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九条命》中的高概念电影要素

    刘婧

    所谓的高概念电影是在“高概念”的制作模式下生产出来的影片,其特点是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以及大市场。高概念电影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进而已经成为了好莱坞最具商业影响力的电影制作模式。笔者认为高概念电影在叙事上追求简单有效、风格上放大“明星效应”、以影片的可营销性为核心价值。

    一、 简洁有效的叙事:救赎

    高概念电影在叙事上的典型性特征是主线清晰、叙述简洁,情节简单且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也就是说,高概念电影的故事可以高度概括为一句话。这便意味着电影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情节必须用极为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来。这造成的结果是,电影的故事情节集中且简单,影片的整个叙事围绕着一个或者两个中心点展开。电影《九条命》在叙事上遵循了“高概念”的情节简单集中、主线清晰的特点。一句话概括《九条命》的故事,即一个商人工作狂汤姆·布兰德,在经历某次意外事故之后,灵魂就被困在了自己家的宠物猫身上的故事。全片的叙事有两个中心点,分别是“灵魂被困”和“解救灵魂”。影片的前半部分以“灵魂被困”为中心点展开为两条线,一条是汤姆·布兰德证明自己的灵魂被附着在猫身上;一条是以猫的身份做一些令人嘀笑皆非的事情。前者借用写纸条、用冰箱贴组合成“I AM NOT ME,AM A MEN”、用毛线拼“TOM”的字样串联起来;后者通过一系列诸如偷喝威士忌、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毯上撒尿、在麦迪逊的包里大小便引发人猫追逐等事件来表现。影片的后半部分以“解救灵魂”为中心点展开。为了尽快从猫的身体里出来,汤姆·布兰德打算听从帕金斯的话,做一只听话的宠物,因为“听话的宠物会使家庭变得温馨”。围绕着“解救灵魂”,汤姆借用猫的身份做了之前尚且做得不够甚至是未做的事情,陪女儿玩球、帮儿子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静静地陪伴妻子等等。影片的后半部分重点在于“救赎”二字,这不仅是表层意义上的灵魂的救赎,更多的是对于为人夫、为人父的情感救赎。

    值得注意的是,情节相对简单并不意味着影片的故事性低、情感诉求不足。从电影的受众层面来说,电影的情节相对简单只是为了更为广泛地获得受众基础。在一个相对简单的概念下发展出能够引发受众情感共鸣的人物和事件,这才是高概念电影的情感内涵与诉求。一般来说,在高概念电影中强调用直白且富有冲击力的语言来表现这种情感诉求。在电影《九条命》中,导演借助于一种奇幻的方式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亲情、爱情的缺失。影片的开始,导演为我们塑造的汤姆·布兰德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形象。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开会上,而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家庭生活的不美满——现任妻子的情敌是“一幢摩天大楼”,儿子想要见父亲必须通过公司的面试才可以,甚至是连女儿的生日礼物都需要通过开会来商量决定。当猫语者告诉汤姆“爱要有所表达”的时候,汤姆开始以一个类似于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之前的行为,并逐渐认识到之前的自己对家庭、对妻子、对子女的忽视。当猫语者告诉汤姆“爱要有所牺牲”的时候,汤姆在证明自己的身份与阻止儿子跳楼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哪怕自己的下半生将要依附于猫身上。导演借助于猫语者之口将影片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核直白的告诉观众。更为有意思的是,即便汤姆通过猫的身份获得灵魂及情感的救赎,依旧不改其讨厌猫的本性,“你可能希望看到我吸取教训,改头换面,但我仍然觉得猫是可怕的野兽”。

    二、 明星效应的追求:反差萌

    高概念电影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便是著名导演执导或明星主演,甚至两者兼备。无论是当下电影市场上流行的所谓的“粉丝电影”,还是明星、导演的“个人IP”,都足以表明明星的吸引力俨然成为票房保证的一大筹码。这就是高概念电影在商业盈利上最为重要的一环。在电影《九条命》中,笔者认为对明星效应的追求主要体现在演员身上,更为具体的说是演员凯文·史派西本身及影片所赋予的反差萌。

    首先说演员本身所具备的反差萌。细数史派西出道以来所塑造的角色,基本上都是或深沉忧郁或阴险狡诈或道德有问题的反派形象。无论是现象级美剧《纸牌屋》中的弗兰西斯·安德伍德还是《美国丽人》中深陷中年危机的莱斯特亦或是早期的《非常嫌疑犯》中的罗杰·金特,都足以表明凯文·史派西在银幕中的形象是冷酷与诡谲的。当银幕中的凯文·史派西化身为有点霸道、有点不近人情又有点可爱的汤姆·布兰德的时候,当凯文·史派西不再是受众固有认知里的凯文·史派西的时候,这种反差萌便自然而然产生了。当然,强调这种反差萌并不是对于凯文·史派西演技的否定或者忽视。当一向以反派形象示人的凯文·史派西突然走起了霸道总裁的路线,这未尝不是对其演技的一种肯定?

