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视频平台VR发展逻辑与路径

    黄艳

    【摘要】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复杂的媒介化过程,人们已经越发清楚地看到视频网站的出现带来媒介环境的多维变化。在5G商用的推动之下,VR终端产业与内容制作领域日趋成熟,其也同时促使我国网络视频平台采取跟进行动策略应对媒介环境的纷繁突变,基于这一前提,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引入和系统考察尤为必要,为前瞻大视频行业的发展趋势提供观察思考的节点性方向。

    【关键词】VR;媒介环境学;数字文娱业态;网络视频平台

    电视媒介时代,我们只能在限定的地点与时间收看指定节目;PC时代,我们在固网的终端收看更多可选择的信息;移动互联时代,我们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收看各自需要的内容。随着固网时代的图文传播在整体媒介竞争中的地位进一步式微,视频传播已经成为当前网络用户的主流服务需求。与5G实现的大宽带、低延时、多连接的网络优化环境相比,4G只能满足承载网络视频传播的基本带宽传输要求,固守单一的垂直化与提升清晰度标准路径依赖,显然已不能满足近年消费者意识迅速崛起态势下用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

    实际看来,不够优化的网络环境使得VR体验先天不足,凸显为终端设备佩戴感不佳且多有眩晕,加之使用成本过高、内容短缺等现实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VR发展的总体进程。与此同时,伴随头部网络视频平台用户增速放缓,除了持续的内容创新与渠道布局外,如何融合VR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形态、终端设备与触媒体验,不断拓宽网络视频平台在数字文娱领域的行业边界,也成为面向未来媒介环境演进趋势的各界共识。

    一、理论基点:媒介环境学视阈中的VR演进观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通过媒介感知特征过滤重构的“现实”是现实的一个翻版。“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反过来对于人的感知有强烈的影响,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1]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解,每一种媒介、技术或人造物都使人的某一功能得到提升,任何新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早前的媒介,正如电报的内容是印刷,印刷的内容是文字,文字的内容是言语,言语的内容是思想。同时肯定计算机的正面效应,认为媒介对内容、信息有强烈的反作用,影响讯息,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电子时代的人是感知整合的人,是信息采集人,而VR时代的到来正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人们通过媒介感知过滤重构“现实”,是现实的一种翻版。

    莱文森指出,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像人,技术在模仿、复制人体的感知模式和认识模式。[2]同时,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人性化”,视觉技术的发展会引领新的潮流。人性化媒介分为媒介系统自身的进化、媒介起到类似人的神经系统的沟通作用、包括虚拟现实在内的所有媒介革命以强化人体间的联结三个层次。VR的进步是无可阻挡的,因为它促进了市场压力与不断增加的心理需要的融合。他认为媒介沿着玩具、镜子、艺术三个阶段的方向进化,新媒介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人人都可成为制作人与促销人。[3]

    德克霍夫则强调,视频技术不仅与我们的大脑相关,而且与我们的整个神经系统和感官都相关,虚拟现实技术填补了观念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使人们可以触摸和感觉现实,还可以用真的感官看见和听见现实,长远来看,改变我们的个人身份终将成为一种主流娱乐,有点像心灵的整容外科手术。虚拟现实的命运就是把大量的认知从视觉迁移到触觉。[4]结合伊尼斯的传播偏向论疏理,互联网无疑是空间偏向的,因为它不仅在延伸的意义上改变了传播的空间运动,而且使之更为复杂。[5]更重要的是,伊尼斯认为新媒介将产生新文明,并对社会形态与社会心理都有重要影响,加之传播媒介对知识垄断的重要作用,传播技术是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伊尼斯对媒介技术作用的理解与麦克卢汉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逻辑支点:VR迭代助推数字文娱业态创新

    VR最早由美国人杰伦·拉尼尔提出,美国宇航局、北卡罗来纳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华盛顿大学相继在相关领域深入研究与应用,早在2012年,作为一款“连接未来”的设备,谷歌I/O全球开发者大会发布的Google glass(智能眼镜)引发了全球可穿戴設备的第一波热潮以来,围绕VR设备走进大众电子消费时代布局的VR技术迭代序幕全面开启。随着近年IFA(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会)、CES(美国国际消费类电子展)的持续推广,VR作为数字文娱业态创新发展的下一个重要方向也已成为行业共识。

