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的卓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策略

    孔达 王立权 杜崇

    

    

    摘 ? ?要: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加激烈。对新时期工程人才的培养,即“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等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文章将以“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为指导,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探索加强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方面的能力体系建设,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工科;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工程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83-02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由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黑龙江省为了响应落实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实施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黑龙江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成功入选该计划。卓越计划是进一步深化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提高高等农林院校服务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与水平。新工科是国家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所进行的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在2017年2月以来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作为“卓越计划”的升级版[1],新工科建设从八个方面对“卓越计划”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加强,即通过调整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拓展工程教育改革内涵。而“多方合作教育”“实践创新平台”等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教师在卓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校企合作深度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卓越计划”又赋予新的内涵。本课题将以“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为指导,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训方面发挥其功能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新内涵

    根据黑龙江大学的办学定位、现有的办学资源、专业特点及其优势、解决农林业在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对农林人才的需求、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农林人才的实际需要,构建了1236创新模式[2],即“一个培养目标、二条学习主线、三个学习阶段、六个教学环节”。过去是围绕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确立,但是在新工科理念下还应赋予新的内涵,即:对接实际需求,在注重生产、强化实践方面更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林人才创新型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方法是:在大学四年要把基础打牢固,也就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作为一条主线,而在涉农企事业及相关研究院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及实习实训作为另一条主线。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应用,所以两条主线同等重要;将学生学习分为三个阶段:新生入学的大一学年为第一阶段,大二、大三学年为第二阶段,大四学年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个人学习计划。第二阶段从二年级开始增加专业认知,通过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发展专题、职业规划等明确本专业所解决的实际问题和今后学习方向。三年级通过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进一步夯实工程实践能力。第二阶段是打好专业基础的关键。第三阶段是专业综合训练阶段,通过在涉农企事业和相关研究院所的实习、实训,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也是将理论知识与行业生产标准、综合成果的对接及应用阶段。

    二、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教学体系

    以水力电力学院申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修订2015版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实施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学校综合性大学办学定位及办学优势,从黑龙江大学实际出发,按照“有特色、高质量、高素质、强实践、重联合”的建设方针,明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特色、定位及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体现卓越农林水利人才培养需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建立学校—企业合作及科研院所结合的实习实训教学体系,研究技术路线图如图1所示。在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方面[3],相互协调,衔接有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使学校—合作单位、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有机配合,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三、以工程教育为导向构建应用能力体系

    按照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课程体系应当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并体现以能力为导向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的能力培养来源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结合课程体系,学校—企业对接四个实践平台,即基础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实习实训平台。学校负责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企业负责综合技能、工程实践及应用技能。每个平台对应培养相应能力,形成了基本操作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的能力教学体系。

    四、以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契机创新优化课程内容

    当前,以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契机,将学科方向与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在新工科和复旦共识的理念下,加强校企合作,并共同开发建设几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应在校企共同制订课程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标准的基础上,体现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的需要。学生在校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应与学生在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所涉及的知识相对接,课程实施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际应用。与此同时兼顾学生的发展,利用学科方向的队伍优势、知识体系优势来支撑专业—学科课程群的建设,为学生以后再学习创造条件。

    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处于自发活动状态,企业参与高校的办学以及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校企之间缺乏利益的驱动和有效的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高校如何利用行业、企业平台成为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渠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应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合作变得长远。

    五、实习实训过程评价与改进

    实习实训过程评价不仅能反应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也是衡量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能否达成的重要途径。

    如图2所示,实习实训过程评价包括三项要素:实习实训场所和企业所对应的是实习实训环境评价;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对应的是实习实训效果评价;工程项目和科研课题所对应的是产学研应用评价。学生最终以提交的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来检验毕业要求是否达成,同时也可以跟踪用人单位形成的信息反馈检验毕业要求是否达成,并将此信息反馈到学校和企业,从而制订下一步改进措施。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黑龙江大学尚属首次实施,需要不断探索,特别是在“新工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及“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下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又赋予新的内涵。以复旦共识为指

    导,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方面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比如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培训项目的确立、共同开发创新课程、共同编写应用教材、考核评价与改进等,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深入贯彻习近平“三农”和“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产学研协作、农科教结合,以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探索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的创新教学体系,才能为乡村振兴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姜艳、褚丽丽、杨旭也参加了本论文的撰写工作。)

    参考文献:

    [1]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

    [2][3]孔达,姜艳,刘莹,等.基于卓越农业人才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以黑龙江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2).

    编辑∕陈晶

    作者简介:孔达(1963—),男,黑龙江绥化人,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的卓越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研究”(2019B27);黑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水利工程研究生深化产学研综合培養改革研究与实践”(SJGY2019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