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张占斌
【摘要】 当今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回顾过往,人类社会生产力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由新兴科技推动并支撑的,从而推动生产关系做出巨大变革与生产力相适应。牢牢抓住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的国家总会在历史演进中迸发出极强的活力,获得空前的发展,而那些无法抓住机遇的国家往往会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阐释了新一代科技革命的重要性,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为党领导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我们要扎实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经济动能,努力培育新增长点、新动能,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技术 智能技术 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4.006
加快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对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技术创新的代际变迁蕴含着国家崛起的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自信息技术产生以来,世界经历过三代信息技术的代际变迁。第一代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集中控制的方式,主要特征是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简易终端等的广泛使用;第二代发展的时间节点是本世纪初,以分布式的方式,主要特征是个人计算机和通过网络连接的分散式服务器的普及;新一代(第三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是最近十年,集中体现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1]事实上,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主要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国家发展的方式,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创新型人才替代了土地、资金、矿藏等自然资源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国家争夺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在由过去国家所拥有的天然地缘资源禀赋为主要优势基础的比较优势发展模式,向着以新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而形成的禀赋延伸能力为主要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演进,其核心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激发出的生产力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能否与实体经济有效融合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和增长动力的转换。从历史上看,大国的崛起从来都与新一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密不可分。英国自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并逐渐扩大自己的优势地位,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航海+”“蒸汽機+”技术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生产力极大的解放与发展的结果,机器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造就先进的工业制造体系,为英国在全球经济贸易中奠定了无可比拟的战略地位。但是二战后,美国以“铁路+”“原子能+”等新一代技术所代表的创新科技带来了国家实力的整体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基础的良性循环上,更体现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促进上。新一代科技革命逐渐超越原有的技术框架并成功支撑美国成为新的世界超级大国,完成了世界科技中心从欧洲大陆到北美大陆的转移。技术创新带动全产业、全行业飞速发展的模式不仅使美国能够持续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并且使科技创新与生产力解放紧密结合的思想影响了全世界。
推动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在成为全球发达国家竞争的主战场。20年前信息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如同两条平行线,都只顾沿着自己的发展轨迹运行。而如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由一种单纯的通用技术逐渐沉淀并与实体经济融为一体,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节点,实体产业通过网络化被吸纳到互联网的经济范畴。[2]今天的任何国家部门、跨国公司甚至任何家庭都没有办法回避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影响。互联网是全球性实时共享的一种资源,一种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每一个人都由此走向数字化,这种变化趋势是客观实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家间宏观经济的主要度量指标也一定会有一天打上互联网的烙印,出现类似于“人均数据生产/消费量”的竞争指标。个人移动设备的指数型增长和普及水平拓展了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空间,而实体经济本身的概念边界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将持续推动个人、企业、产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尤其在企业层面转变自上而下的单一化管理方式向分布式协同管理模式演进,进而重塑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考虑到目前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和各行业的运用程度,预计到2025年互联网行业贡献的GDP会达到22%,相当于互联网行业在中国GDP中将占据14万亿人民币的总量。[3]届时,数据天然带有的共享性和边际生产力递增的特点会使数据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性要素,信息原有的层次结构将会被打破,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在传统的工业体系下,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则大多被欧美发达国家所把控,发达国家按照WTO的贸易框架左右全世界的贸易体系,如果我国一直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换道超车”,将一直处于资本市场食物链的最低端,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对于能否打破传统工业模式体系就显得极其重要。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在世界互联网行业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恰当的产业政策一定会使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在世界竞争体系中打破西方的封锁,为中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赢得难能可贵的行业话语权。
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毋庸置疑地,每一代技术革命都会重构世界经济新秩序,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产业技术革命浪潮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代来到中国实体经济面前。今天,以新一代信息和智能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孕育兴起,其突出特点为加速创新与各行业各领域的渗透融合。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全面推进智能制造产业,成为了破解当前经济发展突出矛盾、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依托。面对由此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可以通过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将实体经济同经济发展第一动力的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推动实现实体经济发展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创造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指出当前经济工作中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又着重强调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4]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的决胜之举,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这将为现代化经济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提质加速,为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不斷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依然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伟大论断不动摇;坚持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逐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用市场机制、市场规律解决我国存在的经济问题和突出矛盾。促进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经济方面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通过互联网加强信息交流、大数据创新商业思维、人工智能优化分析方法,可以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一个总领性、全局性、概括性的我们党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逐步细化具体成每个人对自我生活点滴的获得感。