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观察目标,提升教师观察幼儿游戏的价值

    邹玲娣

    

    

    摘要:在幼儿游戏行为中明确观察目标,有利于提升教师观察幼儿游戏的价值,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帮助。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园教师在观察幼儿行为过程中的误区,以实际行为观察为例,探讨确定观察目标的途径。

    关键词:观察目标 幼儿游戏 观察

    近期,我园教师围绕课题“大班幼儿游戏行为观察与解读的研究”,按照“录制视频—撰写观察实录—交流分享案例”的活动流程,开展了“如何撰写幼儿游戏观察记录”现场实操培训。在参与研讨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教师现场撰写实录时,先记录内容,后拟定目标。经询问,她们表示心中已有“大致目标”。而根据教师的观察记录文本,观察目标多集中在“幼儿如何完成预设的游戏任务”方面,目标单一、笼统,对事件的叙述不分视角与轻重缓急。教师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描述看到的现象,遗漏许多关键信息,让人无法从中识别幼儿有效行为,对后续解读、支持策略无明显参考价值,导致观察记录失效。

    通过访谈、调研,笔者还发现另一种现象:教师有观察意识,但是并不明确如何找准观察目标。笔者针对教师提交的观察记录文本加以分析,梳理了观察目标缺失容易导致的误区。

    一是“流水账”式记录——缺少明确的观察目标。教师撰写观察实录时,采用从头到尾机械地全息记录幼儿行为表现的方法,对游戏中幼儿的情绪状态、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式不加任何描述,观察之前没有先确定观察目标,也不清楚到底“看什么”, 仅仅是为了观察而观察,表现为“流水账”式记录。

    二是“两张皮”式记录——观察目标与实录脱节。观察实录中描述的内容与事先拟定的观察目标不相匹配,虽有观察目标,但是不能结合目标从众多事件和现象中捕捉、提取有效信息,目标失去导向与引领作用,具体描述的事实与观察目标产生脱节,表现为“两张皮”式记录。

    三是“蜻蜓点水”式记录——观察目标明确,实录避重就轻。教师带着明确目标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记录的内容也能与目标保持一致,问题是不能聚焦有价值的信息,描述过程中对于一些细节、重点着力不多,该深入的记录没有深入,而这些细节恰恰是观察目标的价值体现,如幼儿下一步是怎么做的、他们是如何讨论、合作完成任务的。这些关键信息要么被遗漏,要么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表现为“蜻蜓点水式”记录。

    那么,教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幼儿游戏行为中做出选择,确定观察目标?通过近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摸索出以下几条途径。

    一、依据幼儿学习与发展方向,确立观察目标

    我们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是为了分析他们从中是否获得知识、情感、技能、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稱《指南》)提出的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成为观察幼儿很好的“抓手”。如教师针对大班表演区的定点观察,最初只关注幼儿角色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水平。随着研究的推进,幼儿在表演区的游戏行为与《指南》中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目标体系重合,教师适时调整观察视角,聚焦观察目标,深入分析“幼儿为表演选择搭配服饰、道具或布景的能力”“理解作品、大胆表现作品的方式”“遇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中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等。

    又如,教师在大班科学区投放“天秤称物”材料和记录表后,想了解幼儿与新材料互动后的记录方式,对照《指南》科学领域目标“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中,5、6岁幼儿“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的典型特征,梳理、确定观察目标为“幼儿记录自己探究结果的方式”,聚焦观察重点,分别描述了两名幼儿在不同时间段的游戏行为。

