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广播的历史演进轨迹

    刘柏煊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人均收入的大幅提升以及车载收听场景的持续稳定,财经广播正在成为最应景、最垂直、最活跃的广播频率之一。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的探索为样本,展示财经广播从“泛财经”到“大财经”再到“专业财经”的演进轨迹。

    【关键词】财经广播 ? 经济之声 ?专业化 ? 新闻性

    【中图分类号】G221 ? ? ? 【文献标识码】A

    以上世纪80年代广东珠江经济台的开播为起点,频率专业化理念开始在广播业界逐渐达成共识,经济频率或财经广播在广播媒体变革中渐次诞生。与人民广播事业80年的历史相比,财经广播作为专业化频率存在只有30多年,但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人均收入的大幅提升以及车载收听场景的持续稳定,财经广播正在成为最应景、最垂直、最活跃的广播频率之一。

    作为国家级媒体且唯一覆盖全国的财经广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在近20年的多轮变革中不断探索,始终围绕着“立足经济、服务民生”的总基调深拓业务,经历了从“泛财经”到“大财经”再到“专业财经”的不同阶段。梳理经济之声的探索历程,对于描绘财经广播的演进轨迹具有一定的样本意义。

    一、前经济之声阶段——作为点缀的财经类内容

    经济之声的前身是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目。第二套节目长期承担着重播第一套节目的角色,这也直接导致第二套节目中自制内容少、录播占比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早年间依然有一些节目显示出一定的财经底色:一个是开播于1992年的《经济生活》,这档节目曾开设的板块有提供财经资讯的《经济动态》、侧重经济分析的《编辑点评》、聚焦消费维权的《3·15服务台》等;另一个是创办于1993年的《证券广播网》,这是当时“第一家报道证券市场的全国性媒体,以国内证券市场投资者为目标受众”。①

    20世纪走进最后一个十年,可以看到,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大事件促使财经类内容加速浮出水面,有要“独立门户”的欲望,例如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颁布、我国证券市场逐渐形成等,都使得越来越多的贴近经济、贴近百姓生活的相关内容在节目中出现,第二套节目早间时段实际上正在被带有财经属性的内容占领,比如:1998年每天7:30~9:00时段播出的《经济生活》,播出内容涉及宏观经济、消费、旅游、汽车等财经类内容,只不过当时的财经类内容在节目编排中并不是特别突出。

    二、“泛财经”阶段——披着财经外壳的综合频率

    在自上而下频率专业化改革的推动下,2001年至2002年,第二套节目完成了自身节目资源的整合,紧随其后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经济之声从2002年11月18日正式开播。②频率名称被冠以“经济”二字,这是对第二套节目定位的重新锚定,一大批新节目随之出现。

    回头来看,当时伴随经济之声一同诞生的资訊类新节目《天下事》是财经广播探索过程中迈出的突破性一步。《天下事》定位为资讯节目,分早中晚三档滚动播出,“短平快”的资讯加上直播的常态化,使得播出内容的时效性大大增强。以《天下事》为突破口,全天时段里资讯的播出比重不断提升,密集的滚动资讯是日后财经广播的一大重要特征。

    此外,带有较强专业属性的证券节目《证券广播网》一度扩展到全天4个时段播出,分别为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播出总时长达到两个小时。证券节目在当时最具“硬财经”特色,这类节目的时长不断扩容,使得经济之声的财经味越来越浓。与市场交易时间同步的直播类证券节目成为专业化财经广播的标配,也是专业化财经广播的基础架构。

    不过,当时刚成立的经济之声在内容生产过程中仍带有此前第二套节目的惯性,如一些教育节目、娱乐节目等仍然存在,服务老百姓的价值取向和综合频率相差无几。所以说,初创时期的经济之声其实并不完全姓“经”,而更像是披着“财经”外壳的综合频率,提供的是“泛财经”的各类内容。

    三、“大财经”阶段——财经类内容形成条块和矩阵

    以2003年12月和2009年7月的两次重要改版为节点性事件,③在此期间的多轮渐进式改革与探索,使得经济之声专业化财经广播的特色凸显,财经味更浓、动态感更强。

    在财经味上,全天各时段的各档节目几乎都以“财经”“经济”这样的字眼命名,辨识度高,也更契合频率定位,例如《天下财经》《中国经济报道》《经济观点》等。证券节目的播出时段进一步延展,例如:《证券广播网》覆盖全天市场交易时间,上下午共计播出五个小时,成为财经广播的核心板块。偏社会性和综合性的新闻逐步减少,与财经定位没有直接关联的内容直接退出。当时的经济之声由此形成了“一条主线(《央广财经快报》)、两大核心(《证券广播网》上下午两大时段)、四个主打(早间《天下财经》、午间《中国经济报道》、晚间《经济观点》、夜间《全球资本市场》)”的“大财经”内容条块和矩阵。

