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与高校思政课衔接途径研究

    蒋艺菲 王妍

    内容摘要:当前中学政治课与高校思政课存在着高校和中学的教师缺乏信息沟通、课程内容存在整体性和层次性重复、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高校与中学政治课教师的交流机制、优化整合中学和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和内容等途径来强化中学政治课与大学思政课的衔接。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 高校思政课 课程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的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问题。为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加强高校与中学课程的衔接与深化已成为了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中學政治课包括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必修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安排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高中政治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必修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个部分。选修课由《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部分组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综合性教育课程。目前的高校思政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我国的高校思政课是具有我国纯粹中国特色的大学课程,在我国高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人才的基石和核心课程。

    二.推进中学政治课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进行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的衔接问题研究,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系统性、实效性;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促进大学思政课和中学政治课的改革与完善。除此之外,推进中学政治课与高校思政课衔接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使各教育阶段不再彼此孤立,实现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衔接的连贯性。第二,有利于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中学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三,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衔接的实效性,改善政治课教学现状。实现两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衔接,有利于统一目标、调整充实教育内容,避免重复教育等问题。[2]

    三.当前中学政治课与高校思政课衔接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政治课与高校思政课的衔接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1.教学主体: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的信息沟通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中学思政课教师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首先,由于两种教学处于学生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教学目标等存在一定差异,高校思政课教师难以在教学上与中学政治教师沟通。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中学思政课教师知识水平存有差异,二者很难平等对话。与中学政治老师相比,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特点。他们理论功底很扎实,但缺乏中学政治课的实践经验。与之相反的是,中学政治教师理论层次上略有欠缺。因此,二者很难就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沟通。

    2.教学内容:两个阶段课程内容存在整体性和层次性方面的问题。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存在内容重复过多的问题,课程结构上缺乏整体性安排。中学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高校思政课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如高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与高校“原理”课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有很多重复。又如《经济与社会》中我国分配制度等在高校“毛概”课中又出现了。旧知识与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重合,学生们容易有“这个我已经学过了”、“怎么又是这个”的消极怠学的心态。且重复性的赘述使得教学内容缺乏层次感,学习难度在同一水平上,不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期待。[3][4]

    3.教学方法:现有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创新。对于思政课教学,现有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和参观教育法等方法,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在变化,教学方法也应根据时代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创新。但是在目前的中学政治课中,基本都已讲授法为主,参观教育法在中学几乎无体现,因此思政课堂很容易变成死气沉沉的宣讲课堂,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效果很容易受到影响。围着高考转的中学政治课很容易陷入到背记读的死循环,容易使学生对高校思政课也存有消极情绪,进而对高校思政课的第一印象较差。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是以讲授法为主,同时伴有社会实践,但由于教师监督不严、学生自主性不够等原因,实践很容易变成一项“划水工程”。教学方法的单一守旧影响了两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衔接。[5]

    四.强化中学政治课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途径

    针对当前中学政治课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1.建立高校与中学政治课教师的交流机制。学生的成长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是一脉相承的,不是割裂的。教师通过交流彼此了解不同阶段、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交流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便在各自的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详略得当,真正实现教学的递进式纵深发展。教育部以及各地教育部门应为教师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定期组织由高校各中学教师参加的会议,同时提倡高校教师主动向中学教师求教。教师通过交流彼此了解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交流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便在各自的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实现教学的递进式纵深发展。加强中学政治教师与大学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中学政治教师和大学思政课教师走进彼此课堂,让他们分别了解彼此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4]

    2.优化整合中学和高校思政课目标和内容。优化整合中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就是针对二者之间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方面做出的相互适应的整合,要推进中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的优化整合,政府要制定出合理的思政课教育计划,教育部应组织专家根据学生成长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制定出不同阶段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根本上解决教材内容雷同、知识倒挂、结构层次不明等问题。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6]除此之外,要合理筛选、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教材编订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完善各阶段的教材,同时教材也要把握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

    3.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身心特点,突出思政课教学的阶段性。中学生处于人生中的青春期,情绪和思维不稳定,但同时,中学时期又是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引导格外重要,他们学习的政治课比较全面,基本涵盖了思政教育的大部分方面。而大学生已经基本度过情绪和思维多变的时期,已经有一套比较系统的观念,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梳理其三观,高校的思政课学习的一系列知识,与中学政治课有一定重复。在思政课教学中,既要看到两个阶段政治课衔接中内容的差异性,又要看到某些方面内容重复在所难免,但不应是简单地重复,而应是更高程度上螺旋式上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先前知识基础,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依据学生的政治理论基础和接受特点进行教学。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而进行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教育改革,是有效促进青少年思想认识深化的需要,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要求。在不同阶段,教学也要有不同特点,在中学阶段,要着重理性的认知,要寓情于理。要从科学理论的高度和层面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大学阶段,就要着重情理互融,全面、深刻推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使感性和理性以一种稳固的形式表达。[6]

    4.教学回归立德树人本份,为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服务,更新教学理念。思政课教学回归立德树人本份,为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服务,改变中学教育只为高考服务的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中学课改首先也是强调教学理念的转变,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变教学的被动为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在思政课中单纯靠外部“灌输”的局面。而高校思政课也不能有只为学分的思想,思政课教师要着力于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梳理并树立正确的三观,教育学生学会思考与反思。

    推进中学政治课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衔接,是一项需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相互配合下不断发展、总结、创新和提升的长期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者的衔接会出现新的问题,也会有新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发现与创新,提出更多能为的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1]《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網.2019.3.19

    [2]冯薛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衔接研究[D].燕山大学,2018.

    [3]董平.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的衔接机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4]邱靖.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高中政治课衔接问题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

    [5]刘园园.高中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张博.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

    项目基金:江苏大学第18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C542

    (作者介绍:蒋艺菲,王妍,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