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持之以恒地做了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

    徐永寿

    

    

    在采访罗蓉老师前,我心里有这样一个疑问:日复一日地课堂教学,千万教师共用着同样的教材,她能在平凡日常的工作中脱颖而出,到底是因为什么?是天赋过人,是机缘巧合,还是另有不为人知的因缘?带着这样一份疑问,我走进了她担任副校长的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学校,希望通过探寻她以往的教育经历和心路历程,找到解开我心中疑问的答案。

    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学校坐落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顺通社区龙辉路,是2017年由昆明学院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创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寄宿制民办学校。学校占地42亩,环境优美,现有学生1265名,专任教师89人。学校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面向全体、立德树人”为办学思想,逐步形成了“学生成人成才,教师成长成功,学校发展又好又快”的核心价值观,正在逐步成为莘莘学子幸福成长、成人成才的理想家园。

    在昆明学院附属经开学校的副校长办公室,罗蓉老师接受了我的采访。

    从小就喜欢当老师

    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对教育的热情,罗蓉首先提到了父母对她的影响。罗蓉的父母都是四川人,他们在昆明的工作和教育没有多大关系。但她父亲从一名普通工人转行从事自己喜欢的厨师工作,并最终成为云南省的特级厨师的经历,以及母亲40岁转行做会计,通过努力学习考取注册会计师的经历,却深深影响了她——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并为此持续不断地学习,克服种种困难,为了理想自强不息!

    说不清原因,罗蓉从小就喜欢当老师。上学后不久,罗蓉就央求爸爸给她做了一块小黑板,经常在单位大院里教比自己小的孩子认识她刚在学校学的生字。在黑板前认真讲解的她,举手投足,俨然课堂上一丝不苟的老师。对当老师的这份喜爱,一直到她初中毕业也丝毫没有减少,反而愈发浓郁。初中毕业时,班主任建议成绩优异的她去上高中,将来考大学,但是一心想当老师的罗蓉最后还是坚持了自己内心的選择,报考了昆明师范学院。

    在师范学校毕业前的实习中,罗蓉被分配到昆明市五华区武成小学。在这次实习中,她幸运地遇到了李宝珠老师——一位深谙教育之道且平易近人的名师。在短暂的实习期间,李宝珠老师正直、宽厚、仁爱的处世态度和她对学生的亲切、关爱、呵护,以及对教学的严谨都给的罗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羡慕学生对李老师的那份自然的亲近,她把李老师当成自己榜样,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李老师那样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1991年罗蓉从昆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昆明市五华区先锋小学任教。多年的教师梦终于成真,罗蓉满怀希望地走上了三尺讲台。

    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

    进入先锋小学后,罗蓉被安排担任数学科目的教学工作。有一天,校长问她,区上有一个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你愿不愿意报名参加?罗蓉想着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便应承了下来。谁知拿到赛事安排后,发现是要进行语文教学的比赛。虽然学科有差异,但罗蓉还是潜心准备,那是一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语文课,精彩的课堂教学赢得了评委的赞许,她获奖了!一个在实习期,还没转正的老师,平日从事数学教学而去参加语文教学比赛,竟然获奖了!这段经历给罗蓉极大的信心:“我在教学上是有一些潜质的,我可以继续深造、发展。”

    教了一年数学后,校长找罗蓉谈话,问她想不想继续教数学?罗蓉说,自己更想教语文和当班主任(当时班主任都由语文老师担任),对于从初中起就钟爱语文的她,做一名语文老师,是她的梦想。学校尊重了罗蓉老师的意愿,调整她教语文课。

    进入先锋小学后,罗蓉依然和李宝珠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先锋小学在当时规模比较小,只有18个班,所以校内培训、课赛就要比武成小学这样的名校少一些。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罗蓉请李宝珠老师帮忙联系,只要武成小学、春城小学有教研活动,她就自己调课,骑着自行车去听那些知名老教师的课。昨天听了,今天研究一下,明天就模仿着他们的课堂模式给自己的学生上课。在仿课中罗蓉用心体会着老教师精心琢磨而富有心意的课堂设计,充满智慧的思维引导,自然而巧妙的师生问答,游刃有余的节奏掌控……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罗蓉积累了不少经验,慢慢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对课堂教学更加而深入的体会。

