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麦兜”系列谈动画电影的本土特色与情感共鸣

    孙平

    作为为数不多的知名的香港动画电影,麦兜系列动画电影发展历经15年,可以算是系列动画电影比较成功的范例。2016年9月15日,《麦兜·饭宝奇兵》在内地上映,这是麦兜系列的第七部电影,作为本土特色浓郁的麦兜系列,一直以来用温情与精神打动着大量麦兜迷的心,但随着这部电影票房的严重下滑,麦兜这样的IP该何去何从也成了动画系列电影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一、 麦兜系列与香港记忆

    麦兜,一只长得不帅、不够聪明的香港小猪,和妈妈麦太,在香港大角咀过着并不富裕却很快乐的生活,它在春田花花幼儿园里还有许多小伙伴,他就像人类社会的小朋友一样喜欢吃鸡腿,爱吃肉不吃菜而且贪睡。麦兜单纯乐观,虽然平庸,却总是怀有梦想靠坚持创造他的美丽世界。

    麦兜这一品牌应该说是一个传奇,在1988年诞生以来,漫画和动画相继问世,这样一只憨憨的小猪角色竟然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不断推出新品,从香港本地扩散到内地,又逐渐扩散到整个华语世界,以至于诞生了一个名词叫“麦兜族”,拥有了大批的追随者。麦兜系列电影分别为《麦兜故事》(2001)、《麦兜菠萝油王子》(2004)、《春田花花同学会》(2006)、《麦兜响当当》(2009)、《麦兜当当伴我心》(2012)、《麦兜:我和妈妈》(2015)、《麦兜·饭宝奇兵》(2016),在7部电影中,单从票房来看,《麦兜响当当》达到了最高值。与之前的三部麦兜系列相比,在技术上有明显改进,有很大突破,比如动画片中有一幕麦兜祖先翱翔在《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二维和三维技术使《清明上河图》动画化,通过模拟航拍三峡镜头和写实的4P制作效果,好像技术的创新给麦兜带来了新的契机。麦兜系列每部电影都坚持了有其明确而又各异的主题,每次我们看到的既是以前熟悉的麦兜,又有新颖的景观。到了2016年的《麦兜·饭宝奇兵》,无论情节还是制作,都貌似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打怪兽救地球这样展开奇异想象力的题材也开拓了麦兜原有的行为空间,事实上有了一定的转型。

    麦兜系列动画电影走红的原因之一为“打动人心”,观众从麦兜身上看到的是一种“简单而真实的幸福”,“麦兜笨拙而温柔的猪手,可以打动层层硬化的人心”。把深刻的主题以通俗轻浅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正是麦兜系列的特色,成人和儿童都能够在麦兜的故事中各取所需,小朋友接收到的是影片中的浓浓童趣,萌萌的麦兜、温柔的妈妈、搞笑的校长,麦兜的世界就是一个游乐场;而成人看到的是作为一座繁华都市的香港,巨大的压力与快速的节奏之下,麦兜在精神层面带来的是解压与反哺。

    麦兜作为为数极少的香港动画电影超级IP,多年来承载着香港这座城市的记忆,这是现实题材系列动画电影难得的佳作。之所以麦兜诞生二十多年,系列动画电影开发15年获得了诸多荣耀,在华语区域拥有了大量的影迷,麦兜能够唤起香港及大陆地区观众的情感共鸣应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二、 麦兜系列表现元素与情感共鸣

    麦兜系列以其典型的港片风格成为动画电影香港制造的代表,其角色造型、场景设计、人物对白、声音配乐都以精心的设计成为引发情感共鸣的手段。

    观众的情感投入是通过移情来实现的,在角色的内心深处,观众发现了某种共通的人性,移情就此发生。[1]角色造型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化,是角色情感基调的外在形式。体现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特征的造型设计,是引发观众移情的基本条件。作为香港特有的动画形象,麦兜是一只粉色的小猪,豆圆的小眼睛和大大的鼻子,左眼上还有块大大的深色胎记,头顶总是歪戴一顶棒球帽,外貌的平凡甚至有点丑陋,却让观众想到并不完美的自己、孩子以及平凡的每一个人,这就使移情的发生具有了基础。

    在场景设计上,麦兜系列围绕本土设计出的场景非常具有香港特色,画面中经常出现高楼林立的商业核心区、窄小拥挤的楼房、过街天桥、店铺林立的街道、贴满了的各种治疗疑难杂志的小广告、五彩的霓虹灯,香港特有的城市景象通过这些鲜明的符号得以营造和展示。香港本地观众和通过港片已经熟悉香港城市风貌的内陆观众都会产生亲切和熟悉之感。

    影片的色调处理,影片中多采用梦幻般的彩色色调,和谐地构成动画电影的背景同时让观众感到不断遭遇失败的麦兜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麦兜系列电影中,麦兜和他妈妈的对话体现出典型的香港市民文化,比如妈妈说:“麦兜啊,昨天电视里说事业单位要加工资了,你在圈子外面加不到哦。”麦兜:“妈妈,拿得多就吃得多些,拿得少就吃得少些,麦兜很胖,不需要吃很多,吃了很多未必是好事啊。”对话将母子之间的关爱和劝慰体现得十分到位。再加上很多麦兜经典的台词可以使角色更加生动、赋予麦兜可爱、坚持、善良的鲜明个性,这些台词与角色一样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记忆中。

