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 和抑郁做朋友

    一、抑郁客人到访

    土豆(化名),女生,高三复读,皮肤较白、长相秀气,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管教严格。她曾有自残行为,被诊断为中度抑郁,未服药,接受过心理咨询,后逐渐好转。目前自觉状态不好,吃不下饭、嗜睡、提不起精神、看不进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班主任反映土豆成绩较好,但最近经常缺课,只上班主任和政治老师的课,很多时候趴着睡觉。

    二、把脉寻因共商目标

    1.个案分析。

    心理因素:土豆性格敏感,易患得患失。从小接受的负面反馈較多,形成了自我攻击的习惯,自我价值感低。

    家庭因素:土豆主要由母亲照顾,父亲常年在外,父母对她的教育责骂多于鼓励。父亲遗憾自己没有上大学,对土豆的学习要求较高。她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时常陷入满足父母期待和勇敢做自己的内心冲突之中。

    环境因素:土豆离家复读,没有熟悉的朋友,加上最近和一个同学产生矛盾,导致她在新环境里缺乏足够的外在支持。

    2.症状评估。

    土豆的症状,如嗜睡、吃不下饭、自我贬低、兴趣减退,在学校食堂楼顶有往下跳的想法等,都是抑郁表现,持续两周且无法自行缓解。割伤手臂是典型的自残行为,有抑郁史。第一次咨询后她去看了心理医生,被诊断为中度抑郁。医生开了抗抑郁药物,建议配合学校心理咨询。

    3.咨询目标。

    高考前每周一次心理咨询,缓解抑郁情绪,减少自我言语攻击和自残行为,顺利参加高考。

    三、和抑郁做朋友

    第1次咨询:建立关系,收集资料。

    土豆一来到咨询室就瘫坐在沙发上,显得很憔悴。我首先向她讲解了咨询的保密原则,询问她想要得到的帮助。土豆表示想要恢复之前良好的学习状态,痛苦于目前糟糕的现状。她对父亲的情感充满了矛盾,我鼓励她勇敢地向父亲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最后,我们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她承诺在出现自杀意念时会及时向我或班主任求助。征求土豆意见后,我与土豆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嘱咐班主任最近要多关注她。

    第2次咨询:情感宣泄,分离问题。

    上一次咨询后,土豆向父亲说出了多年想说却未说的话,心里好受了一些,但内心深处勇敢做自己和满足父母期待的冲突依旧困扰着她。我使用冥想技术引导土豆将抑郁情绪及内心的冲突当成朋友,尝试与它们并肩而行,而不是排斥和对抗。我:“当你把目前面临的问题当作朋友并肩而行时,感觉怎样?”土豆:“感觉舒服一点了。”结束咨询时,我叮嘱她要遵医嘱坚持服药,回去后以书信的形式把当前的困扰和对自己的期望写下来。

    第3次咨询:投射测验,直面困境。

    这次咨询,我注意到土豆手臂上有刀片划出的新鲜痕迹。她说这周很烦,却不知道烦什么。我建议她用绘画投射的方法画出自己的烦恼,她以绕圈的方式画了“线团”,命名为《循环》,说这就像她和父母的关系。我通过意象对话让她完成镜像自我练习,引导她直面抑郁心境。最后,我建议她用不伤人、不伤己的方式去处理情绪,同时要按时服药,并让她以未来视角(10年后的自己)给现在受伤的自己写一封安抚信。

    第4次咨询:分享练习,积极关注。

    土豆一来到咨询室就分享了上次布置的练习。她在给自己的信中写道:“土豆,你真的很棒,一切都会过去的。”她说现在可以静心看书了,停止了割手臂和自我否定,也在坚持服药。她认为自己很幸运,得到了那么多人的支持和关心。我对她的正向心境和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和阳性强化,也告诉她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完全转变也需要漫长的过程,鼓励她继续加油。

    第5次咨询:专业陪伴,轻松迎考。

    土豆模拟考试成绩靠前,老师在班上念了她的作文,她逐渐找回了自信。她和我聊了对未来的畅想,我叮嘱她要坚持服药,切勿擅自停药。分别时她给了我一个拥抱,表达对我这段时间陪伴的感谢,这个温暖的拥抱为我们的咨询画上了句号。

    通过遵医嘱按时服药和接受心理咨询,土豆顺利度过了高三前夕这段心灵历练之旅,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学校,抑郁也暂时离开了她。

    四、个案反思

    1.咨询时间与场地设置。

    第一次咨询时,土豆的状态很糟糕,我评估她的问题比较严重,于是延长了咨询时间。最后一次咨询,咨询室没有开放,我突破了场地的限制,将咨询地点改在了操场边。突破咨询时间与场地的设置,主要是基于咨询目标和来访者的需求考虑,引导来访者走出封闭空间,走出自我,勇敢地融入生活。

    2.主流文化的影响。

    第二次咨询时,土豆说她抽烟、喝酒、文身,这对于大部分家长包括教师而言都不能接受,并将这些行为与“坏女孩”相联系。这可能会影响咨询师对学生开展工作,我们应时刻觉察主流文化带来的内隐偏见。

    (重庆市大足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