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文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汪淼 靳渊博

    摘 ? ?要:校园文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核心目标、教育功能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二者的融合,既能充分发挥校园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繁荣校园文化,又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校园文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现状,从理念融合、载体融合、实践融合三方面探讨二者的有机融合策略。有效发挥校园文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效上的互补性,对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4-0025-03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文艺及文艺工作的重大使命和地位,明确了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和任务。在习近平文艺思想中,强调文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重大作用。校园文艺是高校育人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是局限于某一专业学科领域,而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二者的有机融合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环境,大力繁荣校园文化,更好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任务的重要方式。

    一、校園文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核心目标的一致性

    从中国高校的组织演化与成长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艺具有共同导向和价值,在传承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校园文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下,通过多种形式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三观[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塑造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良好情操,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校园文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均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实现其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其奠定了理论指导,二者核心目标一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

    (二)教育功能的导向性

    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均是通过外在影响到内在自觉,从理性认知发展到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升华的过程。从古至今,文艺被众多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等重视,均认为其对人的思想意识有引领导向功效。孔子认为文艺与道德思想的关系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乃修身三要素,音乐则冶性生情达到道德修养。马克思、恩格斯把文艺比作精神生产,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增强人的道德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推崇艺术教育,提出“美育救国”“美育代替宗教”理论。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在创立鲁迅艺术学院时,毛泽东等人更是强调艺术的价值和使命。习近平说过“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工作,文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重大作用”。习近平文艺思想构建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2]。

    (三)校园文艺的载体功能

    随着时代变化,高校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发挥功能和作用时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弊端显现。高校文艺能满足大学生对课余文化的追求,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文艺作品中的“真善美”、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学生在参与和欣赏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既有效影响大学生情感,达到情感共鸣,又能审美启迪,实现审美价值,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唤醒精神追求,这有助于学生增强自我意识,树立良好道德及正确三观[3]。高校发挥好文艺载体,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潜移默化中实现内化,能有效达到思政教育目的,培养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校园文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现状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正处于主要矛盾转化时期,对于高校来说校园文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有效发挥校园文艺的作用,可构建高校师生正确价值取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近年来,校园文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亟需我们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校园文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助力作用。

    (一)理念缺失:忽视校园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高校对校园文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校园文艺内在价值难以彰显。从现实指导方面来看,师生普遍对校园文艺认识片面,简单将校园文艺等同搞娱乐活动,将文艺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忽视校园文艺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而这种形式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文艺应当有自身的价值存在,“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然而,随着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不断受外界多元化文艺作品的影响,一些低俗媚俗的表演渗透到校园文艺中,这种“泛娱乐化”的文艺活动弱化了校园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误导学生的三观[4]。从理论研究上来看,教育界关于校园文艺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对校园文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思想理论指导力不够。校园文艺在系统性和体制保障方面较薄弱,高校文艺工作队伍建设不够,科研活动少。有些高校专门设有艺术教学部门,主要负责艺术类课程的教研活动、校重要艺术活动和文艺类社团的指导,基本没有成体系地将文艺和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而以思政教育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精力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和学科建设上,极少涉及以文艺为载体的学生思政教育课程内容。

    (二)载体僵化:校园文艺普遍重形式轻内容

    校园文艺鲜有体现新时代学生特点的优秀作品,满足不了学生多样化文化需求,学生参与兴趣不高,校园文艺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甚至存在意识形态安全隐患。一方面,学校层面组织的文艺活动带有一定的政治宣传目的,内容单调,形式传统,目的性强,在组织学生参与中难免带有强制性。学生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不强,使其接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高规格的文艺演出,往往是大学生艺术团成员参与,参与度低的文艺活动亦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成为“鸡肋”。另一方面,学生(社团)组织层面在开展文艺活动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学生干部(社团负责人)的政治站位普遍不高,思想认识及理论修养明显不足,容易让不良意识形态钻空子。活动组织者为吸引更多同学,易受“俗文化”影响,用低级庸俗表现形式哗众取宠,重物质奖励,轻精神追求。“对于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这种“俗文化”导向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审美、思想健康及正确三观的形成。