    案例一:科学区,沐沐操作着“天秤称物”材料……她盯着还在微微摆动的天秤盘,看了看上面的刻度指针,拿出浅黄色彩笔,在记录表中下方的小方格里从左往右画了一道道“|”,紧接着拿出红色笔,在黄色“|”的中间画了一道稍长些的“|”。随后拿起小砝码看了看,挑出一支紫色笔,在右边的方格里写了数字“20”,又在左边的方格里也写了数字“20”……最后,她盯着记录表看了几秒,又重新拿出红色笔,在表中下方的小方格“红色指针”上画了一个圈圈,又在方格上方分别画了两个相对的、方向稍向下的小箭头。一旁的我指着下方的“红色指针”询问:“这是什么意思?”她说:“指针指到这里了!”接着我又询问了每一处符号的意义,她都一一解释:“这个代表指针指到中间了!我觉得有点奇怪,就加了两个小箭头!”“那个代表‘20。”我继续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到这个数字的?”她拿起手边的砝码,指着上面很小的数字告诉我:“在这里!”

    案例二:晟晟左手边放着一张画纸,右手边放着天秤,天秤两边的盘子里分别放着四个小砝码和一个大砝码,此时的天秤稍稍有些左右摇摆;他将四个砝码从大到小依次排成一列,接着在记录纸的左边画了4个大小不一的小砝码,右边画了一个大砝码,与左边小砝码对齐成一排。之后,他在记录纸右侧的大砝码下面画了一个“椭圆”,并在椭圆两侧各加了一道竖线,变成了“托盘形”,接着在记录纸中下方位置顺时针方向画了一个更加扁长的椭圆形,又在椭圆下方正中画了一个正方形与椭圆相连……最后,他举起记录表,笑着跟我说:“老师,我画好了!”

    《指南》每一个领域下都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较完整的目标体系,不仅为教师观察幼儿提供依据,也为分析、解读幼儿的行为动机,提出适宜、有效的支持策略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建议。我们可以依据《指南》观察、收集幼儿相关信息,同样也可以根据《指南》全面分析、评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以观察目标为导向,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屏蔽游戏中的无关信息,使文本内容始终聚焦幼儿有价值的行为表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儿童两种不同的记录方式:沐沐通过观察比较,用数字、符号记录,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专注力高,理解深刻;晟晟则舍弃教师提供的记录表,选择空白纸,根据实物记录,以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观察经验丰富。针对幼儿的发展,教师在支持策略中可以为“天秤称物”游戏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丰富幼儿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除原有的记录表外,还可以提供空白纸张,让幼儿根据个人经验自主记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探究过程与结果。

    二、根据师幼共同关注的内容,确立观察目标

    每个班级,都可能出现一些热点话题,成为一段时期内师幼共同关心的游戏内容,吸引大家参与其中,如开放的新区域、投放的新材料、产生的新问题、生成的新主题和新角色等。活动中,我们往往侧重于观察幼儿游戏进程(包括游戏中相应的语言、表情、动作)、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方式、幼儿与同伴之間如何交往、幼儿如何运用不同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等,这些内容就自然而然成了新的观察目标。

    如大六班幼儿游览了本市标志性建筑“合肥大鼓”后,产生了新的建构主题。随着游戏的持续推进,面对搭建中遇到的问题和兴趣点,教师选取不同视角,分别拟定了“尝试将建筑物平面图变成立体建构作品”“遇到困难后如何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建构任务的方式”等目标,进行连续观察。

    案例:观察目标“遇到困难后如何解决问题”。

    “大鼓”建筑外围已经搭建完成,霖儿拿着圆柱积木进入内部,将积木一个接一个垒高,另一边的支柱用长方体和圆柱体积木垒高,完成之后,就离开了……

    封顶时,大宝大声说:“不行,支柱太高了!”大家停下来,看着支柱,我问:“支柱太高了怎么办?”轩轩直接拿掉一个圆柱积木,毛毛说:“不行,这样又变矮了。”这时,天天用长方形木板测量了圆柱积木与木板之间的距离,找了一个方形积木块垒加在圆柱积木块上方。再次准备封顶时,发现还有空隙,轩轩拿来相同的方形积木垒加在原有的积木块上,天天封顶,大鼓边缘和支柱保持了平衡。另一边,小宇拿了两个长方体积木块拼成一个方形积木块,垒加在圆柱积木上方,增加支柱高度后,大家继续进行封顶。

