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海科技发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燕

    

    

    摘要: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省份的青海省,有着特殊的文化、交通、资源和生态条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本文以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为基本思路,进一步探析青海科技发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期通过此研究,为青海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技发展;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

    经济全球化使区域经济融合度逐渐提高,使连接中国与亚欧各国重要贸易通道的古丝绸之路,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并得到各方的积极响应。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各国發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与中国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可以带动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化解中国产能过剩矛盾,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因此,这一旨在促进欧亚各国经济密切联系、构建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经济合作区域的伟大构想,“是全面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空间,互利共赢,惠及沿线国家,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所做的重大部署。”将进一步开拓中亚各国消费市场,使之成为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渠道和化解我国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

    当前,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推进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没有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就没有丝路的复兴,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科学精神,才能实现惠及丝路沿线46亿人口的全面复兴。因此,充分发挥科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值得理论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

    一直以来,青海省在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体现在生态和矿产资源。2013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编制丝绸之路经济带计划时对所辖省份进行测定,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以及四川、云南、广西、重庆四省市。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省份的确定,进一步突显了青海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重要地位。基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共识,厘清青海科技发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明确青海省今后的发展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如何突破经济与教育水平滞后障碍、推动青海科技水平提高,促进青海优势地位的发挥和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意义重大。

    一、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理论及文献综述

    透过世界经济增长与变化规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广受认同,科技进步已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来源。以美国为例,1992-2010年间,科技在经济增长中总平均贡献度达54.6%,其国内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倚仗科学技术进步的拉动。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都以科技水平快速进步作为铺垫,对于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探讨,理论界由来已久。

    (一)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学创立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对科技论述主要集中在分工的重要性及价值分析,认为分工能催生技能,提高劳动生产力。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以及资本积累和土地使用。其中,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亚当·斯密看来,劳动分工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正是由于劳动分工,才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因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大卫·李嘉图认同了亚当·斯密的观点,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研究中发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他的主要观点是:国民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更多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这不仅可以增加商品数量,而且可以增加其价值;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率增加。

    古典经济学家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由于他们所处时代的限制,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亚当·斯密主要考察劳动分工以及机器的发明和运用所产生的后果,而大卫·李嘉图则着眼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变革,但是对于科技地位与作用的认同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马克思的技术进步相关理论

    马克思对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关系中重大作用,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认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由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决定的,“生产力包括科学,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揭示了财富的创造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这样一个社会现实,正确评价了工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为后续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熊彼特的创新相关理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于1912年在他的德文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在《经济周期》(1939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1943年)中进一步加以应用和发挥。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过程之所以表现为,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增长。”“其根本动因在于少数企业家的创新活动,而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不是像人们依据一般概率原理所期望的那样,从时间上均匀分配,如果一旦出现,就会成群成组地不连续地出现。”熊彼特提出经济增长过程是经济从一个均衡状态向另一个均衡状态移动的过程,经济均衡状态是通过企业家创新来打破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他将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突出了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四)罗彼特·索罗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在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吸收了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收入理论,提出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这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理论出现的标志。作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代表的美国经济学家罗彼特·索罗,关注到“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不足,认为传统经济增长模型遗漏了两个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提出了加速技术决定作用的增长模型。该模型表明,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以及资本和劳动对收入增长作用的权数,而且还取决于技术进步。在这里,技术进步第一次被视为一个单独的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中,从而较完整地描述和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原因。此后,丹尼森等经济学家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中证实了索罗模型的结论,并提出在经济增长计量中总经济增长率大于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增长率,即出现了一个增长的“余值”,丹尼森等把这个无法用要素投入来解释的“余值”归结到技术进步上,并由此得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五)罗默、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为开端,新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中的经济学家们认识到,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以内生技术的进步决定了经济实现持续增长,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的源泉,由此形成新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保持不变,那么长期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所有的要素积累都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这一理论解释了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就越高。落后的国家,由于人力资本总水平低,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本投入研究开发活动,这些国家就被困在“低收入陷阱”里,甚至根本不发生经济增长。这一模型同时还强调了人力资本所持有的特定知识与一般知识的区别,认为知识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而人力资本是增长的源泉。