    (三)过程失控:忽略校园文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较强的政治性,看重显性的、即时的效用,主要方式是理论教育和宣传灌输,缺乏让学生感受“美”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阵地依托于第一课堂,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实行“一言堂”的传统模式,泛形式化的教条说教使教育教学形式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课堂上逐渐成为“低头一族”;不少学生过度关注娱乐新闻,丝毫不关心国家大事;擅长应试考试的学生,虽在思想政治理论科目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在日常表现中缺乏道德责任心;在党课、团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应付性的学习比比皆是;不少教师眼中优秀的学生,缺乏政治敏感度和判断能力,面对复杂社会环境,对理论和规范的正确性极易产生质疑……种种现象表明,偏向灌输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形式和内容亟需改革创新。从特性和优势层面看,校园文艺能给予大学生自主体验、熏陶,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好的方式,为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专业融合和领域拓展显得非常必要。

    三、校园文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策略

    基于现阶段二者之间融合程度的不理想,如何有效促进校园文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寻找融合发展策略,发挥二者在功效上的互补,对于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其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理念融合:以强化教育理念为核心,促进二者有机融合

    要想推进校园文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高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者的观念尤为重要。校园文艺是美育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文艺的审美作用更好地发挥文艺教育作用。作为与学生接触频繁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和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校园文艺所体现的精神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形成的精神风貌、道德评价和价值观念的结合,对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重要关联。

    高校辅导员应当是校园文艺开展的最佳实施者和指导者,而校园文艺的专业指导也离不开美育(艺术教学)教师,辅导员与美育教师的相互配合对促进校园文艺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校园文艺活动时,以育人为导向,提高文艺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水平,让校园文艺获得更多的思想张力,冲击学生的感官和思想,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而脱离了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文艺,表现形式再丰富多样也难有持久的生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美育意识贯穿进来,挖掘其中的美育资源,创新、丰富新时代下思政课教学内容及其传播方式,通过文艺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效性。

    (二)载体融合:以校园文艺为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为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抽象化的不足,可发挥校园文艺自由实践性的特征,“物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空洞说教和单向被动灌输,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面对自我意识增强,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新时代大学生,辅导员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简单依赖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或行政命令来要求,应当考虑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更灵活的内涵和形式,采取学生乐于参加和接受的文艺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在主动接受、体验创造中满足学生情感需求,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园文艺活动是高校通过“第二课堂”实现思政育人的有力支撑。在以校园文艺为载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坚持以生为本,与时俱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辅导员可组织文艺类实践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之美。例如参观各类文化博物馆、艺术作品展,领略文艺之美,陶冶情操,增强文化自信;指导班级活动、主题班会,以文艺形式进行爱国爱校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和谐师生关系和生生關系;开启节假日红色之旅,传承红色精神,培育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三)实践融合:发挥教育者功能,使二者有效融合

    在高校教育环境中,教师是学生个体发展水平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种“影响的潜隐性”很多时候对学生发展起关键作用。教育者所具备的人格魅力、教育情怀以及教育方法等能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高效积极作用[5]。

    作为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应增强意识素养,提升综合素质和责任感。教育者应从受教育者需求出发,探索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和形式,在寓教于乐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同步发展。提高教育者的文艺审美素养,能够更好地在实践教学中合理应用文艺政治学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强化文艺载体意识和文艺认识,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修养,在实践中对文艺载体进行科学应用,更好地增强文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作为校园文艺工作者,如学校团委文艺干事、大学生艺术团(含文艺类社团)指导教师等,不能局限于懂艺术表现的技能,还应熟悉历史,讲政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善于挖掘好的题材,指导学生开展艺术创作。例如,发挥红色题材独特的“精气神”,用富有时代感的方式来重新讲述红色故事和塑造红色人物形象,结合新的艺术手法,以信仰之魅、理想之美陶冶学生内心,展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让红色成为“人民的颜色”,有温度、有质感地传递精神力量。

    四、结语与展望

    高校文艺工作应当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校园文艺的生命力和价值体现不能局限于文艺活动的开展,更要重视其思想性。文艺和思想政治都是特殊的、重要的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校园文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既挖掘了校园文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繁荣校园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追求感性和理性的高度和谐,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审美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此外,学校还应该在师资、体制、经费等方面落实综合保障,为二者融合提供更宽广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黄小丽.提升高校文艺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研究[D].湖北:湖北工业大学,2017.

    [2]李燕,马若云.习近平文艺思想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3).

    [3]张廷,杨永杰.新时代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J].大众文艺,2019,(24).

    [4]元志立.当前大学生美德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基于《道德情操论》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5).

    [5]靳玉乐,胡绪,张家军.教师一般育人能力的意义、特点与构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编辑∕陈晶

    作者简介:汪淼(1982—),女,江苏泰兴人,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度江苏团省委江苏省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PU平台与第二课堂建设研究——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YB2018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