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未远去的先生们

    邵宝辉

    有幸较早接触到刘玉凯先生饱含情感的新著《学海梯航》,饶有兴趣读完这本三十多万字的书,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笔者想说的话有很多。大学何以为名校,大学教师又该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存在?对此,《学海梯航》一书给出了朴素而明确的答案:一个好(大学)老师,固然应该有学问,也应该能够教人做学问,更应该能够“为人师表”,在做人、治学上树立榜样。如果一个学校的历史上、现实中,有相当多一批这样的好老师,那就叫名校。笔者深以为然。

    彰显“学海”气象

    《学海梯航》是一部怀人散文集,2017年12月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内容是“回忆和评述河北大学中文系历史上的前贤”。不夸张地说,河北大学中文系从其前身天津师范学院女子文学系算起,就涌现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学者教授。就资历与成就而言,本书作者同样是名师。刘先生与河大中文系颇有渊源,先在中文系做学生,毕业留系当老师,勤恳敬业直到退休。虽然已退休多年,但退而不休,仍然笔耕不辍,本书即是深情回顾那些与其“学习和生活有些直接间接关系”的先生们,依照出生年月排序依次呈现了顾随、张弓、裴学海、韩文佑、魏际昌、雷石榆、王振华、李何林、黄绮、谢国捷、詹锳、高熙曾、蓝蒲珍、孙执中、熊任望、李离等16位已经故去的先师。事实上,本书写到的远不止这十几位教授,还提到了古代、近代、现代为人师或堪为人师的许多学者文人,比如屈原、刘勰、陶渊明、杜甫、李白、韩愈、龚自珍、梁启超、梁漱溟、鲁迅、郭沫若、闻一多、胡适、吴宓、徐志摩 、杨丙辰、朱自清、朱乔森、胡风、牛汉、钱钟书、舒芜、启功、唐兰、马衡、潘光旦、黎锦熙、周汝昌、叶嘉莹、谢宗陶、谢国桢、谢辰生、谢国祥、钱绍武、张中行等等。本书对他们的才学或故事多少都有所涉及,名符其实让我们能够见到一派“学海”气象。

    散文不同于小说,它的生命在于真实。本书有真实的史料与见闻,如果是听来的传闻,作者必加考证,绝不牵强附会,以讹传讹。比如澄清裴学海先生的死因并非“跳楼自杀”,而是获知“平反指示”后悲喜交集,不幸突患脑溢血身亡。而对裴先生“卖豆腐”常因慢待顾客而卖不出的传说,又及时提醒民间传说多为写意手法,只以此证其痴迷学问,由此“不必信其情节,只信那个情境”。再如纠正《朱自清全集》第7卷《编后记》中把“高熙曾”误为“高照曾”,以及把“王昭琛”和“王瑶”误为不同的两个人的错误。散文也应该有真挚的情感。“要写自己感动过的事,也要写可能感动别人的事。”作者说写这些文字时常常是含着泪而写,而且经常泪水模糊了眼睛,不得不暂时停下来。如书中写到蓝蒲珍先生同弥留之际的丈夫孙执中先生告别,那一段纯真的情感表白与朴素的场面描写,让人不禁泪下。

    突出学人风度

    怀人散文写真情实感又不止于写情感,尤其对那些有社会影响的人物,不可避免要涉及对人物的褒贬。对此,刘先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写出他们的人格与风度”,同时“避免拿一个标准来评价所有人,因为每一个人的情况并不相同”,不人云亦云随大流,而是别出机杼,匠心独具,同时也不掩饰自己的立场。如对黄绮先生的书法,并不“尽情地称赞”,反而列其学问第一,篆刻第二,书法仅仅排在第三,认为其书法“绝在摹金石,亦病在泥于金石”,写大字也并不成功。而对黄先生个性的评说,亦力排众议,认为黄先生许多不合时宜之言、之行,不是世故,亦非自负,而是天真,是学者难得的“对自己才华的一种陶醉”。这种评价或有惺惺相惜味道,但作者能知人论世且为人宽厚也毕现其中了。

    本书突出特点是形象性与情趣性。书中所写人物多是一些人生异常坎坷的大学教授,他们的出生时间跨越1897至1927的整整30年,经历的是非常年代。作者重点写与先生们的交往故事,也能突出先生们的“人格与风度”。这些先生的音容笑貌可谓跃然纸上,如自尊而侠义的韩文佑先生,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裴学海先生,修辞学家与文艺学家兼于一身的张弓先生,学问渊博、妙语讲授的顾随先生,童心未泯、激情澎湃的雷石榆先生,幽默健谈、博学多闻的谢国捷先生,恃才孤傲、特立独行的黄绮先生,专心学术、执着忘我的詹锳先生,诙谐乐观、与人为善的高熙曾先生,徜徉书海、快言快语的李离先生,诚朴刚强、执着书法的熊任望先生,与时俱进、惟恒求真的魏际昌先生,美丽和蔼、学问精细的蓝蒲珍先生,一丝不苟、一身正气的孙执中先生,与人为善、正直爽朗的王振华先生,以及无私无畏、颇有鲁迅“硬骨头”精神的李何林先生等。读过此书,这些先生的影像会活起来,给人留下难忘印象。文中也有闲笔增趣。如提及熊任望先生关心其睡眠不好,推荐学习气功,作者自言领悟了气功原理,用意念和呼吸法导引入静,达到一两分钟即可入睡的效果,并说等自己什么也做不了时,就办个催眠班,不收费,教大家怎么快速入睡,不失眠。颇能引人一笑。