    二、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一)科技促进生产力水平全面提升

    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生产力水平提升有赖于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劳动资料配置的优化和劳动对象结构的改善。在当代,科学技术对推动生产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劳动者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劳动资料配置优化和劳动对象结构改善实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科技促进劳动者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劳动者素质,是人本质核心要素劳动的存在形式,劳动者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技能素质、思想素质三方面,科技进步这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医疗科技进步大幅度提升了劳动者身体素质,1981年至2015年,我国平均婴儿死亡率从3.47%下降到0.8%,人均寿命从67.9岁上升至76.34岁。科技进步及先进教育手段的运用,不断缩短着地区间教育设备、资源及水平的差距,现代教育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力与渗透力,使更多劳动者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利提升了劳动者知识水平。先进的大众传播工具,开阔了劳动者的思想,使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得到极大提升。

    2.科技促進劳动资料全面升级

    马克思说:“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因此,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工具。而在以生产工具为核心的劳动资料中,凝结着大量的人类科技成果。马克思说:“例如,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可以大大革新,以致过去10个工人用10件价值很小的工具,只能加工比较少的原料,现在一个工人用一台昂贵的机器就能加工100倍的原料。”这里“昂贵的机器”所指即为科技进步成果。人类的劳动工具经历了从手工一蒸汽一电动一智能的变化,每个阶段的更替无不以先进的科技进步成果为基石。因此,马克思认为:“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工具催生不断变革,必然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以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为例,2016年6月20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国际超算大会发布的中国“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其1分钟的计算能力相当于全球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科技进步不断促进劳动资料优化与升级,也不断推进着生产力水平提升。

    3.科技促进劳动对象全面扩大

    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马克思把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加工“天然存在的”,如,矿藏以及原始森林等。另一类是“已被劳动滤过的劳动对象,我们称为原料。如,开采出来正在洗的矿石。”从劳动对象来看,科学技术使劳动对象不断扩大化和高级化。一方面,劳动者劳动的领域从土地扩大到太空,从良田扩大到沙漠、戈壁。如,地处沙漠深处的以色列,在与恶劣条件长期的斗争中,以“先进的理念、管理和技术,使这个国家利用不到3%的农业从业人口养活着800万国民的同时,还使其农业产品占据了40%的欧洲市场。”以色列以滴灌科技为后盾,融合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使农田节水率达50%-70%,粮食自给率达90%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从16.5万公顷增加到43.5万公顷,农产品产量增长了12倍。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使劳动对象横向产业链加长,纵向精细化加工增强,劳动对象附加值不断增加。

    (二)科技推动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所谓经济增长,代表的是一国潜在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力持续上升——“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不断提高。很多经济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后一致认为,经济增长率中,66%来自科技进步。而所谓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反映了在经济增长中投资、劳动和科技三大要素作用的相对关系。20世纪50至70年代,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多超过了劳动力和投入资本的总和,达50%以上。我国在21世纪初达50%以上,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2010-2015年,平均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5.3%,到2016年增至56.2%。虽然相比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科技在持续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贡献日益突出,成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动力。

    (见图1)

    (三)科技促进组织资源效能发挥

    因固定资产和存货可由资金购买获得,所以,对于社会经济组织而言最重要的资源包括两部分:人员与资金。科技进步可使企业技术发生变革,通过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设备更新、能耗节约、物资使用率提高等渠道,提升人员与资金投资收益率,进而促进社会总体经济效益提高。以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为例,2011年至2015年,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比呈逐年增加态势,说明新产品开发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在企业主营业成本中占比不足1%,但新产品销售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比重处于10%以上,且逐年增加趋势明显。(见表1)

    同时,从主营业务人均收入与新产品科技研究人员人均收入对比中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主营业务年收入为100万元左右,但是科技研究人员人均新产品销售年收入为500万元。(见表2)近5倍的差距,足以说明科技在促进组织人员效能发挥中的巨大作用。

    从组织管理方面看,现代科技应用于生产组织管理中,可以形成一套科学的组织管理方法,从而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组织的生产效能。因此,科技进步是一项高回报投资。近年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学技术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持续升高,比重从2011年的0.71%上升到2015年的0.90%。2011年只有11.5%的企业有科学技术研究,到2015年,这一比重上升到19.2%。

    (四)科技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四次重要的产业形态: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随着产业形态的更替,全球经济增长方式从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向追求质量和内涵价值的集约型转变,伴随每次科技的变革,催生出新技术、新产业,能耗和性能以及价值落后的产业被淘汰,最终实现总体产业转型和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第一、二產业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由表3可知,科技不断地推动产业结构转变,最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见表3)