    麦兜系列影片的配乐多采用钢琴曲,轻快、美好、流畅,把香港快节奏的生活以及麦兜眼中的美好世界用音乐表达出来。影片配乐中多数歌曲改编自莫扎特、门德尔松等大师的古典名曲,还有一些“麦兜式”小清新气质的歌曲,旋律简单、朗朗上口。而吴君如等喜剧演员的精彩演绎为影片所表达的都市气息锦上添花。

    正是基于以上动画电影的表现元素,本系列动画电影历经15年依然以本土气质和纯真情感打动着观众。在香港和大陆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这是源于香港和大陆地区观众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共鸣。

    麦兜系列故事的发展以特征鲜明的香港现代都市为大的背景,拥挤的街道、川流的人群、各式店铺、林立的楼房、闪烁的霓虹灯、交错的天桥等镜头,为观众展现了典型的香港面貌。在香港人的集体记忆中,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香港的经济开始腾飞,香港人积极打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之后随着金融风暴和楼价暴跌等经济的震荡,平民在社会中的失语,人们普遍有怀念70年代黄金時期的情节。麦兜系列中《麦兜故事》与《麦兜菠萝油王子》的口碑,来自于其现实与幻想、讽刺与幽默的绝妙融合。就其所展现的香港城市空间而言,绝少见到如此现实主义的动画作品。香港的城市空间,不再是游客心目中的现代与繁荣、光鲜与亮丽,而是普通底层港人真实生活中的日常与草根。[2]平凡的小人物从麦兜系列的各个桥段——麦太产婴时所许的心愿、春田花花幼儿园校长讲话、新闻报道员的频频错音、麦太为了麦兜忙于奔波、每个周末麦兜都要周旋在英文补习班、游泳班、图画班、音乐班之间,麦太最喜欢吃的鸡叫“快快鸡“,这些都映射了香港市民的生活状态,唤起了香港人有关香港发展历程的记忆,每个香港人从中都似乎看到了自己为梦想打拼、为生活奔波的影子。

    对于内地观众而言,麦兜系列的魅力就像观众也喜欢周星驰的电影一样,在搞笑搞怪之下,有很多的感动。麦兜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香港本地与内地毕竟有着同源文化,中国人的坚忍、乐观、勇敢精神是共通的。“麦兜告诉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李嘉诚,失败了还能高高兴兴地回去,这也是一种态度。”[3]这对于同样面临新的历史时期的内地人而言,在麦兜的身上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获得心灵上的安慰。

    作为唯一一部香港制造的动画电影,麦兜之所以拥有二十多年的生命力,在香港本土和大陆都拥有大量的粉丝,其主要原因还是情感两地观众通过麦兜故事能够唤起旧时记忆和情感的共鸣。

    三、 麦兜该向何处去

    从所有的影片来看,今年的《麦兜·饭宝奇兵》呈现巨大的下滑趋势,在制片方预计会有3亿票房的情况下,最终以1800万票房惨淡收场,虽然票房并不能证明一部动画电影的艺术水准,但这似乎也预示着麦兜IP市场号召力似乎不再强劲。

    究其原因,剥离香港与大陆动画电影市场的环境,单从影片文本分析可以发现,以往的麦兜系列中,故事重最核心的东西是人们的温情,没有大道理,只用细节感动观众,只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让人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小朋友看着开心,成人看出酸楚,一个平凡的故事刻画的感人至深。《麦兜·饭宝奇兵》却似乎没有延续这种温情,它一反常态没有再去关注细腻的细节,没有表现人物间情感的交流,更多的是用各种夸张的手法去讲述一个英雄故事:地球被太空怪兽侵略以后,各国军队用尽所有终极兵器都无法消灭,却被麦兜奇思妙想创造出来的机器人感化离开地球。《麦兜·饭宝奇兵》中只有极少的片段来描述生活,作为前几部麦兜系列电影的核心人物麦太在这部电影里戏份极少,台词也很少,原有的一些重要角色也出现了变化,整部电影改变了原有的人物关系格局。电影并没有出现一些带来情绪高潮的桥段,没有以往电影中让人笑中带泪的酸楚。在配乐方面也不同以往独具匠心的设计,风格也与以往作品很不一致。也许这些都是令麦兜迷失望的因素。虽然这一部在故事设计上通过打怪兽救地球这样有更奇异想象力,故事也开拓了麦兜原有的行为空间,但这令麦兜追随者会有强烈的陌生感,他们内心等待的可能还是那只笨笨的、蠢萌的、不服输的麦兜,等待的还是麦兜和麦太的朴实温存,却折射人生哲理的对话。

    当然,时过境迁,从香港电影这一独特类型来看,当前以其香港电影原有的气质和图景已经不再使大陆观众觉得新鲜,纯港味的片子在内地电影快速发展的同时很难在内地市场继续独领风骚,再加上内地电影市场发展迅猛,所以香港电影走上了合拍片之路。麥兜这样属于超级IP的香港动画电影如果一直遵循原有的风格可能也会遭遇瓶颈,但是作为本土特色鲜明的系列动画电影,调整路线同样冒着巨大的风险,新的改变未必会被接受。这类有强烈本土文化特征的电影该怎样在华语市场保持生命力,是否需要并且有能力拓展更大市场以及路径和方法都需要探寻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