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电气信息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朱其刚 毛文杰 任丙忠 张恒

    [摘 要]面对国际合作以及涉外工程项目对大量熟悉国际先进技术和行业标准的电气信息类工程人才的需求,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现状,总结了如何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指出了中外合作办学电气信息类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培养国际型的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山东科技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十几年来的办学经历,提出了“国际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工程素质的电气信息类工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工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160-03

    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际合作以及涉外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急需培养大量熟悉国际先进技术和行业标准、具有良好英语基础和专业交流能力的电气信息类工程人才。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发挥双方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出中外合作办学电气信息类工程人才的崭新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理论课题。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高校坚持传授知识、创新知识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理念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高等院校被人们誉为承担着发展国家科学技术之重的脊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在规模上也有了很大的扩张,学校的招生人数近年来迅速增加。但是,从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社会需求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之间逐渐呈现出尖锐的矛盾: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缺少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这说明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高层次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认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个急需研究、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阶段,各高校在育人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变,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二、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工作已进行多年。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教学规章制度、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文成长环境。更多的研究内容倡导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应注重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加强学习能力培养、重视实践过程、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提高思维创新能力等。

    (一)有关教学制度的研究和探索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教学制度改革方面的探索相对集中于以下几个热点:一是使用学分制。学分制既是一种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又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二是推行暑期学习制度。暑期学习制度能够帮助部分学生提供科学研究训练平台,帮助他们进行素质拓展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三是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研究。学校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研究的平台,鼓励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在学生就业、升学和相关政策方面给予奖励和倾斜。

    在美国的大学中,也有很多与此相近的教学制度,例如学生可以自行定制学习规划。此种模式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还有的高校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并将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的尝试。在学习常规课程之余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研究内容从选题立项,到研究开展、过程把控、成果鉴定,都依规而行,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体系也是完整而又循序渐进的。

    (二)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及优化

    目前国内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很多,在教育教学模式实施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共享型模式

    共享型模式是指合作办学的中外双方各自保留本身的教学模式,对双方学校的授课课程进行互相评估,评估合格后进行备案,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大学期间,学生选课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经累加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即可获得合作院校双方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共享型模式非常普遍,主要有:“2+2”模式、“1+2+l”模式和“3+1”模式。在共享型模式下,学生能够出国学习,使用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这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国外的学习模式、人文资源和生活方式。对学生而言,双方学校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能够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进入国际人力资源市场的机会,扩大了就业范围。

    2.汇合型模式

    汇合型模式就是把中方院校的教学模式与合作方院校的教学模式汇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汇合型模式合作方式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引入外方合作院校的授课方法,如分组讨论、团队合作、案例教学和实践锻炼等;二是引进外方合作院校的教学大纲、课程资源以及相关学习方法;三是直接聘请外方教师来校授课,直面外方教学过程,同时派遣中方教师去合作院校访学进修,提升授课能力;四是增加双语授课、全外教授课。通过引进、吸收、融合,不仅可以看清授课内容差异,还可以相互借鉴,高效培养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新型人才。

    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中,汇合型模式应用较为广泛。对学生来说,此种模式可以在国内享用国外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减轻更换学习环境的压力,避免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困扰,同时也减轻了求学的经济负担。另外,汇合型模式中西合璧,学生更容易了解专业领域的国际研究方向,更便于接触国内外先进的专业技术和应用领域,更有利于了解国外的文化资源,通过与中华文明的对比,丰富自己的知识维度,熟悉国际型专业人才的优势标准。对于施行合作办学的高校来说,通过国内外教学资源的融合,可以提升教学服务水平,拓宽教师国际视野,了解国外授课形式,丰富教学经验,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管理经验。合作中学生、教师相互促进,加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3.交互型模式

    交互型模式主要是指合作双方进行教师派遣授课,选派学生参加短期国外学习。在高校国际化教育的初级阶段,此种模式更具普遍性,操作更为简便。中方院校可聘请外方教师来校集中讲授课程,中方院校亦可派遣教师到国外访学进修,利用假期时间选派学生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实现教育资源国际化。交互型模式办学成本低,可操作性强,能够提升教师国际化师资水平,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国际化现状,全面提升合作院校国际化办学质量。

