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公益活动的思政育人功能研究

    唐珏 韩梓琪 姚光智

    

    

    摘? ? 要:作为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平台,大学生校园公益活动以一种直接作用于学生自身及间接作用于道德教育的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为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前应以大学生校园公益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准确把握大学生对校园公益活动的认知及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地方高校的大学生校园公益活动实践路径。

    关键词:校园公益活动;大学生;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10-0059-03

    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作用。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和可靠途径[1]。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者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当前,高校对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样,而校园公益活动作为一种具有双重作用的育人途径逐渐受到团学工作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都设置公益活动实践学分旨在鼓励大学生学习之余能够积极地参与校园公益活动,使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提高综合素养,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正是思政育人的目的之所在。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探索大学生校园公益活动的思政育人功能就成了一项有意义、有必要的研究。

    一、大学生校园公益活动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历史阶段。新时代教育的理念与方式方法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对校园公益活动进行探究之前,解析其新的概念及特点对科学合理地开展新校园公益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者个人向社会捐赠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帮助他人、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等。作为公益活动一部分的大学生校园公益活动,主要指的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由大学生社团或相关组织自行开展的或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开展的公益活动,与大学生的属性相契合,并通过知识传播、帮助他人、专业服务和文化艺术活动等形式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能够起到一种精神上、人格上的提升作用,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往往通过公益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最大范围地参与其中。因此,校园公益活动和思政育人是一种路径和目标、功能和效果的关系[2]。校园公益活动与思政育人的结合,完全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校园公益活动对思政育人的功能作用不容忽视。

    二、大学生校园公益活动的思政育人功能

    虽然大学校园公益活动的积极意义不止于此,但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其在思政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及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于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大学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校园公益活动的最初目的不谋而合。校园公益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他人,或者说,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3]。虽然目前大学生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没有抱着这个想法,但这并不代表校园公益活动没有起到作用,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终有一天,当量变引发质变之时,便是校园公益活动的作用开花结果之日。

    (二)利于大学生更早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固守原有的思维模式,不肯与外界新思潮亲密接触,一定会被社会的浪潮击垮。但一味地接受外来思想,而没有成熟且健全的价值观,很难固守本心,更别谈做出成绩了。该年龄段的大学生容易被外界干扰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并非所有的大学生都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做到寓教于乐,但高校公益活动却可以打破这个僵局。让学生参与进去,在活动中体会到自身的價值和重要性,完成之后更增加其成就感和幸福感,也就有了更大的热情和信心参与到下一个活动中去[4]。如此构成新的良性循环,不仅可以深刻了解到公益活动的过程和价值,而且学生在积极地参与过程中,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也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利于现有思政教学模式的转型

    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被动、枯燥的思政课堂已经是普遍现象。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入推进,思政教育也应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那么,如何构建全员、全程参与的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既是思政课教师值得探索的教学问题,也是团学工作者应当勇于参与的育人活动。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空间实现课内外联动机制,将校园公益活动作为一种育人载体,使学生亲自参与,体会奥妙,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交流,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轻松,更大程度上提高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这对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5]。

    三、大学生校园公益活动现状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参加校园公益活动的实际情况,测量大学生校园公益活动思政育人功能的理论预期与实际效益之间的距离,以及使本次的研究更有根据和说服力,本文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对当前大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的情况作了问卷调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本次问卷调查主要是围绕五个方面进行展开,即大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的主要类型、原因、认知、对校园活动现状的基本态度以及对校园公益活动发展的创新性想法。

    (一)慈善类公益活动成为首选

    通过调查发现爱心捐赠类、扶贫救灾类和社会服务类成为校园公益活动主要类型,分别占69.72%、59.62%和47.32%,远高于教育助学类和环保节能类等。由此可见,尽管大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是有限的,但可能因为捐赠类的公益活动所需付出的时间少,更容易得到公益活动的情感反馈,故成为当下学生首选。而社区服务的趣味性较大,也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校园公益活动。

    (二)积极的情感偏向是参加校园公益活动的主要因素

    结果显示,“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可以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增长见识,多交朋友”是大学生们参加校园公益活动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会更加热情、积极主动,因此有利于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三)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公益意识

    围绕“义工特征”“义工的核心精神”“志愿者活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进行个别深度谈话,调查得知,大学生对“义工的特征”的理解普遍为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的。如把公益定义为“一群有爱心的热心人做有意的事”“个人或组织自愿通过做好事、行善举而提供给社会公众的公共产品”“公益就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出于内心善良而做出的奉献行为”。对“义工的核心精神”的理解普遍为自愿、利他、奉献、友爱。正如回答中的“在个人能力范围内,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增加公众的利益”“将爱心传递给更多的人”“发挥光和热,去照亮需要温暖的人”“自愿为他人服务,帮助他人”。对“志愿者活动的意义”的普遍认识为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充实业余时间、丰富生活体验、提供学习机会、促进自身发展。正如回答中的“能够帮助他人,提升自我价值”“公益是学生窥探社会的窗口,同时又能助人”。

