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战略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姚志强 盛孟刚 陈洋卓 明德祥

    [摘 要]当国家提出新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新兴产业出现时,由于其专业性和紧迫性,必然出现这一战略人才的急缺。湘潭大学联合长沙北斗产业以及湖南省部分高校对传统培养方案和过程进行改革,共同研究解决了北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基础薄弱、培养计划、资源共享及合作模式等四大关键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学业、产业、就业与创业深度融合的“产教强国”培养新模式,在湖南北斗产业与高校的北斗人才培养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关键词]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北斗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163-03

    作为国家三大名片之一的“北斗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是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我国已投巨资建成北斗主系统,但其应用与产业发展还较缓慢,是当前国家战略推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卫星导航产业长期被美制GPS霸占,核心技术和应用研发人员储备少,我国自主研发及建设北斗以来,仅少数高校开设了导航专业和研究生培养方向,但培养的数量无法满足国家北斗战略的快速推进,限制了北斗的应用创新、产业扩大和对外推广[2]。

    根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要指示精神[3],当国家出现这一战略急需人才时,高等院校和北斗产业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4],解决国家难题。

    长沙是全国北斗应用三大示范区域之一,其北斗产业优势明显,拥有大批优秀企业。利用湖南省高校众多、信息类学科齐全,以及培养的人才基数大等优势,湘潭大学、湖南省部分高校与长沙北斗产业(包括研究院、开放实验室、工程中心、部分企业等)共同研究、探索和实践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北斗专门技术人才的“产教强国”培养新模式。

    一、北斗国家战略急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高校的信息学科/专业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科研积累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在培养北斗人才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主要面临以下四个难题。

    1.绝大部分高校北斗导航学科基础薄弱,在如何吸引传统学科专业、师生投身战略新兴产业,促进军民两用技术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上有较大困难。

    2.北斗是一个跨通信、电子、材料、航空、测绘等十几个学科的大领域,从北斗测控、应用与研发能力要求出发,如何对这些传统学科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个性化设计,培养出北斗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跨界人才是难点。

    3.北斗领域核心技术、实验设备和数据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其他高校和企业很难获取和利用。如何解决培养北斗人才的师资队伍、实验设备、系统数据、科研实践项目等资源条件不足等问题是重点。

    4.如何设计北斗人才培养的过程,理顺各方职责,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充分利用产业、高校各自的优势,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促进北斗产业发展和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是必须解决的准题。

    二、“产教强国”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一)“产教强国”人才培养模式初期的探索

    早在2011年,长沙市高新区北斗相关企业与湘潭大学开始进行产学研合作,主要解决企业委托研发需求和专业人才输送问题,其后开始在自动化、电子、通信、电气工程等专业领域探索“LAB-ETS”(E—工程;T—教师;S—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和“N+1”北斗专门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企业“开放实验室”,并发布了企业提出的微小课题,形成了初步的指定学科的专门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从2013年开始,长沙北斗产业快速发展,北斗企业对研发、应用和测控的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产业瓶颈问题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湘潭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与主要北斗企业在LAB-ETS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北斗应用研究能力要求,按照图1培养体系,完善课程体系,整合师资,举办“北斗杯”中南区赛事以及搭建省级北斗双创平台等,并在多个学位点和数家优秀北斗企业进行实践、验证和迭代完善,最终形成“产教强国”北斗人才培养体系。

    (二)“产教强国”研究生培养计划与模式

    “产教强国”是指高校与北斗产业围绕北斗研发能力要求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如图2所示,以北斗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学业主要目标,校产联合构建学习实践与科研平台,并植入培养全过程,学业完成时学生不但可以直接就业,还可为解决国家战略急需人才不足的問题提供一种可操作、可复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构建信息学科北斗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

    以我校4个信息学科及8个专业为基础,根据北斗应用研究与创新的技术特点,以北斗研究与应用能力需求为导向,预设专业方向、研究方向和设计各学科个性化北斗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设立针对各个学科的科研项目、微小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专业综合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等。

    重点培养计算机类学生在北斗数据管理与计算、软件开发、可视化模拟与仿真等方面的能力,自动化类学生的测控、精确定位与跟踪算法研究和应用能力,电子类学生的北斗测控、硬件设计与北斗接收机技术能力,通信类学生的软件设计、信号处理与卫星通信技术能力,并开设导航定位技术、北斗产业发展与导航信息安全应用、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与应用和卫星导航系统仿真等课程,编写教材,搭建北斗实验室、虚拟仿真平台。

    2.搭建北斗人才培养校产合作与资源共享平台,合作建设卫星导航培养方向专业,共同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及产教融合

    各高校与北斗产业签订了《共建卫星导航创新创业平台和推动人才培养的合作备忘录》《“智能系统可信导航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共建协议》;共建“北斗导航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湖南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湘潭大学智能导航与遥感研究中心、“北斗导航技术”等4个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5个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等重要平台。

    同时,各高校派遣校内教师担任长沙北斗产业联盟专家、开放实验室专家、企业科技特派员等,深入产业第一线开展科研合作,提高北斗人才培养能力,大大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将积极参与的高校纳入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创业共建单位,推动北斗产业优势企业向共建高校开放仪器、场地、专家、数据与技术资源,推行本成果中的培养环节、工作制度与发展策略,达到了预期成效。

    3.结合北斗应用需求,发布北斗微小课题,联合举办北斗学科竞赛,吸引师生从事北斗研发,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针对北斗工程应用技术难题,结合论文选题设计,探索推出了主要由研究生承担的科研合作微小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 6~18个月;创办“湖南省大学生智能导航应用大赛”,联合承办“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教育部、团中央等举办),同时积极争取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将赛事列为教育厅认可的正规赛事,并通过教育厅下文发布北斗微小课题,吸引了全省20多所学校上千名学生来参赛。通过举办“湘南省大学生智能导航应用大赛”和“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南赛区比赛,每年吸引一千多人参赛,让北斗概念深入人心。

