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显课程综合性的道德教育

    任良俊 林世龙

    

    综合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质。本文结合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的第二框“以礼待人”教学案例,简析突显课程综合性的道德教育。

    一、案例回放

    【新课导入】

    比一比:看谁能准确说出除夕的意思和本地除夕的礼仪习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总结,幻灯片介绍:

    除夕中的“除”,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是农历年最后的一天,它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要除旧布新,所谓“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这天的活动以消灾祈福为中心。

    本地除夕的礼仪习俗,有贴春联、祭祖、吃年夜饭、放爆竹、给压岁钱、守岁等。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作铺垫,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年文化。

    【新课教学】

    过渡:除夕之后是初一,初一要拜年。拜年是什么意思?现在有哪些新的拜年方式?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总结,幻灯片介绍:

    古时“拜年”一词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络拜年等。

    ● 板块一:知礼识礼

    讨论和表演:拜年时应怎样做到有礼?

    学生回答和表演,教师点评和总结:注意礼节,如拱手、说拜年的吉利话;注意礼貌,语言文明,举止端庄;注意礼仪,仪表整洁,面带微笑……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有礼就要讲礼貌、讲礼节、讲礼仪。

    幻灯片播放关于礼貌、礼节、礼仪的常识。

    礼貌,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讲礼貌,就是在接人待物时态度亲和、语言文明、举止端庄、行为得体等。

    礼节,指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如鞠躬、拱手、握手、拥抱、寒暄、献哈达等。

    礼仪,指体现对人、事物或风俗习惯尊重的仪表、仪式。仪表包括人的容貌、姿态、服饰和个人卫生等;仪式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设计意图:结合拜年中的礼节、礼貌和礼仪,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礼,理解礼所体现的良好品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在认知上没有难度,教学过程从简。

    ●板块二:析礼明礼

    话题1:春节期间,爸爸妈妈总会带着我们去给舅舅、姑妈、姨娘等其他长辈拜年,有的同学觉得很烦。这种礼仪风俗有必要继承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认识给长辈拜年是践行孝亲敬长传统美德的表现,是对礼文化的弘扬;礼是立身处世的前提,不给长辈拜年是失礼的表现,影响自己在亲朋好友中的形象;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其他长辈的关爱和照顾,应学会感恩,以礼相待,回报长辈。针对有学生提出拜年礼仪习俗中存在一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讲礼节、讲礼仪应与时俱进,旧风俗中落后的烦琐的内容可抛弃,但其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不可丢。

    设计意图:结合话题1,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有礼对个人的意义,突出本框教学重点;同时融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感恩教育,培养辩证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话题2:拜年的路上经常拥堵。有驾驶员会违规变道加塞,甚至有驾驶员会忍不住骂骂咧咧,发生争吵甚至打架,还有人会围观,交通秩序被破坏。这在平时也会遇到,曾有来自西方的老外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这既有失风范,也会引发不良后果。驾驶员违规变道加塞、争吵甚至打架的原因有哪些?会有什么危害?消除“路怒”及其引发的问题,驾驶员应怎样做?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认识违规变道加塞、争吵甚至打架的原因是礼仪素养不足、道德修养欠缺、法治观念不强,不善于调控情绪;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不利于形成文明祥和、安定有序的社会;我们正处于全面对外开放的时代,在社会生活中无礼也有损国家形象。文明有礼有利于维护个人与国家形象。驾驶员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規则,加强礼仪修养,增强法治观念,调控情绪,文明有礼,践行友善价值观。

    设计意图:结合话题2,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礼的社会价值,突出本框教学重点;同时联系前面课文已学有关规则、情绪知识,融入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过渡:文明有礼是我们立身处世的前提,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形象。每个人都应该从小事做起,提高文明礼仪素养。学校常年开展“八礼四仪”教育,老师觉得还应增加“一礼”——课堂之礼。

    ● 板块三:守礼行礼

    1.讨论:课堂之礼应有哪些?课堂有礼与学习是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

    首先,学生小组讨论和交流,教师点评,总结提炼学生在课堂应有的礼仪。为了教学时游刃有余,教师事先搜集或设计一些学生课堂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如:上课铃响,备好书本,安静端坐;老师上课,起立敬礼,礼貌问好;坐姿端正,双手置上,目随老师;专心听讲,不做杂事,勿要私语;学会倾听,发言举手,表达文明;仪表端庄,尊重老师,礼待同学;下课铃响,起立恭送,师离生走。

    然后,通过对课堂有礼与学习之间关系的讨论,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感悟——上课时守礼行礼有助于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习,提高效率;反之,则可能与老师配合不默契,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甚至违反纪律影响课堂和谐,不利于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由此教育学生增强守礼行礼的自觉性。

    2.反思:我班同学践行课堂之礼的情况如何?自己在课堂守礼行礼的情况又怎样?

    教师展示事先拍下的学生平时课堂中表现的照片,促进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懂得并认同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讲礼貌、讲礼节、讲礼仪的好习惯。最后,教师应指出,“来而不往非礼也”,师生之间要相互有礼,对此可相互监督。

    设计意图:明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践行。本环节基于本校学生在课堂存在的礼仪缺失问题开展探究、交流与反思,引导学生通过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并努力从课堂小事做起,自觉守礼行礼,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本课时学习内容,并寄语学生——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养成一种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终身享受它的利息。”培养文明有礼的良好习惯,应从小事做起,从课堂做起!

    课后任务:结合本班实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本班课堂学生礼仪规范,呈送班主任综合、修改,在班级实行。

    二、案例反思

    上述“以礼待人”教学案例突显了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综合性

    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1]17。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1]2。本案例通过表演、讨论、分析、总结和反思等教学活动,侧重进行有礼、友善、孝亲敬长等道德观念的培养和法治观念的培育,有利于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年文化、“路怒”的原因,制定“课堂之礼”的班规等,在帮助学生学习以礼待人知识的同时,促进辩证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生活参与能力的提升。这突显了教学目标的综合性。

    2.授课内容的综合性

    学科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1]17。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作适度发掘和拓展,突显综合性。

    本案例中,教师以教学道德内容为主,在进行以礼待人、孝亲敬长、感恩教育的同时,有机融入了国情、法律和心理健康内容。如教师从年文化着手,引领学生了解年文化,辩证地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礼文化,进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国情教育;结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路怒族”现象,将道德与法律(增强法治观念)、心理健康(调控情绪)融合在一起。

    3.联系生活的综合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紧密联系” [1]2,教学要关注各种生活,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观察和体验生活,感悟和思考生活。本案例中,年文化涉及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课堂之礼涉及学校生活,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年文化和课堂之礼,有利于其更好地参与各种生活,体现了教育为生活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促进立德树人。多方位联系生活,能够更好地践行“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1]2这一课程核心理念。

    本案例努力突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的特质,直接或间接进行了文明、和谐、法治、爱国、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这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注重综合性,巧妙创设情境、科学设计问题、智慧展开教学,可进行多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引领,使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