    (三)人文成长环境的营造

    在这方面,国内的研究成果提出高校应该逐步营造以下几种人文环境:一是“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国家使命”的学习本质与大学精神文化;二是崇尚科技、尊重知识、注重合作的和谐、健康学习氛围;三是比学赶帮、良性竞争意识的上进文化。竞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活力,健康积极的竞争环境也是一所大学蓬勃发展的动力之源。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既可以满足人们渴望接受国外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又可避免到国外学习需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如何引入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何论证中外合作办学电气信息类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培养国际型的专业人才具有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个紧迫课题。

    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办学十几年来的经历,我们坚持“国际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要求,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按照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成为工程师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该要求同时也得到美国工程师协会的认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电气信息领域先进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电气信息类工程项目建设技术和管理知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依托我校和塔斯马尼亚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学术和教学研究平台,夯实学术基础,强化实践技能,构建了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工程素质的电气信息类工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根据国际化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特色及优势,我校在高级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多次组织教育思想大讨论,组织教师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研究工程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了“国际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并确立了如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在经济国际化大背景下,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科研优势设置专业方向,我们做到如下三点工作:一是引进、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创新实践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二是满足区域经济需求,实施大工程教育,厚实基础教学,强化实践环节,重工程素质熏陶,形成了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和项目驱动教学相结合,特色鲜明的工程实训实践教学体系。三是通过选派本科生到国内外高校交流、引进国外师资、中方教师出国培训交流等方式,拓宽我校的国际化办学视野。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以期实现教育理念国际化、课程体系國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学生培养国际化的目标。

    在培养模式方案设计方面,我校按照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工程师职业技术要求,通过对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了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工程素质,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级电气信息类工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中我们集中做到以下几方面。

    1.加强通识教育,注重打造专业能力拓展的基础

    首先,建立电气信息类大工程教育基础;其次,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这能使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塑造自我人格。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前两年主要打造宽泛的工程科学基础;在教育内容上,除知识的传授外,还要渗透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在基础课程设置上打破专业界限,建立共享平台,融合外方的专业基础课程,厚实基础教学,实施电气信息类大工程教育。

    2.加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

    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借鉴国际名校的课程体系,结合本校传统特色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讲授经验,形成课程框架体系优势互补,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课程体系的构建注重国际化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3.多层次模块化

    国际化办学必须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尤其是电气信息类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课程应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但又各自功能明确。依据专业学科发展需要,构建一个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形成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是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我校通过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知识和教育体系,不断调整、更新和充实体系内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课程之间的递进关系,即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则体现在通过知识体系的模块化划分,使得课程知识相对完整。

    4.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课程体系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借鉴和引进国外的实践性课程,通过外方专业教师的直接授课和实验,使学生获取原汁原味的专业国际性知识及专业最新研究进展。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国际性、实践性。部分课程直接选用外方课程教材,由外方教师授课,直接与国际教育接轨,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先进性。

    5.注重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架构4年不间断的英语教学体系,开设外国文化类课程,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假期组织学生研修夏令营,让学生到国外体验本地风土人情,拓展视野。部分专业课程由外籍教师授课,中方教师的课程主要以双语教学课程为主,以此提高学生在专业方面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6.项目驱动式工程教育,注重学生工程素质培养

    建立融合中外双方优势的专业培养体系,专业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中更加接近工程实际,得到工程素质训练。

    四、总结与展望

    我校自2011年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以来,研究和跟踪国内外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动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一流的教学环境,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试验田和高水平教学成果的孵化区。我校通过引进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吸收国外的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师资培训模式、课程资源等,以引进促提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在我校中外合作电气信息系毕业生中,考取诺丁汉大学、悉尼大学、莫纳什大学等国外院校研究生的有50余人;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院校研究生的有60余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做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外合作办学迎来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契机。回顾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创新的心路历程,更加坚定了我们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行的自信和决心。

    [ 参 考 文 献 ]

    [1] 潘懋元,车如山.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2] 吴中江,黄成亮 .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 秦逊.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的创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

    [4] 陈慧荣.中外合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5] 叶凯贞.探索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4(26):259-260.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