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读中预测,须用好单元助学系统

    李红

    [摘 要]读书离不开有效的思考,而预测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种深入思考。要想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预测策略,教师就要让教学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直观插图让预测富有生趣;要善于把握提示语言,借助编者用意让预测有样可循;要合理设置多维阶梯,借助课后习题让预测有序推进;要善于运用批注,借助榜样示范让预测及时展示。

    [关键词]单元教学;预测;助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4-0056-02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离不开有效的思考,预测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种深入思考,是阅读者依照自己既有的认知经验和背景,对后续内容形成认知上的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检验和调整的过程。鉴于此,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专门设置了预测单元,该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关涉阅读与习作,分列成不同的价值点,依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分布在不同的资源中。为了高效达成单元教学目标,编者还设置了形式多样的助力系统。教师要精准解读编者的编排用意,将文本内容与助力系统统整起来,为学生提供扎实有效的学习支架。

    一、契合认知规律,借直观插图让预测富有生趣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教材编者精心设置的形象生动的插图,不仅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要善于把握预测单元中插图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预测思维,扩展预测的广度和精度。

    比如,单元第一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师揭示课题时可以紧扣题目中“总也倒不了”和“老屋”之间形成的巨大冲突,引发学生质疑:这是一座怎样的老屋?为什么这座老屋 “总也倒不了”?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说出答案,可以先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之后,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是一座怎样的老屋,并相机引导学生对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进行猜测。如此借用教材中的插图,不仅让学生有了猜测的支架和方向,也唤醒了学生的猜测动力,让整个猜测活动变得更加富有生趣。

    对于叙事性文本来说,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转折翻转处,是最能够吸引读者的地方,教师可以紧扣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巧妙借助插图的连续性、过渡性,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性思维。如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教师就没有完全机械地运用教材中的插图,而是根据情节的发展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了巧妙的加工、整合和增添,从情节发展入手绘制了四幅漫画,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内容,对后续故事情节进行预测。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便于学生将语言信息与图片资源进行整合把握,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把握提示语言,借编者用意让预测有样可循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需要能力训练,但必须要以必备的语文知识作为支撑,而且要在随文学习中落实,不能走从概念到概念的老路。”統编教材在指导学生预测时,运用了文旁批注的形式对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讲解,但教师不能机械生硬地照搬这些方法,而是要将编者所呈现出来的内容进行艺术化地改造和细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消化。

    这个单元编者虽然用了“泡泡语”来揭示预测的方法,但基本上都是直接告知学生,缺乏对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指导。对此,教师就需要从具体学情出发,为学生开辟适切的学习路径,将方法践行在预测过程中。比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的“泡泡语”揭示出本文的预测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插图以及情节线索入手,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泡泡语”的内容,引导学生从题目以及文章内容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猜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猜测必须要有自己的认知依据,从而将“泡泡语”中所提示的内容落实到实践过程中,真正掌握了预测的基本方法。

    当然,学生的预测有可能与故事发展、文本内容形成较大的差异,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教师可以借助教材课后“学习伙伴”中给出的意见,引导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预测内容。比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就在“学习伙伴”中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当我发现自己的预测与故事内容不一样时,我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预测后面有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为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多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中营造多维而立体的交织网络,引导学生在吸收他人预测方法的同时,与自己的预测进行整合、对比,并要求学生从文本故事情节出发,去判断、反思自己的预测是否妥当,所把握的依据是否合理,以便于偏差之后能够及时修正。

    三、设置多维阶梯,借课后习题让预测有序推进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编者基于文本精心编著的助学系统,不仅承载着编者的编排用意,更是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的有效抓手。预测单元中课后就包含了文本内容、学习方法和链接内外三个核心类型。教师应对课后习题的类型、指向的训练价值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阅读和课后习题巧妙统整,最终在有序列、有体系、有规划的过程中,提升阅读预测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首先,教师要能够精准地分解课后习题所包含的要素,让整个预测过程完全可视。方法渗透类的习题蕴含着丰富的要素,能让预测的过程变得更加清晰可视。比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在研读时就可以完全融入课后第二题,以完成整个预测的整体性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紧扣“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的原因,对文本内容进行专项探究,形成自己的预测结果,并反思自己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很多学生从“我再站一个晚上”“二十一天之后,小猫刚走,老母鸡又来了”等语句中想象着老屋可能已经疲倦了、老屋不断被打扰可能会觉得厌烦……据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从文本中读到的就是故事的内容,自己想到的就是自己原始的生活经验,而猜测就需要以这两点作为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后习题的支撑下进行富有依据的猜想,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向未知领域不断迈进,这将有助于学生内在认知的成长。

    其次,教师要能够分层次揭示课后习题,让预测方法多元化。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课后习题的重要性,将文本教学与课后习题人为地割裂开来,在课文教学完毕之后再集中性地解决课后习题,此时的讲述没有任何的层次性可言,而每道题所承载的教学价值更是无法集中地体现出来。为此,教师要细致研读编者用意,根据习题的价值和特点及时分层呈现,形成多维化和立体化的预测方法。比如,教學《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在文本初读板块,教师组织学生一边阅读故事,一边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将课后第一道习题融入其中;而课后第二题的内容就可以成为重点研读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相机渗透预测方法。有些习题指向文本的内容,就可以作为学习任务,让其成为撬动整个学习进程的支点,让每个学生都带着明确的要求去预测,从而激发学生预测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丰富学生预测的多维结果,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表达。比如,《不会叫的狗》一文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着“小狗最后会怎么样”去学习课文,边阅读边预测最后的结果。文末给出了三种没有写出来的结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想象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只要符合文本故事发展的脉络即可。

    纵观整个教学版块,教师不仅没有机械地将课后习题与文本内容割裂开来,同时也对课后习题进行了精准的梯度划分,让不同的习题所承载的作用能够在教学中得以真正地落实。

    四、善于运用批注,借榜样示范让预测及时展示

    由于预测策略是学生首次接触,他们对于什么是预测,应该怎样预测,如何将预测与课文阅读有机整合起来,这些核心问题并没有真正弄清楚。所以,编者就采用了旁批的形式,为学生的预测提供范例和榜样。那么,怎样才能将批注的教学价值最大化呢?教师可以针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进行教学引导,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独立预测”,从课题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猜想。在学生交流了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示范预测”,并及时出示了教材中的示范旁批:老屋总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吗?此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预测,将自己多样化的思维在“自主预测”的过程中呈现出来。有的学生认为老屋总也倒不了,可能是因为还有没完成的心愿;有的学生猜想是老屋有着一种特殊的本领;有的认为可能是老屋想要保护谁……

    “独立预测”是让学生小试牛刀,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示范预测”就是要充分发挥教材中旁批的作用,提供最直接、最典型的范例,让每个学生在预测时都能够有据可依;“自主预测”则是对预测方法的一种历练和巩固,让教材中的示范旁批更加富有作用。这样预测,不仅在内容上,更在方法上、思路上提供了正面的支撑和引领,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内在认知思维。

    阅读策略单元无论是在内容选择,还是编排体系上都可谓是匠心独运,其中“助学系统”不仅形式多样,同时所展现出来的学习方法也极具指导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教师紧扣统编教材编排的特点,充分激活每个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将学生的原始积累与教材单元中的“助学系统”有机统整,为学生深度学习搭建认知性支架。这样一来,统编教材以单元为整体的编排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价值,才能使学生在学会并运用预测策略之后,成为一个积极且主动的阅读者,进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