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法治环境建设刍议

    赖马莲 冯占山

    关键词 法治环境 法律信仰 法律文化

    作者简介:赖马莲,张家口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法、地方法规立法;冯占山,张家口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宪法、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D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247一、法治环境的界定及法治环境建设的意义

    法治环境包括法律制度和法治文化、公民的法律意识及信仰。法治环境首先是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环境。公务人员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自觉做出表率并引导全体公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相关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一步完善推进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各项立法,健全保障法律执行、运作、实施的公开、公正、公平的各种法律制度[1]。

    何谓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文化除了法治文化外,还有茶文化、酒文化、建筑文化、寺庙文化、农耕文化等。法治文化包含着正义自由、平等、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和精神。法治文化包括制度层面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前者如律师制度、法官制度、检察官制度、诉讼制度等,后者如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法律心理等。[2]

    法律制度、法规体系的建设其本质就是改革的过程。对法规体系的重建意味着需要打破原有的制度和管理格局,意味着挑战和改变。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各个领域的改革均在大力推行中,法律领域的改革也逐步启动。让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大多数改革制度的推行,从操作层面、技术层面都能达到。而观念的改变、文化氛围的营造往往非一时之力所能达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法治文化的建设是社会软环境的建设,是没有具体的指标可考查的,更多时候是表现为全民对法律的信仰、认可、法治的观念。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较长的周期,且见效不十分明显。一个社会有没有厚重的法律文化直接关乎着具体法律制度能不能实施,实施的效果好坏。因此在全社会范围推广法治文化,较之其他改革的推行显得更加急迫和艰难。二、Z市地方性法规体系梳理及市民的法律意识信仰程度

    (一)Z市的地方法规体系构成情况

    Z市自2016年起具有地方立法权。依据《立法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截止2020年1月,Z市已经制定出台了地方性法规7部,2020年规划立法8部。现有地方法规体系基本有以下几类:

    聚焦服务冬奥会筹办。制定颁布了《Z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和《Z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条例》,为落实办奥承诺、优化赛事服务环境、保障残疾人权益、 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提供务实管用的法治保障,助力办好国家大事。

    聚焦保障“首都两区”建设。制定颁布了《Z市地下水管理条例》和《Z市官厅水库湿地保护条例》《Z市城市绿化条例》《Z市禁牧条例》;为张承地区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依法保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助力构建首都生态屏障起到了积极作用。

    聚焦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制定颁布了《Z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助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共安全和市民人身财产安全。

    2020年规划内的立法项目有:

    涉及首都两区建设《Z市首都上游河道和水库管理的规定》、《Z市永定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涉及社会治理的有《Z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Z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Z市物业管理条例》《Z市動物防疫条例》;涉及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有《Z市历史街区保护条例》《Z市长城保护条例》。

    (二)市民的法律意识及信仰状况

    按照《立法法》的规定作为具有地方立法权限的设区的市,无论从现有立法来看,还是从今年的立法规划来看,涵盖城乡建设与管理、历史文化保护、首都两区建设、服务冬奥、改善民生等方面较为健全的法规体系。为提高Z市冬奥服务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民生等提供了重要保证,使得城市管理从制度、从法规层面迈上新台阶。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上述的地方法规在Z市市民中的知晓程度、认可度、自觉执行程度并不是很高,尤其是涉及诸如冬奥服务、环境保护的法规《Z市地下水管理条例》和《Z市绿化条例》等更是知之甚少。

    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和随机走访形式在Z市的公共场所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市民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随机走访市民30人。收回有效问卷285份,并对问卷和走访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初步结论是,285人中有176人并不知道Z市的现有几部地方性法规,达到62%;知道三个法规以上的有114人,才占到40%;知道关系自己生活的像《Z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Z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相对多一些,几乎占到80%。关于得知法律规定的途径,通过“Z市发布”“Z市圈儿”微信公众号的占到50%,口口相传的占到44%,通过自行查阅或被动收听收音机交通广播频道的占到6%。在知道的40%人群中,主动遵守或宣传地方法规的寥寥无几,几乎才占到9%。具有法律意识、信仰法律,遇事主动理性寻求法律解决途径的市民占到42%。

    通过以上数据显示,基本可以获得一个结论,那就是:大多数人对于Z市的现有的地方法规体系并不十分清楚,即便有少数知道者也不知道立法的用意是什么,甚至有个别人表示制定某些法规没有意义。这实际恰恰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到位,宣传方式上需要更加贴合老百姓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才会让市民感觉到不突兀,并能逐渐感受到法规施行后带来的实际效果,进而会更加认可该法律并自觉遵守。三、Z市法治环境现状可能的原因分析