    目前,数字文娱业态这一开放探索性领域正日益展露出一些引人注目的VR发展亮点。2019年2月,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VR频道,可将手机插入VR眼镜盒沉浸式观看,体验新闻全景式虚拟空间。2020年5月,苹果宣称已收购VR直播公司Next VR,试图开发VR产品。早在2015年,优酷、爱奇艺就着手VR在视频网站的应用研发,2018年7月爱奇艺出品的《无主之城VR》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VR主竞赛单元。基于上述关于VR实践发展的历时性观察,VR作为当下媒介发展的不可逆趋势,集中承载了对接未来媒介进化方向的发展潜力。这当中,VR集计算机等多技术生成虚拟环境,能将现实场景虚拟化的仿真系统,产生如同现实般的模拟幻境,其更强的沉浸感、交互性与构想性极大地丰富了传播方式与媒介形态,更适用于视频、直播、游戏等大众文娱消费领域,随着5G商用的全面实现,我国数字文娱领域正在全面迎来VR时代。

    在梅特卡夫定律看来,网络用户越多,网络价值呈指数级增长,万物互联的5G时代将充分释放网络价值。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推动固定宽带和移动宽带迈入千兆时代,为顺应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国家发改委将VR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列为鼓励类发展产业。参照经济学家布莱恩·亚瑟提出的网络经济具有回报递增效应,领先者会步步领先,并且用户更习惯适应使用入局早的头部平台,因此,发力VR融合发展对创新数字文娱业态尤为重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表明,我国VR技术现阶段处于部分沉浸期,通过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渲染处理与内容制作上的突破,未来有望达到深度沉浸,直到完全沉浸,其中5G的商用为VR实现完全沉浸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另据工信部原部长苗圩称,我国VR研发制造体系基本形成,VR产业市场接受度较高,中国生产了全球七成以上的高端头戴式VR终端。以此观之,随着不断围绕市场需求和自身能力进行VR资源基础的构建和强化,我国VR融合发展在创新数字文娱业态中参与度的加深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路径节点:我国网络视频平台融合VR进路

    (一)增强数字文娱沉浸感体验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念暗示,媒介的主要影响不是它传输的内容,而是它创造的环境,环境产生的效应大于构成其内容的“讯息”。[6]正如社会学家查尔斯·赖特认为传播的第五项功能是娱乐一样,人们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提升娱乐的效果与效率。视频观看伴随着分辨率、色深、视场角、3D等高画质的追求,VR关键技术也不断提升,在图像处理、3D声场、视觉画质、眼球捕捉等方面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日渐成熟。VR既可以通过多角度摄像,将平面视频提升到全景视频,也可以计算机模拟生成三维仿真视景。5G的低延时、高带宽适合VR360度环绕显示功能、提供代入感更强的体验。如同麦克卢汉曾指出的,新技术使人被赋予物理体现的官能延伸,产生了一种新环境,人们对环境茫然无知如同鱼儿浑然不知生活其间的水。由此,VR造就的沉浸感知与交互体验的关键在于:通过兼并融合多种传统媒体的功能和特质,对多感官媒介体验的有机激活,全面重塑视觉和听觉主导的媒介界面,赋予人类拓展生活领域和认知边界的更多可能。

    (二)优化人工智能个性化服务

    如今,信息发展趋势已由移动先行向人工智能先行过渡,VR既处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形态,又充分体现人工智能的感知交互与渲染处理,人工智能将加快VR的应用进程。信息技术在许多不同的方面都在加速发展,加速也不只局限于计算机的硬件,一些软件算法效率的飙升速度已远远超过摩尔定律所能预测的。[7]人工智能算力主要有终端计算、云端计算与边缘计算,5G环境下的动态流动实时情况下,边缘计算的算力更强更安全,个性服务更及时。社会网络融合化进程加剧了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传统人工手段显得相形见绌,大数据的海量分析与精准预测,人工智能的自动化生产程度日渐提升,已成为信息社会生产的必要方式。迈入5G新时代,超高清、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海量的网络数据传输与存储对硬件与网络的要求更高,边缘计算采用分布式核心网构架,将缓解传统集中云计算的流量要求,在网络边缘就近计算,既节省了投入成本,也提升了传播效率,为不断创新网络视频基础网络设施效率提供了一个新的着力点。