    其次,是影片赋予演员的反差萌。这种反差萌集中表现在喵星人特有的傲娇贱萌气质与霸道总裁的气场融合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奇妙的化学反应。无论是用笔写出的“鬼画符”还是偷喝威士忌;无论是在奢侈品包包里撒尿还是不喜欢使用猫砂盆;无论是陪女儿跳舞还是愿为儿子放弃自己的生命永远将灵魂附着在猫身上。当贱萌贱萌的喵星人被拟人化,那么影片所赋予喵星人的一切行为与情感便显得极为正常了。当凯文·史派西的傲娇、霸道声音遇上荧幕上贱萌贱萌的喵星人,这种反差萌便被发挥到极致。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凯文·史派西的声音也是充满变化的。比如,面对帕金森时的愤怒,面对妻子时的几分温柔,面对女儿时的父爱满满。从某种程度上说,影片赋予演员的反差萌使得影片平添了一分温馨与轻松的感觉。

    三、 可营销性:认知营销和维持营销

    高概念电影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好莱坞商业电影的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以及大市场。而围绕其中的核心价值便是电影可营销性。这与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的本质是相契合的。所谓的可营销性指的是可在市场上进行销售并引起买方欢迎的特性。[1]高概念电影的可营销性开发表现为围绕着可营销元素而展开的认知营销和维持营销。就电影《九条命》而言,笔者认为其对于电影的认知营销主要表现在:熟悉且陌生的故事情节、具有票房吸引力的明星以及具有记忆点的形象的刻画;对于电影的维持营销主要表现在于电商E宠商城的合作。分别对其进行阐述:

    首先是认知营销。认知营销的目的是使得电影快速从同档期的电影中脱颖而出并迅速分离出一大波的观影者,获得更多的注意力。最简单的方式之一就是充分利用明星的个人号召力。这一点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赘述。第二是,熟悉且陌生的故事情节。在电影《九条命》中创作者将整部影片的叙事围绕着“灵魂互换”展开。灵魂互换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母题。无论是男女灵魂互换还是人与动物的灵魂互换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中已经屡见不鲜。而灵魂互换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核是固定化的,皆是主人公在经历过一系列事情之后幡然醒悟,开启人生的新的篇章。《九条命》的内核亦是如此。汤姆一度因工作而忽视家庭,灵魂附着在猫身上之后才明白家庭的重要性。在受众所熟悉的情节上进行重新解构,从而营造出一种陌生感,对于高概念电影而言,这不仅保证一定数量的观影人群,而且更容易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第三,是具有记忆点的形象的刻画。这是高概念电影在认识营销上获得成功的另外一环。在电影《九条命》中,最具记忆点的形象莫过于毛毛裤先生。身为一只贱萌贱萌的猫,毛毛裤先生被拟人化之后在人的思想情感的支配下显得越发的可爱。无论是对食物颇有微词,还是对威士忌情有独钟;无论是将家里搞得人仰马翻还是跟踪妻子出门;无论是对猫语人恶语相向还是跟女儿一起跳舞。当凯文·史派西的声音撞上憨态可掬的毛毛裤先生,影片中的猫的形象就越发地深入人心。当然,毛毛裤先生的许多行为动作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喵星人的日常,将纸撕满地、在柜子上上蹿下跳留下猫爪子印等等。

    其次是维持营销。维持营销就是在认知营销的基础上寻找到受众与电影的契合点,以便维持电影在市场上的热度。电影《九条命》采取了不同以往的营销模式,它选择了一条更为年轻化的跨界营销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九条命》与受众最为直接的联系点就是宠物猫。而与E宠商城的跨界营销不仅可以将这一联系点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发挥不同类别品牌的协同效应,在用户体验上形成互补。[2]当然,这种营销方式的选择是与市场息息相关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性别、年龄等来作为消费类型的划分依据已经不再适用,而学历层次、生活方式、个人品味已经逐渐代替传统的划分依据,成为新的更为具体的划分标准。就目前来说,国内的观影人群以女性白领人群为主。显而易见,这种跨界的营销模式更符合当前的观影人群的定位。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模式,适当的将互联网的因素融入到电影的营销模式中已经成为了当下电影营销的趋势之一。

    诚然,作为一部高概念喜剧电影,《九条命》的成功是有迹可循的。无论是在叙事上的简单有效,还是对明星效应的追求,亦或是在可营销性因素的考量上都充分考虑了高概念电影的特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电影的《九条命》在叙事上的不完整以及情节设计的不合理等问题。而这也是高概念电影在发展过程中所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尹鸿,王晓丰.“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J].当代电影,2006(3):92-96.

    [2]E宠商城携手《九条命》持续发力跨界营销新模式[N].三晋都市报,2016-09-07(A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