    第一,观念因素。中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人情传统的关系社会,这个社会是由家人、亲戚和朋友构成的世界。制度、礼节、规范皆因人情而设,对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制度可以变,工具可以变,但人情、风俗是不变的。[3]在此种背景之下推行法治文化,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第二,部分专业群体的不利因素。个别职业法律人的不遵守法律,造成民众的不信任法律。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可以说,要想建立一个法治社会必须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并融入到血液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一个社会建立不起尊崇法治的法治文化,法治就没有希望。“没有落实到每个人的观念和行动中的尊重法治的法律文化的支持,任何法治社会都不能横空出世。”

    第三,宣传途径及方式不到位因素。通过课题组的调研结果分析,现有法规法规出台后一般公布在本市政府官网或官微,而这两个平台的浏览群体相对较少。同时,宣传的方式较为单一,一般一部地方性法规出台后,仅仅宣传其标题及内容,而对立法背景、立法用意、法规的作用,法规内容解读等涉及较少。因此,市民对法规不熟悉、甚至是不认同亦是情理之中。四、法治环境建设的具体对策

    法治环境建设包含文化建设、专业群体的示范引领、宣传广度维度等。对于一个城市的法治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我们更需要依托外在形式和载体,大力建设和推行法治文化。尽管需要较长的周期,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常抓不懈,真正把法治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建设,定会迎来法治文化的繁荣、法治环境的健康有序。就现阶段情况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探索。

    (一)公职人员入职宣誓仪式化、常规化

    建立国家工作人员在上任时或晋升时公开举行宣誓,忠于宪法的仪式规则。如将此类活动在Z市电视台播放,或在市区内公开场所举行,能让百姓以最近的距离看到他们的父母官要忠于法律、依法办事了。其意义不仅能够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宪法、法律、履职尽责,而且在全体民众中树立宪法权威,升华法律情感,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法制宣传多样化、常态化

    12月4日,以往叫做法制宣传日,现在是国家宪法日。这一天几乎所有的司法、行政单位会悉数出场,以各种标语、传单、现场咨询等形式进行着普法宣传,最后这一天会以节日般的欢乐结束。而自此之后,再无别的动作,对于广大民众的法律感受、法律心理、法律文化氛围的培养,作用甚微。应扩大宣传力度,除依托政府官网、官微之外。还应充分利用本土的电视台、电台的优秀节目,甚至可借助知名栏目插入法律专栏等形式;同时要录制短视频讲解立法的背景、意义、意图,对法规内容的解读,在公共场合的大电子屏上固定时段循环播放。应将法律宣传作为长效机制来抓,依靠专门的部门、专职人员来实施,不仅进社区,还要进机关、进学校、进工厂、进农村,将其常态化。

    (三)法治文化生活化、主题化

    可将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文化长廊或宪法文本雕塑、古代法器雕塑等视觉建筑、装饰融入生活中。此种宣传法律的方式,为我国的一些全国文明城市所采用。例如苏州市就专门建设了一座以“法治主题公园”命名的公园,公园内的所有建筑、植物、陈设、墙体布置、户外电子大屏幕等都融入了法律的元素。这些视觉建筑、装饰等对于民众的意义在于:时刻提醒你,你生活在法治时代,生活在法治社会里。让居民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在休憩、游玩、上下班路途中感受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建立主题公园并不难,可借鉴南口设立工业主题公园的模式,选择已有公园或旧场地加以改造,例如现在处于桥西区新村南路的季园(原铁路公园)、桥东区的七里山公园(附近是检察院、法院、交警队等)具备改造条件;其园内布局及装饰效果可参考苏州。

    (四)法治活动持续化、专门化

    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手机、地方电台、电视台等平台举办丰富的法律格言征集、法律谜语竞猜、法律微电影(或微故事)等活动,扩大民众参与范围,从知识层面增加法律意识,营造法律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透过精炼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法律谜面、生动的法律故事、法律案例,让人在领悟法治精义之余,更能体验法治文化独特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参考文献:

    [1]李鵬飞.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优化我省法治环境研究[A].第五届河北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4:1-6.

    [2]曾书金,张平,张梦.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7(2):337-338.

    [3]严俊杰.坚决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守住绿色底线生态红线[N].襄阳日报,2018.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