    (四)持有观望态度为校园公益活动的阻碍

    大多数同学表示校园公益活动缺乏丰富性,应让公益活动形式多样化,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普遍性,而非走形式,导致部分学生对公益活动仍保持观望状态。大部分同学提出校园公益活动应该着力突出“公益”二字,应该多举办一些帮助偏远山村的孩子、关注社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关爱自闭症儿童、器材维护、垃圾回收等相关活动。部分同学提议多与其他高校、社会组织联合,把校园公益做大做强,让社会看到年轻人的力量。然而有少数同学希望学生的参与度能有所提高,最好能发展至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可以开设关于公益教育的课程,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公益的意义,激发更多同学的公益心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五)个体创新成为校园公益活动发展的有利条件

    有65%左右的人会选择去敬老院、孤儿院、山区等地方去看望和帮助需要关心帮助的老人、小孩。通过在公园安装桌椅、给流浪的小动物们喂食建造房子、爱心义卖、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支援等方式帮助需要帮助的对象,以直接接触的方式去开展公益活动。20%左右的人会选择开展以公益为主题的演讲、公益活动照片展览、分发公益宣传单等宣传公益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公益,从而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公益,争取做到“全民公益”。另外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直接用募捐的方式来帮助那些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人。虽然在形式和个别态度上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总的来看现在大学校园公益活动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参与的目的越来越趋向人格的完善和精神的提升,从这种良好的形势可以进一步判断公益活动在思政育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越来越明显。

    四、大学生校园公益活动实践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虽然目前公益的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使校园公益活动的思政育人功能产生实效,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校园公益活动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价值引领不足、目标定位有待明晰,工作存在边缘化、事务化,没有将其作为有效的载体用于思政教育体系之中;二是宣传不够彻底,活动思想缺乏深度,导致部分学生盲目随从参与其中,对如何通过活动提升综合素质缺乏自身内化;三是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应急救援服务、大型公益活动和国际合作服务项目等高层次公益尚未进入学生视线,导致一提到公益活动就刻板认为是捐款捐物;四是公益认知不足,空有一腔热情,尚未能与专业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相结合,不能有效发挥大学生团体作用,育人功能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更好实现大学生校园公益活动思政育人功能,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团学工作相结合,地方高校应深度结合学校实际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本文有以下几点意见。

    (一)以价值导向为引领,不断完善思政育人体系

    有效发挥大学生公益活动的育人功能,使之与学生培养目标高度契合,设计并完善与培养方案相匹配的公益活动对综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特别是对德智体美劳目标的设计上,加强活动主体的顶层设计和活动内容的跟踪指导,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助于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二)以加强组织为重点,不断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

    若想校园公益活动的思政育人功能达到实效,需从大学生的心态入手,改变其参加公益活动的初心,使学生明白参与公益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德育加分,更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每次公益活动开展之前,进行专题讲座或宣导,以加深学生对公益活动的了解、对志愿精神的领悟,提高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三)以活动创新为主线,不断弘扬积极的志愿精神

    强化公益意识,拓展活动内涵,增强价值共识,让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公益中,用自己的言行去弘扬志愿精神,需要组织更多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活动。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适当举办应急服务类、国内外校际互助类、行业宣贯类等具有学校、学院、专业特色的活动,并将志愿精神贯穿其中,更有效地促进校园公益活动在第二堂课中的重要作用。

    (四)以培养制度为保障,不断加大育人实践力度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不仅是学生工作队伍和思政教师队伍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全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公益活动过程中,过于脱离本专业知识技能的现状,就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相关制度,一方面在活动目的、意义和活动内容上要与整体培养目标相一致,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活动开展对学生练好内功的支撑点,通过学分认定、奖助激励、典型榜样等作用,引导学生志愿者健康成长,同时也让公益活动有序开展。

    五、结论

    大学生公益活动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使得广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升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实现精神和人格的塑造[6]。对大学生具有激励、凝聚、引导、检验、协调等作用,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作用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扮演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角色,这也正是校园公益活动实现思政育人的重要途径的原因[7]。而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公益意识较高,参加热情度也不低,大学生公益活动形势可观,虽存在一些局部问题,但是通过探索出的解决办法,对推进校园公益活动在思政教育、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作用具有考量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映霞.立德树人 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N].天津日报,2018-06-11.

    [2]熊春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涵及路径分析[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5:58.

    [3]姜丹.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4]李超.大学生参与公益必要性分析[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2015.

    [5]梁晶.大学生微公益活动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5).

    [6]梁娜妮.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政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6).

    [7]陈晶环.中国青年公益的发展与特色[J].青年探索,2011,(1).

    [责任编辑? 高? ?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