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冰山模型在师生沟通中的运用

    【摘 要】师生沟通中运用萨提亚冰山模型能帮助教师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渴望、期待和感受。当学生内在的“自我”真正被表达和被看见时,他们的行为才会有所改善或改变。冰山模型下的有效沟通技巧包括鼓励性回应、启发式语句、赢得学生合作的四个步骤等。

    【关键词】冰山模型;师生沟通;沟通技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0037-03

    【作者简介】沈晓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126)教师,一级教师。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的冰山模型有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冰山模型是一个隐喻,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个人外显的行为表现,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藏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期待、渴望和感受。探究水面以下的冰山,我们才能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在师生的日常沟通中,教师有时候会将很多精力花费在学生的行为和应对方式上,形成双方的博弈和紧张状态,最后导致双方疲惫。借助萨提亚的冰山模型,教师将能进一步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渴望、期待和感受,从而更了解学生。笔者将日常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归纳为四种表现:寻求过度关注的小A同学、掌控权力的小B同学、会报复的小C同学和自暴自弃的小D同学。

    一、冰山模型中的行为表现和内在期待

    1.寻求过度关注的小A同学。

    寻求过度关注的小A同学表现在冰山水面上的行为是:课堂上随意讲话和插话,无视课堂纪律,老师提问时不举手就直接大声喊出答案,以此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如果教师只看到学生表面的行为,很可能会感到心烦和恼怒;如果教师做出的回应只是哄劝和提醒,也无法达到沟通的效果。也许小A同学的行为能暂时被制止,但是很快又会恢复,或者换成另一种扰人的行为。冰山模型中,寻求过度关注的小A同学冰山水面之下的信念是:“只有得到关注或者特别服务,我才能感受到归属感。”“请注意我,让我一起参与进来。”教师只有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期待和渴望,才能给出鼓励性的回应并进行有效的沟通。

    2.掌控权力的小B同学。

    掌控权力的小B同学表现在冰山水面上的行为是:掌控自己对学习和课堂的权力,忽视课堂的规则和老师的要求。小B同学可能不愿意听课和回答问题,也可能拒绝写作业,这些行为似乎在宣告:“我说了算,谁也不能控制我。”对此,教师会感到生气、受到挑战。不管教师是迎战或者妥协投降,学生的回应可能都是屈从但内心反抗,或者变本加厉。冰山模型中,掌控权力的小B同学冰山水面之下的信念是:“当我说了算、控制局面或者证明没人能控制我时,我才有归属感。”“让我参与帮忙,给我选择的机会。”这些才是小B同学内在的需求和期待。

    3.会报复的小C同学。

    会报复的小C同学表现在冰山水面上的行为是:当不开心或者受委屈时可能会以牙还牙,和同学打架,与老师顶嘴或者以其他的行为进行“报复”。小C的这些行为在宣告:“没有人喜欢我或者疼爱我,所以当我受到伤害时就要以牙还牙。”教师会感到受伤、失望或者厌恶,也许同样会以牙还牙地回应学生。这样的沟通会导致学生的反击或者行为升级。冰山模型中,会报复的小C同学冰山水面之下的信念是:“我受伤了,我需要你们认同我的感受。”

    4.自暴自弃的小D同学。

    自暴自弃的小D同学表现在冰山水面上的行为是:对学习没有期待和信心,完全放弃自己,不写作业、不学习,不需要别人管。小D用这样的行为在宣告:“我很无助,而且无能为力。”面对小D,教师会感到束手无策,可能会放弃小D或者过度帮助小D,这样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小D更加退缩和消极。冰山模型中,自暴自弃的小D同学冰山水面之下的信念是:“别放弃我,为我展示细小的步骤,也许我可以慢慢来。”从学生的内在自我出发,教师才能给予鼓励性的回应,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

    二、冰山模型下的有效沟通技巧

    1.鼓励性回应。

    了解学生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信念之后,教师在师生沟通中可以给予鼓励性回应。面对寻求过度关注的小A同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个有价值的任务来转移注意力;让学生担任纪律观察员、卫生小组长等职务来提升内在归属感;设定非语言行为,如关注的目光或者把手放在学生肩膀上,忽略学生的行为。

    面对掌控权力的小B同学,教师可以将消极的权力转为积极的权力;还可以提供有限的选择,如:“你是需要5分钟静坐一会来适应課堂,还是需要5分钟趴一会再进入课堂的学习?”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力,但同时也限定了范围——不进入课堂学习的行为是不在选择范围内的。提供有限的选择能让教师在沟通中不迎战也不投降,坚定并和善地从冲突中撤离。

    面对会报复的小C同学,教师可以承认学生受伤的感受,避免使用惩罚或者反击的方式对待学生。还可以使用反射性倾听,观察并倾听学生的感受,然后将听到的感受“反射”回去,这样的倾听会让学生感觉到情感联结和被理解。如教师可以说:“你感到很委屈,因为那位同学错怪你了。”“我很感谢你告诉我你的想法和感受。”

    面对自暴自弃的小D同学,教师可以把一个任务分成几个小步骤,让学生去完成一个个被分解的小步骤任务;停止批评,鼓励学生积极地尝试;相信学生的能力,设置成功的机会;关注学生的优势,不怜悯,不放弃。这样的回应能帮助自暴自弃的学生在一点点的小进步中树立信心,获得更大的进步。

    2.启发式语句。

    受职业习惯的影响,教师有时为了提高效率,会用一些命令式的语句,如“上课前你就应该把书和作业本准备好”“你不应该那样对待朋友”这样的命令式话语会让学生反感、抵触。

    启发式的语句不仅可以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还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行动。如“准备上课了,同学们需要准备好什么呢?”“如果你继续那样对待朋友,会有怎样的结果?”启发式的语句能让教师“蹲下来”,和学生在平等的位置上共同探讨问题,实现高效沟通、积极合作,从而解决问题。

    3.赢得学生合作的四步骤。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目的是与学生合作,双方合力推动教育。无论是面对哪一类学生,教师都需要在沟通中赢得学生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赢得学生合作的沟通有四大步骤:(1)陈述观察到的情况,可以用“我注意到……我希望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句式客观中立地描述事件。(2)询问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并表达对学生感受的理解,可以借助“你句式”:“你感觉……是因为……你希望……”(3)教师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时,可以借助“我句式”:“当……的时候,我感到……我希望……”(4)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问题的解决,选择双方商量达成的解决方案。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和学生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这样的四步骤沟通,能帮助师生在沟通中看到彼此行为背后的感受、期待和渴望。当学生内在的“自我”真正被表达和被看见时,行为才会有所改善或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