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一附中素质教育的探索之路

    摘 要 2019年1月8日,吴庆波校友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而他在1987届校友中并非个案,这届涌现出了许多学界、政界及商界的精英。三十五年前,华师一附中坚定地走上了“素质教育”之路,这是在教育领域敢为人先的创举,学校在培养“人”的方面,确实是先行了一步。实践证明,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是真正的育人之本,是教育的大智慧。

    关键词 素质教育;排头兵;吴庆波;探索

    一、硕果喜人,他带着华师一附中的烙印

    “吴庆波同学在京参加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他作为科研团队负责人,获习总书记亲切接见”,一个普通的冬天的早晨,华师一附中校友群里扔出这样一条消息。这荣誉属于吴庆波个人,也属于他曾经朝夕相处的华师一附中1987届2班这个优秀的班集体,在这个大家庭里,好像吴庆波校友的成功的光辉也洒在了每位同学的身上,让人倍感温暖。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校1987届吴庆波校友在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从事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研究,由他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中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他在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信息化建设上,为国产操作系统软件在国家、军队关键装备型号中的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庆波中学在华师一附中度过,“感谢母校多年创新模式的培养,为我人生成长打下了华师一附中烙印,使命、拼搏、协作、创新。祝愿母校培养出更多有特色的优秀人才!”吴庆波获奖后第一时间向母校表达了感恩之情。

    二、坚定脚步,学校寻找一条突围之路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华师一附中已是湖北省重点中学,但真实的情况与其他重点中学比起来优势不足,在招生上更处于中等,省市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年,老师们都很辛苦,文革结束给知识分子带来了希望,大家也拼着一股劲,一心想搞好教学,争着抢着上课,每天都挑灯夜战,大多数教师自觉加班。但是,这种教育適合华师一附中学子更好地成长吗?

    在1984年的金秋,新生吴庆波在高中入学后不久,惊讶地发现自己所在的年级,有着与众不同的待遇,不但与外校不同,也与本校老生不同。

    当年,几乎所有学校上午是四节课,每节课45分钟。华师一附中这年进校的新生上午却有五节课,每节课40分钟,华师一附中老师们称之为“五·四〇教学改革方案”。除此之外,下午只上一小时自习课,然后便“自由”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特长,选上任何一种“选修课”或者“兴趣活动课”。有开设文学课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鉴赏力;有各类实验课,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创造性;有健美操课,加强形体的塑造,提高自信心;还有舞蹈、书法、绘画、声乐、器乐......这些课程丰富了同学们的高中生活。

    有感于应试教育的缺陷,李水生校长开始探索新的教育改革,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参与各项兴趣活动课,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与个性的发展,提出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学校决定让1984年进校的高一年级学生进行教育改革:压缩必修课,开足选修课,加强活动课。

    学校为了确保教育改革顺利进行,有件必须做的事就是“砍课”。每周六天的课程,全部安排在上午的五节课完成,不仅取消了早读,学生要在6点半开始晨跑。学生正常上课的时间有限,要开选修课,就要压缩必修课,特别要压缩高考科目。对于学生、 家长和任课老师,可能都会带来割肉般的疼痛。

    那个时候高考恢复不久,高中教育引起了社会高度重视,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李水生校长当年进行的教育改革,立即招来不少家长的抵制,有十几位学生家长联名写信质问他。

    学校尽管课时减少,可教学质量不能打折,这就要求老师优化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每堂课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于是,从各学科着手,提高备课的效率,每周教师集体备课一次,合力解决教学的突出问题。同时,任课老师也要保障教学质量,每个月三次学生状况分析会,将补差工作落实到教师个人。除此之外。学生的自习时间,按照值班表,老师到班上去辅导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不断创新,华师一争做改革的“排头兵”

    课改实验三年后的1987年,参加实验的291名学生走进考场,近80%学生被重点大学录取,而三年前招录分数比华师一附中更好的几所中学,最高只有40%左右的升学率。全国数学竞赛,全省前10名中6人、武昌区前10名中有9人出在课改年级。全国化学竞赛,武汉市获得一等奖的5人中前3名都来自这个年级......通过这三年的探索,华师一附中升学率不降反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各大报纸也争相报道,并迅速将华师一附中教育改革创新做法推广至全国,成了教育改革的“排头兵”。

    学校大力压缩课堂教学,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校友叶文辉回忆道:“每天下午都有演讲活动,所有人都要上台演讲,锻炼了大家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除此之外,每个人还要教全班唱一首歌,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很大的挑战。”吕朝晖校友谈起高中生活说道:“我在下午的自习时间,通常都是在新华书店度过的,当时看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书籍,拓展了我的知识面,才能更好地胜任今后的工作。”

    学校鼓励学生寻找自己喜爱的研究方向。校友熊向东回忆起高中的选修课,他至今记忆犹新:“当年我就是无线电兴趣组的成员,选修课培养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于是,高考选择了自动控制专业,如今,我才能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学校每年坚持组织各类文体活动。校友吴小珍对晨跑念念不忘,她表示:“每天早上六点半的晨跑,记得冬天从天黑跑到天亮,操场上一路欢声笑语。三十年后回头想想,老师们确实是良苦用心,看似简单的晨跑,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身体,而且还磨砺了意志,克服了惰性,受益终生!”

    学校注重领导能力的培养,实行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干部轮换制度。梅波校友回忆起高中生活,言语中流露出了自豪感:“我们在高中求学期间,每个人都有机会担任班干部职务,所需的素质要求却很高,包括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能成为合格的班干部。我到大学之后,无论是领导能力,还是执行能力,优势都特别明显。无论我走到什么地方,人家一问你哪儿毕业的,只要说高中是华师一附中的,绝对是一片掌声。”

    作者简介:屈哲,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