    碰撞学术观点

    本书是对学人生平的述说,必然涉及先生们的学术贡献。学术性强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作者说在写作中是把怀人散文与学案写法二者结合起来的。因为怀人散文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溺于自己与人物的交往事迹,可能会让不认识这些先生的人觉得生疏,而关注学术、学案则会让更多读者能够有会于心。粗略统计,书中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诸子学、修辞学、辞章学、目录学、楚辞学、书法学、金石学、古典文学、戏曲学、现代文学、民间文学、文学批评等等。刘先生多年来研究现代文学、鲁迅、钱钟书,也研究民间文学、民俗学,但一贯认为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学、文学理论却是搞文学的人都应该熟悉的基础学问。本书让人增加见识,开阔视野,虽引经据典,但提供材料,辅以出处与说明,令人一目了然。如写顾随先生的文章,有不少学术探讨,颇有“读顾解鲁”的意味。再如桐城派从来都被说成是守旧派,那为什么胡适却让魏际昌先生做桐城派小史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中也做出了回答。在评述詹锳先生的文章中,作者明确指出“《文心雕龙》是研究文體学的一部书”,不是纯文学理论著作。在述说裴学海先生时,也坦诚建言,搞语言研究必须同时搞文学研究才能研究好。而在述说韩文佑先生文章中,作者一再表明,龚自珍不是法家,而是经学家和诗人。类似许多新颖的见解对推进相关学术研究同样不失为一种贡献。

    本书针对性与讽喻性也是很强的。作者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学术正名,给学者正名”。呼吁社会应该正确地认识知识分子,正确地对待学术研究。事实上,回忆过往虽面向过去,也是对现实发言,否则拘囿于一己之悲欢,失去现实之关怀,只能是个人情感的一些历史陈音。作者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有定力,有识见,对时事敢于介入表态,这应该是一种学人态度的自觉。从对诸位先师道德文章与人格魅力的推崇上,自然看出榜样的力量,是以正面展示的常规做法,反之,也不乏对现实问题直截了当的批评,一针见血。比如对热衷堆积新名词,套用这个主义那个概念,自以为是,却“以其昏昏使人糊涂”了,尤其把人“吓一跳”却当成“吓死”,于是“自命为武松”式的顢顸、浮躁学风之批评;对大学教师评价标准单一,不能做客观全面,一味“唯论文”而轻视课堂教学的反驳;对学术必须是以自由发表意见为前提、以容许说不同意见为前提的阐发;对给许多古人戴上“忠君”的大帽子,指出其认识偏颇,凡事喜欢往政治上拉,形同“往古人头上泼粪”;又如当今对复兴传统文化多有提倡,但若理解为把旧书反复地出版,则流于形式与狭隘,必得有一批又一批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如痴如醉地坚守文化传统,传播文化信息,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青春不老血脉长流。

    弘扬优秀传统

    《学海梯航》作者是大学教授,内容写的是前辈大学教授,这是一种学术传承意义上的劳动。河北大学初名为天津工商大学,1921年由法国耶稣会士创办,校址位于天津马场道,1970年迁至文化名城保定至今,其间经历战争、动乱、迁徙,许多建国前档案资料已然所存无几。这当然有历史与客观的原因,但人为的因素也不能忽略。俗语说,盛世修史,明时修志。如今进入新时代,按照主流话语,接近盛世,而2021年即将是河大百年纪念,修史则成为题中之义。拿什么来修史?缺乏实物,再缺少记载,说得再堂皇,恐怕也难自证其说。刘先生此书,有真实的事实,丰富的细节,生动的叙述,敏锐的判断。小而言之,是给河北大学中文系(今文学院)修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一部《学海梯航》,称得上是半部河北大学中文系的系史;大而言之,则是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留下印记,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增砖添瓦。

    本书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承接师道传统而身体力行。作者自愿承担沉甸甸的责任,力所能及呈现我们“身边的传统”。因为传统并不在古书中,也不在古书的反复新印中,而是在我们身边,在活人身上,而师道就在一代代甘于奉献、兢兢业业、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高校创业者、领导者、教师身上。一名优秀的教师,即使非常优秀,单纯教书育人的影响,自然只能是他或她面对的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而一旦他们的道德文章、音容笑貌被形诸文字,便可以无远弗届,嘉惠更多素昧谋面的学人学子,使生出敬畏之心、向往之心、效法之心。果能如此,善莫大焉。

    本书呈现的16位已故先生,自然不可能全部包括河北大学中文系历史上的所有前贤,而且其中确也补入了经济系孙执中先生,以及南开大学中文系李何林先生——他们并没有在河大中文系任教。打破系别壁垒,河北大学还有许多其他专业的大师级人物,比如教育系的滕大春先生、历史系的漆侠先生等等,若能得有心人对这些先师前贤为文立传,同样功德无量!打破院校壁垒,期盼有更多的人写我们的先师以及那些渐行渐远的前贤。至少,我们可以期盼刘玉凯先生把更多他熟悉的河北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的先生们写出来,让他们更多地“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不断给人启迪,催人效仿,让优秀传统在实践中能够焕发光彩并代代传承。

    (作者单位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