    通过合作科研项目、微小课题、参与学科竞赛、提供实习实训、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等方式,吸引大量师生参与北斗研发,愿意投身做北斗人,形成了良好的北斗人才培养氛围。

    4.以全国双创升级工作为契机,校产共建“北斗+众创空间集群(湖南)”

    该集群是以高校创新为源头、北斗产品为核心、合作平台为支撑、应用需求为导向的国内首个北斗协同创新与产校合作众创空间群。各高校与北斗产生签订合作协议,制订管理制度,在我校创新创业学院成立子空间,提供科研项目、微小课题成果转化的平台与资源。

    高薪将毕业生留在北斗联盟企业,并成为校企合作桥梁,进一步稳固合作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此经验已向外省推广,已有10个不同省份成立了北斗开放分实验室。我们还计划于2020年开始在“一带一路”国家建立分实验室,同时推广本成果。

    三、新模式在人才培养上的成效和社会影响

    (一)大大提高了地方高校对战略急需人才的培养能力

    与传统创新人才培养相比,“产教强国”培养模式的特色和创新具体表现为: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校产合作的科研团队;以北斗应用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并形成特色教材;论文选题来源于产业发布的课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企业的实际研发过程中得到训练;专业实践在合作平台上完成,管理更容易、方向更凝练、规模更大;学生毕业即可成为北斗企业的技术骨干,无须试用期;培养期间的创新成果可通过体系中的双创平台孵化,推动北斗应用的扩展和创新,形成生产力。

    2015年起新培养模式开始在我校多个学位点全面实施,并借助北斗相关院所、优势企业、产业联盟开始往省内其他高校推广,至2019年底已经有20多所高校数千名学生参与其中。

    近几年,在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过程中,我校产生了一些高级别的培养成果,如:企业导师与本校导师进行联合培养,一起获得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2016年“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参与成员有2名本校研究生、1名本校导师;企业导师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发表SCI/EI学术论文和专利30多篇/项;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4篇;获得“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17年、2018年全国一等奖,其他级别奖项30多项。

    (二)形成了一套开放共赢的机制,理顺培养过程中各单位的责权利,调动更多师生参与战略产业的技术攻关,让更多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急需人才

    立足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园区等各方需求,制订了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委托研发、微小课题、北斗+众创空间、学科竞赛、资源共享、专家指导以及企业实践等实施细则,提供包含技术、科研选题、资助经费、奖励基金、就业以及创业等多方面支持的创新激励机制。所形成的协议、办法、制度和平台等成果案例,也可为其他国家战略的人才需求提供制度参考与借鉴。

    其中,“北斗微小课题”是省教育厅首次发布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题,用于联合培养北斗专业人才和解决企业技术需求本课题。近5年发布了150余项北斗微小课题,共收到湖南 21 所高校上千份申请,最终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 18 所高校的170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入选,同时面向陕西高校发布了10项。如此,打造了企业—高校—政府三方联合培养新模式,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典型范例。

    我校北斗相关教师获批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1人;2019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2019年获省级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1个,获得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北斗杯”大赛中南赛区“优秀科技教师奖”1人,湖南省优秀硕士指导老师2人,校级优秀导师1人等,2019年湖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

    (三)培养体系对接双创平台,构建“北斗+众创空间集群”,研究生毕业即可创业,这既增加了就业岗位,也为北斗产业注入了新的产业力量

    不同于传统双创平台以提供保障服务为主,“北斗+众创空间集群”提出了一种为国家战略产业、军民两用技术服务的“升级版”双创新机制,为研究生提供了专业化、高成功率的成果转化平台,解决了在传统双创平台中出现的仪器设备、数据、专家、基础研究、产品需求和市场等各类资源的积累与聚集不足问题,为北斗产业开发新的应用,带来新的产品、就业岗位,注入新的产业力量。

    我校经过探索与实践,获批导航定位相关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12项,培养了大批北斗高级技术人才。这些人才逐渐成长为长沙北斗产业研究院、长城信息、湘邮科技、矩阵电子、海格通信、中森通信等湖南北斗产业领头企业的核心骨干和创业尖兵,成为为北斗事业而奋斗的北斗人。

    (四)社会影响

    “产教强国”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相关创新与举措受到了新华网、人民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国家级媒体,红网、长沙市人民政府网、长沙晚報等地方媒体及搜狐网、新浪新闻、腾讯大湘网等门户网站共40余家媒体近100次的正面报道与评价。

    “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思路,通过北斗资源共享和技术协同创新的模式为湖南省北斗教育及北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借鉴”,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相关主管部门、协会、政府部门也对这一人才培养理念、具体措施和成效予以了高度评价和重视。

    四、结语

    在我国“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抢抓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过程中,北斗、网络空间安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国家科技战略会不断提出,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紧迫的时间面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时效性和规模都需要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并“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与传统研究生专业人才培养相比,“产教强国”针对出现的国家重大战略人才需求,构建了一种“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的北斗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为解决国家战略急需的人才不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操作、可复制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发办〔2013〕97号)[Z].2013.

    [2] 中国北斗20多年来走过的不平凡创新路[EB/OL].(2019-06-08)[2020-02-11].http://news.cctv.com/2019/06/08/ARTI4rWRAnfAzegjsfppviMW190608.shtml.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12-08)[2020-02-11].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129396382.htm.

    [4] 詹成. 新时代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5):45-48.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