    三、青海科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连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2013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编制丝绸之路经济带实施方案时,将青海省测定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涵盖省份,其重要的生态和政治进一步受到重视。与此同时,青海科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亦日渐显现。

    (一)青海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

    1.特殊的文化地位

    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青海省少数民族人口占46.98%,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8%,省域范围内多种文化交融,形成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共同影响下较为独特的多元文化,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一方面,借助文化背景的相似性,加强与外省区的交流。另一方面,借助高原文化的独特性吸引更多国内外相关群体的关注,有利于以特有的文化资源作为桥梁加强内外往来和交流,尤其是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青海省的文化地位尤为重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对推动地区健康平稳发展,构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优越的交通地位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的大通道和交通枢纽位置,已经形成以3938公里高速公路(含一级)为主骨架、78197公里普通国、省干线为辅助的公路网体系和2081公里普通铁路为主骨架、218公里高速铁路为辅助的铁路网络体系。目前,青海省民航通航里程达124969公里,西宁曹家堡、格尔木机场的扩建改造已完成,玉树、呆洛等民用机场相继投入使用,保障有力的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其中,被称为现代版“钢铁丝绸之路”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过西宁后直通新疆乌鲁木齐,作为青藏铁路起点的青海西宁成为兰新高铁的重要节点,伴随输电线路和油气管道以及通信光缆不断延伸,使西宁成为连接东部与西部、西南和西北、内地与边陲的重要交通节点,青海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交通地位突显。

    3.重要的资源地位

    青海省矿产资源优势突出,目前,已发现矿产125种,探明储量的88种,在已探明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0种矿产居全国前10位,11种位居全国首位。其中,62种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约17.3万亿元,占全国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如,盐湖资源和水电资源以及石油天然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占有相当优势。同时,广阔的地域、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造就了青海省拥有丰富而又独特的植物资源。因此,青海省是我国最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区之一,是21世纪整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重要的矿产资源地位使青海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矿产资源提供者。

    4.独有的生态地位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期间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被誉为“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世界大气水分循环的重要生态调节区”。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生态资产总值高达18.39万亿元。其中,三江源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其生态变化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气候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保护三江源不仅是青海省,甚至是我国乃至全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青海省独有的生态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二)青海科技发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提升文化生产力水平

    马克思将生产力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而文化生产力则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力,马克思认为,“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升、劳动资料全面升级和劳动对象全面扩大三方面,进而提升生产力水平。文化生产力是整体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提高,青海省文化生产力劳动者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在已有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各种独特的多元文化基础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使青海省可开发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领域不断扩大,拓宽了文化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范围,催生出丰富多样化的文化产品。

    2.提高交通地位与作用

    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持续增长为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备水平与提高后期管理水准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使青海省有能力修建与维护交通基础设备的同时,不断提升运营能力,从而提高青海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交通地位与作用。第二,科技水平提升提高了交通設施修建和维护能力,并节约了修建和维护成本。第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扩大了市场规模,使分工深化。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是伴随着铁路发展和运输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得以建立,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因此,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而经济持续增长促进了交通设施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交通地位与经济地位提升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3.稳固资源地位与作用

    科技水平进步,一方面有利于资源发掘与开采,另一方面可扩大可利用资源范围,更能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不断提高。青海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资源地位的稳固需要有长期与稳定的资源供给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实现离不开现代科技保驾护航,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增加发现新资源的可能性、减少资源耗费的同时,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能,并利用循环经济理念统领资源开发、打造资源可循环利用模式,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进而有效巩固青海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4.提升生态地位与作用

    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价值的显现离不开科技支持,科技进步辅助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了能源节约与循环,推动了生态保护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是青海省生态价值显现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管理、交易成本,能耗的降低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减少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其次,科技发展改变了传统工业结构,高技术产值占第一、二产业份额不断增加。同时,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通过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使服务业向知识化方向转变,从而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快速成长,增强第三产业渗透力与影响力,降低第一、二产业对资源环境的依赖与破坏。基于此,青海科技水平的提升可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可助推青海省生态地位与作用的进一步提升。

    本文为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青海科技发展支持对策与实现路径研究”(S20160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