

    [2]刘俊.中学体育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5,5(8):129,131.

    [3]高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观念[J].好家长,2015(43):207.

    作者简介:马思平,甘肃省天水市,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