    1992年,罗蓉进入了五华区的中心教研组,和各校的名师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在五华区教研组,一方面罗蓉自己锐意进取,处处留心、琢磨,一方面教研室的老师认为她是好苗子,悉心指导。外有助力,内有驱力,罗蓉的课堂教学能力迅速地发展起来。1996年,参加工作仅5年的她被评为五华区的学科带头人。

    很显然,罗蓉有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天赋”。但她的这种“天赋”,不是“与身俱来的某种特殊技能”,也不是“超出常人的智力”,而是她天生对当教师的兴趣,特别是当这种兴趣从童年到成年不但没有衰减,反而变得愈加强烈,成为自己的人生志趣,且以持久的学习行动来巩固、支持、充实这个志趣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人看似普通,却非凡无比的“天赋”。

    把每一堂日常的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

    在沉淀、积累、学习的过程中,罗蓉并不是一味无休止地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在孩子出生后的7年时间里,她甚至没有参加过一次教学竞赛,没有上过一次大型的公开课,显得相当“沉寂”。罗蓉坦言,那段时间因为要花很多时间和心思照顾孩子,所以就很难有时间准备和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和上公开课了。但罗蓉并没有因此放松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学习和探求。她有更多的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课堂教学的得失,她把日常的课堂当成公开课来准备,邀请校长、教导主任以及同年级的老师来听她的课,给她提意见。“哪怕只有一个老师,哪怕只是一个实习老师来听,我也是非常高兴。即使没有老师来听课,我也非常认真准备每节课,把它当成公开课来上!”

    为了备好课、上好课,除了去听邻近名校名师的课外,罗蓉还常常去教研室借全国名师的教学录像带观摩。录像带借回来后她自费翻录,然后一遍一遍地看,琢磨、研究。“那个时候网络不像今天这样发达,能得到教学资料的途径和内容都非常有限。录像带是非常珍贵的,每一盘我都会看十几遍以上……”她会把不同老师上的同一堂课反复进行对比分析,以“拿来主义”的态度,理解、吸收、内化成自己的技巧和知识;看见其他老师的笔记、教案,无论是报刊上的还是身边同事的,只要有用的,她就摘抄下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这种好学、严谨的教学风格,使罗蓉的教案成为先锋小学教师争相传阅的范本。

    此外,从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那天起,罗蓉便有购买、订阅教育教学类书籍和报刊的习惯,并有边阅读边批注的习惯。记者在罗蓉的办公室见到了她的教学用书和她看过的一些教育报刊,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一些是我标注的要点,一些是我备课、阅读时触发的感想,一些是我看后不理解、有疑问的,需要再找资料查明白的。”这种批阅、注解式的阅读与备课方式,是她从教伊始便养成的习惯,无论是刚踏上讲台的从教初期,还是成为一名名师后,她这种学习、积累的习惯都没有丝毫改变。

    2005年,沉寂多年的罗蓉从一千多名参选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五华区3个当选小学语文市级学科带头人的教师之一。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无不感慨地说:“能在这么多来自大校、名校教师参评的竞争中露出头角,可以想见你平时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

    著名科学家、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一次演讲中说:“很多人会谦虚地说‘我的成功完全是机遇,但你千万不要相信。任何人不付出时间,一定不会成功。”7年的“沉寂”如静水潜流,在“日常”的课堂上,在“随性”的阅读中,在“随意”的思考中,罗蓉为“上好课”“当一名好老师”不断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如一棵树日之月之地把根扎牢扎深,7年的精心潜学,让罗老师积累了非常厚实的教育教学底蕴。

    从个人到团队

    2006年的9月,罗蓉调离工作了15年之久的先锋小学,进入昆明高新区第一小学。在高新一小,罗蓉多次赴省外学习,在跟上海、北京、杭州等省外专家的接触和交流中,罗蓉的教学视野逐渐变得开阔,开始关注教学专业的发展和教材的深度研究、解读。