    在动态感上,轮盘式编排在当时的业内成为一种新风潮,《央广财经快报》便采用了此类编排方式。《央广财经快报》每逢整点播出10分钟,全天滚动播出12次,内容包括财经资讯、交易行情、气象信息等,这样的编排奠定了经济之声资讯频率的基调。为了增强动态感和即时性,《证券广播网》《全球资本市场》等节目的播出时段也与国内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时段紧密咬合,为听众制造了全天候与全球资本市场同频共振的收听体验。

    需要看到的是,在这一时期里,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地方财经广播面临广告收入下降、收听率流失等多方面挑战,因此不得不放弃用户规模相对较小的财经广播定位,回到“大而全”的综合广播,地方层面财经广播专业化的探索戛然而止。而经济之声抓住时机对金融危机进行多维度持续报道,让财经广播的专业化探索得到延续。

    四、“专业财经”阶段——财经垂直品类的多元化供给

    以2010年为新起点,在专业化改革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改革已无需对非财经类内容“做减法”,而是聚焦于对财经垂直品类继续“做加法”。

    首先,证券节目的播出时长继续扩展,构成财经广播全天节目里的大块头。原《证券广播网》在2010年更名为《交易实况》,每天的播出总时长扩展到6小时,与国内证券市场同步运行,并涉及股票、债券、外汇、基金、期货等多种市场交易,不断强化财经广播的专业财经特性。

    其次,凸显评论特性的《央广财经观察》(后改名为《央广财经评论》)在2010年推出,财经评论这一品类开始贯穿全天节目,全天12次整点播出,并设置了单独的评论部,这在当时全国财经广播的组织架构里也较为少见。这样的调整,一方面基于当时“评论立台”的整体步调,强调国家广播媒体的舆论引导;另一方面基于网络媒体日益崛起、不缺资讯缺观点这样的策略调整。

    再次,关注公司行业新闻的《天下公司》在2012年开播。《天下公司》侧重产业经济,与《天下财经》更聚焦宏观经济的价值取向形成对照互补,专业财经的报道维度更加完整,垂直品类的供给更加多元。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專业财经不断深化。2018年3月,原央视、央广、国广合并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台通过“合并同类项”开始重组媒体资源,专业财经内容生产得以继续加强。

    五、专业化财经广播演进轨迹的思考

    经济之声在其向专业财经方向演进的过程中,有两条脉络非常清晰,一条脉络是提升新闻性,另一条则是强化专业性。在提升新闻性方面,财经广播首先是新闻广播,在此基础上才成为财经广播。消息、评论、直播、轮盘等形式不断齐备和丰富,并且逐步走向常态化,这实际上是让新闻性大大增强。在提升专业性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受众的进一步细分。所谓的财经受众并不是一个模糊的集合概念,股民、基民、企业家、高消费人群等,不同的细分人群有着自身独特的信息消费需求。在经济之声已有的实践中,已有一定量的新闻报道追求窄众传播——不求让所有人都听懂,只求让需要听懂的人听懂,精准触达细分目标受众。尽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失去一部分用户规模,但这恰恰是财经广播走差异化专业化发展道路、贴近受众的关键。此外,随着经济、金融等领域创新事物不断涌现,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愈发多样,细分门类只会越来越多,这也恰好是专业财经广播可以不断做专做细的支撑点。

    六、财经广播面临的多重挑战

    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崛起,实际上是财经广播内容生产的素材富矿,不过,一些新挑战和固有难题也摆在面前。证券市场的机构化趋势愈发明显,而目前主要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证券节目是财经广播的重头,证券节目接下来要做给谁听?全国各级广播与电视融合的速度不断加快,财经频率与财经频道如何相互借力形成合力?社交互动、音频产品等更加市场化的观念在冲击传统财经广播,在信息过剩的时代,如何让财经广播更加贴近目标受众的实际需求?财经广播的长足发展还涉及绩效评价、组织架构、机制体制等方面的变革,配套改革又该如何推进?许多课题等着我们在实践中去解答。

    注释

    王求主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续编)2001~200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版。

    ③ 邓炘炘、张彩:《经济之声的运行观察与发展分析》,《中国广播》,2020年第3期。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黄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