    (三)激活超高清关联终端功能

    从目前的基础构架、应用趋向、硬件支持等方面来看,“5G+4K+VR”正在成为智能媒体发展领域的新标配。新华社实现了5G全息异地同屏技术,通过超高清传输,将虚拟与现实有效融合。值得注意的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5G+4K采集传输与5G+VR制作发布等方面的融合创新发展。2019年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首次采用5G+4K+VR技术进行超高清视频直播,为节庆仪式的全媒体传播提供了极富价值的行业范本,同时也提供了作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4K超高清直播电影《此时此刻·2019大阅兵》解决方案的参照案例,开创了超高清直播接入影院播放终端的崭新空间。

    如果说虚拟现实在尚未证明自己之前就已经俘获了我们的想象力,那是因为它胜过其他任何技术,它是迈向技术集成的典范。[8]值得一提的是,超高清视频的高帧率、高位深与广色域特性能够提供具有更为精细的图像细节与更强的信息承载相结合,在分辨率、色深、色域、帧率、音频与动态范围等技术参数上都能很好地对接VR设备终端应用,可以预见超高清是解决VR终端设备普适化体验的重要保障。

    (四)丰富创意内容技术场景

    如今,VR技术已在图像处理、眼球捕捉、画面质量与机器视觉等方面日渐成熟,基于用户能动性构建的VR球形场景,通过VR叙事调度使场景环流增强人景融合的自由度,让人即时获取多重注意力视角合成的感知新尺度。电子媒体的兴起使得整個世界充满了“媒介化”的形象,虚拟与现实逐渐融为一体,产生了所谓的“超现实”。[9]雷·库兹韦尔甚至预言,机器智能超越人类的奇点时刻将于2045年到来。随着可穿戴设备以及其他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的实体会越来越多地被数据化,数据从不同维度映射着人的“虚拟实体”。这也解释了网络视听领域推出的虚拟主播迅速成为一种偶像新形态的流行原因,作为一种被粉丝视为陪伴与共同成长的虚拟偶像,在网络视频平台拥有庞大的粉丝基数与用户参与率,展现了虚拟角色与粉丝群体的真实互动,也在相当程度上增益了拟态场景的应用价值。基于此,虚拟主播正在成为二次元文化与网络直播交会处的新赛道。

    (五)完善网络环境防沉迷系统

    按照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媒介的功能会日益满足人们的感官愉悦需求,媒介的设计会日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种认识直接映射到现阶段借助VR大幅突破各种物理规则的束缚实现更加人性化的媒介环境过程中,我们虽然能够基本甄别VR的媒介功能与发展潜力,但是囿于具体实践中的操作细节限制,尚未为之归纳出应对各种应用弊端的配套解决方案。事实上,无论是电视时代的“沙发土豆”,还是移动网络时代的低头族,媒介进化得越先进,体验感则越强,人们对媒介的依赖感与上瘾性也会越强,网络成瘾与手机依赖症已成为网络媒介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尤须尽早防范用户过于沉迷VR建构的深度沉浸媒介环境。为了避免人们过度依赖VR媒介环境中的拟态经验,而导致因疏离现实世界和真实的人际交往出现反社会性的异化现象,需要从VR技术开发源头即侧重提升媒介互动性和参与度方面的潜能,帮助人们有效提升各种维度的信息感知及处理能力,进一步凝聚媒介体验的温度感,推动VR应用的持续健康发展。

    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时期,我国网络视频平台已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加大技术研发与投入,推动了视频传播的呈现方式与体验形态,丰富了用户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只是紧跟国际网络视频平台巨头的步伐,保持同等技术优势之余,先发技术优势不明显。有鉴于此,顺应数字文娱业态与网络媒介环境的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网络视频平台如何融合VR率先取得突破这一现实问题值得继续探索,此探索将为我们延伸一个理解数字创新未来走向的研究触角。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网络视频产业生态创新系统与融合成长路径研究”(18CXW010)成果]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5.

    [2]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

    [3]德里克·德克霍夫.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M].汪冰,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118.

    [4]德里克·德克霍夫.文化的肌肤:半个世纪的技术变革和文化变迁[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0:199,195.

    [5]尼克·库尔德利.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

    [6]罗伯特·洛根.被误读的麦克卢汉:如何矫正[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96.

    [7]马丁·福特.机器人时代:技术、工作与经济的未来[M].王吉美,牛筱萌,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70.

    [8]施蒂格·夏瓦.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M].刘君,李鑫,漆俊邑,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84.

    [9]刘宏宇,袁子涵.未来已来:VR的商业开发与媒介传播[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72,109.

    (作者为池州学院传播生态与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流动站博士后)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