    2009年,罗蓉成为高新一小首席教师,成立学校工作室,以课题为抓手,通过“识字教学”“优质教师的开发资源共享”“不同文体的教学研究”开始带领团队走上从经验总结到理论提升的学习之路。

    2010年,罗蓉获评云南省特级教师。

    2013年,云南省罗蓉名师工作室成立,其团队成员不再限于校内,开始致力于基于全省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研究和示范引领。围绕专业发展和课改研究两大中心任务,罗蓉团队采取“以一带十,以十带N”(主持人直接指导10名成员,10名成员又各自带领一个学习团队)的梯队化培养模式,采取主持人专题教学讲座,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教学观摩、教学竞赛,集中教学研讨,上示范课、研讨课,开展国培送教等活动,大力推动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

    不仅如此,工作室还探索“互联网+名师+教师团队+家长+学生”五位一体的新思路,为老师、家长、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学习交流平台。在推出罗蓉名师工作室微博的基础上,工作室早在2013年便营建了“罗蓉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分别设置了名师系列栏目(名师指导、名师资源、微课堂、学经典、优秀教学视频及教师教学随笔等)和固定板块(工作室简介、名师风采、小语风向标等),与大家分享教育教学资源。目前,“罗蓉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的关注人数已超过万人,相关教学内容点阅累计逾百万人次。“云南省罗蓉名师工作室”的影响力已走出云南省,获得全国众多教育专家和名师的肯定与赞赏。

    2014年,罗蓉荣获“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称号。

    2016年,根据昆明市教育局的要求,昆明市第四届名师工作室中唯一一个小学语文学科的名师工作室——“昆明市罗蓉名师工作室”成立。

    2019年5月,由各州市向云南省教育厅推荐并遴选出的14名爱岗敬业、业绩突出的老师组成的“‘云南省万人计划小学语文罗蓉名师工作坊”启动。

    同月,按照《云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遴选教育部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班工作室成员的通知》要求,“‘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罗蓉名师工作室”在逐级评议和推荐优秀青年教师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面试及云南省教育厅公示,完成组建,并于2019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

    至此,除了主持“‘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罗蓉名师工作室”,罗蓉还担任“‘云南省万人计划小学语文罗蓉名师工作坊”坊主,“昆明市罗蓉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各工作室在罗蓉老师统一带领下,在不同层面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为我省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说起带团队,罗蓉直言:“不轻松,但很有意义!”有感边远地区教育的薄弱,罗蓉常常带领各工作室成员赴地州与当地学校进行教研交流。为了不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这样的活动通常在周末举办。比如,去景东要坐一天的车,老师们周五下午就要走,周六活动一天,星期天赶回昆明,第二天接着上课。因为时间紧张,外出的学员常常跟着罗蓉忙到凌晨或半夜,连吃饭都跟打仗似的。因为工作强度大,不少人称她为教学“疯子”。罗蓉的“疯”一方面源于她发自内心地对教学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另一方面,源于她越来越强的社会责任感。“虽然累,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我们能影响到一位老师,她就能至少影响她班上的四五十个学生,这些学生后面又是四五十个家庭。看起来影响有限,但我们相信这是一种‘播种的工作,积少成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此外,作为一名教师,分享、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也是很多老师在没有行政命令约束、没有物质报酬激励的情况下愿意跟着我一起‘疯的原因。”

    “至真课堂”,未来可期

    作为一名从教28年的资深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永远是罗蓉老师最钟情的地方。因为钟情所以专注,无论是阶段性兼岗从事数学、科学的教学,还是后来做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行政工作,罗蓉始终坚守着做一名好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初衷,不断在语文课堂上思考、研究、实践。华为的任正非先生在一次訪谈中说:“年轻人要持续不懈地努力,不要认为自己很聪明,今天搞搞这样,明天搞搞那样,可能青春就荒废了,能力是有限的,扎扎实实认定只做一件事情,可能很成功。”可以说,罗蓉用她的亲身经历,证明了这条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的人生哲理: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并为之奋斗一生,不断把它做到极致,无论做什么很难有不成功的!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罗蓉基于“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这一核心教学思想,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至真课堂”教学观。所谓“至真课堂”,就是主张教学要在朴实、真实的思想指导下,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追求更加纯粹与完整的课堂形态。