    [PS2020-2-44.EPS;X*2,BP]

    观察是一种持续的行为,在同一观察任务里,观察的现象有轻重缓急之分,选择有价值的信息作为观察内容,就要求教师根据游戏现场问题解决的情况确定观察目标,有针对性地重点观察,从千丝万缕的事件、现象中抽丝剥茧,以目标为导向,提取有效信息,捕捉有价值的内容,分析解读幼儿行为。长期坚持,就可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累丰富、感性的教学经验。

    三、针对偶发的重要事件,确立观察目标

    研究过程中,有时我们带着明确目的准备有计划观察时,游戏现场可能会有突发状况,引发不同寻常、令人惊异甚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为。这些偶发的重要事件,改变了原来固有的游戏情节,成为新的观察目标。

    如大班“幸福农庄”角色区里客人稀少,我的到来让“餐厅服务员”兴奋不已。

    “你要吃什么?”“你们有什么好吃的?”

    “可以点餐的,3元一份。”他拿出菜单,我点餐后说:“没有钱怎么办?”他发愁了,旁边幼儿说:“老师吃饭不要钱!”我晃了晃手机说:“不行,我不吃‘霸王餐!我手机里有钱。”[PS2020-2-45.EPS;Z*2,Y,PZ]“小服务员”说:“那就用微信付钱吧。”“怎么付?”他转身在小厨房找了找,拿出切菜板,说:“扫这里。”“这是什么?”“扫码付钱呀!”

    “噢!”我恍然大悟,配合地将手机对着切菜板“嘀”一声,他放回菜板,开心地说:“你等着,菜马上就好!” ……

    开学至今,这个班幼儿都是使用钱币进行游戏的,我这个“客人”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好在大班幼儿生活经验丰富,交易模式很快转为“扫码支付”,而我也随之调整计划,确立了“大班幼儿以适宜方式解决支付问题”的观察目标,继续在“农庄”做客……

    等待过程中,我看到旁边的钓鱼区,问“工作人员”:“这是做什么?”他说:“自己钓鱼做菜吃,2元钱一次。”我如前拿出手机问:“微信支付可以吗?”他说可以,“怎么付钱?”他指着身边柱子说:“扫这里。”我弯下腰凑近一看,发现柱子上布满了细小裂纹,就把手机对着裂纹“嘀”了一声,拿起了鱼竿……

    钓完鱼,刚才一直看着我的“饮料吧服务员”说:“老师,你要喝什么?我们有红豆汁、黄豆汁……”“红豆汁吧。”我又拿出手机,他连忙指着旁边的瓷砖说:“在这里扫一扫。”

    大班幼儿对成人的支付方式熟悉且充满好奇,很愿意在游戏中表现成人行为,还原真实生活,教师适时调整观察目标,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大大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我坐在餐厅一边享用美食一边与“餐厅服务员”聊天,这时“饮料吧服务员”送来红豆汁,我“喝”了一口,夸赞他,他高兴地围着我打转,“餐厅服务员”生气了,一把打翻了桌上的红豆汁。我吃惊地说:“你怎么能这样?”“饮料吧服务员”带着哭腔指着他喊:“差评!差评!我给你打差评!” ……

    [PS2020-2-46.EPS;Z*2,Y,PZ]这次游戏中的突发状况具有里程碑意义,霸道的“餐厅服务员”让游戏区一片混乱,“饮料吧服务员”的指责又让我们豁然开朗。教师紧随幼儿发展需求,在随后的分享环节提出了评价服务质量的要求。下一次,我带着目标“大众点评对大班幼儿游戏行为的影响”继续观察……

    教师只有以观察目标为导向,才能从众多事件中捕捉有效信息,提升观察幼儿游戏的价值,进而为推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