    早在罗蓉作为一名师范学生去武成小学实习时,带她的李宝珠老师就对她说:“你要当老师,就要把学生放在最中央,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那时的罗蓉还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经过二十多年的课堂教学,罗蓉对这句话的体会越来越深——“教师要有非常清晰的儿童立场和儿童观,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定,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让孩子们获得成长。”一位听过罗蓉上课的老师无不感慨地说:“罗蓉老师的课堂可以说就是典型的基于儿童立场和儿童观的课堂,这不仅表现在她在课堂中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更表现在她对学生不断地鼓励、帮助和激发,还表现在她与学生互动过程中言行的温暖与谦卑。尤其是她对学生的提问、回应与引导,丝毫不会盛气凌人,也不会咄咄逼人,她总是俯首弯身,和蔼亲切,循循善诱,让学生在尊重、安全和照顾的环境中体现出主体的地位。”

    罗蓉说,语文是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一门学科。在上课时,既要把握教材中的人文主题,根据需要进行大单元、跨单元备课,通过“上跨下联”来拓展学生对人文主题的深度学习和体会,还要牢牢抓住它的工具性,深入研究文本,找准训练点,使学生熟练掌握各学段应该掌握的语言文字的应用技能。一位听过课的老师针对罗蓉课堂的这一特点总结道:“语文老师对‘语文的理解,不能只是‘课程‘课本‘课文等这些概念,语文教学也不能孤立地理解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习作)、活动实践教学之间的并列组合。语文语文,顾名思义,是‘语和‘文的溶合与熔合,即语中有文,文中有语,互为依存;语为言,言需听和说;文为字,字要读和写。但语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更有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文学、文明之意,需要赏需要析,需要觉需要悟,需要情需要感。基于如此的理解进入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字词、文体、含义等本体表征,更要在意感悟、理解、体会、应用等价值特征。罗蓉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将语与文、词与句、义与意、情与感有机融合为一体,教学过程中师生该说就说,该读就读,该写就写,该练就练,该议就议,该悟就悟,不断促使孩子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增强孩子对语文的感知与理解,语文课真正上出了语文味。”

    在语文教学中,罗蓉特别注重语文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处于真正学习的状态。一位聽过她课的老师精辟地总结道:“她善于应用多种方式促进、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者。首先是通过设疑设问、反问追问以及学生互问等方式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注意力。其次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范读、领读、朗读、默读以及阅读中的情感体悟,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好读;通过模仿、练习、应用等方式,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好学;通过反复读、练、议以及含义的理解,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特点。再次是给学生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培育学生会学的学习能力。如‘读书要有仪式感的反复提示、‘吸气——呼气——朗读方法的指导练习、借助注释和插图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意思的引导等,都是培育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策略。再如,当学生书写时,罗蓉老师又会提出‘提笔就是练字时‘练字先练姿‘一看结构、二看占格、三看笔顺以及‘身正、肩平、臂开、足安等要求,学生们都会饶有兴趣地参与尝试,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正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罗蓉老师的语文课真正实现了课堂对学生学习的‘赋权与‘增能的有效结合。”

    “至真课堂”是罗蓉二十多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晶,她计划在主持“‘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罗蓉名师工室”期间,将“至真课堂”的经验深入总结,撰写成专著,分享给更多和她一样热爱语文、钻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同道。

    采访完罗蓉老师,我起初的疑问似乎得到了解答:罗老师从小喜欢当老师,这与很多人从小充满美好的理想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她为这份追求二十多年如一日的付出,从未中断。无论经历怎样的困难,她始终牢记着她初为人师时父亲对她说的话:“教书就一定要教好书,不要误人子弟,做一个好老师。”初心不改,唯精唯一,二十余载耕耘,不负学生,不负韶华,这或许就是罗蓉老师能成功的原因吧。至于随之而来的荣誉,只是“修身、行法以俟”的一个结果,而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