比如,将互联网与机器设备结合,利用对机器运转产生的大数据分析,提升机器的运行效率,减少停机时间和意外故障,就可以平均提升每个使用者的时间,实现跨越产品领域的新型产业链条,在诸如航空、能源、交通、医疗等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可以激发出跨越产业链的服务新模式,让每个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真正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获得个性化满足,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可以充分降低企业间、消费者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间的协作成本,最大限度地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让企业不需要一定规模也能找到成本和盈利的平衡点,从而打通从微观个人多元化需求到中观产业定制化供给再到宏观经济总量性调控的多层间传导阻碍。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推动新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美国促进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成功经验。美国政府最先对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做出战略性的规划,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形成了从发展规划、法律保障到实施路径的完整发展道路,逐渐扩大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的价值,积极推动数据开放,利用强大的金融体系支持创新性强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公司,对阻碍大数据流通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整合关键数据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倡导大数据成为全行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工具。美国于2016年发布的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规划(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 )描绘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愿景: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建立更高效的物流和供应链;运输也可以通过基于视觉分析技术的驾驶员辅助系统和自动化机器人将产品更有效地运送至目的地;制造业可以通过新的控制方法和工艺流程,提高调度工作效率。[5]除了对于产业创新的作用,智能技术变革还对催生全新行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改善教育机会和生活质量,终身学习可以通过虚拟指导教师开展定制学习计划,根据每个人的兴趣、能力和教育需求让他们获得自己想要的教育内容;使用个性化的健康信息为每个人量身定制健康方案提供依据,人们可以更健康、更积极地生活;智能家居和个人虚拟助理可以节省人们的时间,减少日常重复工作中浪费的时间;增强国家和国土安全,机器学习代理可以处理大量的情报资料,以便从迅速变化的对手日常生活行为方式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以对自己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的经济部门提供数字防御系统提供保护,从而可以大大减少风险。
欧盟促进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成功经验。欧盟正在力推《数据价值链战略计划》,试图用大数据改造传统治理模式,大幅降低公共部门成本,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预计到2020年,大数据技术将为欧盟创造高达9570亿欧元的GDP,增加就业人数380万。[6]2017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打造欧洲数据经济》报告,对数据驱动型经济的潜力、面临的障碍、解决方案等进行了分析总结。[7]可以看出,欧盟对于大数据发展十分重视,积极推动大数据在各成员国成为重要的经济生产要素,实现欧盟框架下各个成员国家之间的信息透明流通,下大力气加强大数据的技术研究,拓展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创新大数据业务的商业模式,在根本上就是要保证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大数据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欧盟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有着清晰的思路框架:一是构建开放透明的政府间信息数据沟通体系,对公民充分开放不涉密的数据,充分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控。二是提供开放的合作框架,使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甚至政府与个人之间形成广泛的合作和监督机制,使人人都享有数据的使用权,人人都成为数据生产者。三是利用资本引导数据的扩散再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数据同价值的良性互动循环。
日本促进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成功经验。日本在信息智能技术服务方面的研究应该说着手早、起点高、保障充分,总体来说其水平的确走在了世界的前列。[8]日本国内一直将本国视为传统信息智能技术的强国,其政府和社会民间组织都对信息智能技术未来的发展态势抱有较为乐观的态度,并把培育大数据和云计算派生出的新兴产业作为振兴经济增长、优化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日本总务省于2012年7月发布“活跃ICT日本”新综合战略,目的在于提高本国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并合理应用信息通信技术解决社会重大问题。2013年6月,安倍内阁公布《创建最尖端信息技术国家宣言》,这一以开放大数据为核心的IT国家战略,试图把日本建成“世界最高水平的广泛运用信息产业技术的社会”。日本通过实施信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战略取得了三个方面的主要成效:一是在利用信息智能技术处理和解决公共事务问题,提升公共治理现代化水平,在健康医疗、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管理方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幅优化了政府部门在公共事务处理上的能力;二是发展了信息智能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在军工领域或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形成供给的领域给予企业大力扶持的政策性导向,建立数据驱动型产业,形成官民合作的运营机制,降低了信息智能技术企业在创业阶段的难度;三是通过有着深厚人才培养基础的亚洲顶级高校和研发性机构培育信息智能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形成一大批高层次、专业化、善应用的技术性人才,为日本以后产业转型升级储备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发達国家促进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经验的启示。我国应牢牢抓住新时代历史机遇,充分借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促进新一代信息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成功经验。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各国重视发展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指定或者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超越传统政府机构的架构,统领全局,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战略规划进行实施。我国在国家战略上也应优先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筹组织机构以加强引导和规制,对每一个数据的生产者负责,接受全体公民全方位的直接监督,使新技术在不损害公民基本隐私权利的法律框架下合理运作。二是营造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良性耦合的市场环境。充分给予高新技术产业有利的财税政策,在重点技术攻关领域加大补贴力度,优先解决这一行业里企业遇到的困难。同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设立统一的技术标准,提高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的沟通效率,在遇到技术性关键问题时可以协同解决,缩短技术层面与应用层面的距离。三是加强培养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专业人才。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归根到底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靠的是人才。应充分借鉴美国和日本的人才经验,形成国外引进与国内培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培养模式。在国际上通过市场机制引入我国紧缺的技术型人才,依托公共培训和人才交流的平台为我国培养高精尖专业人才,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才水平差距;在国内通过政策导向设置相关专业的培养,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设立相关专业,与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实践型人才,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扩大战略性人才储备。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
加快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和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创新加速、智能转型、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就要清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非一去一存的关系,是一种正和博弈,而不是零和博弈。从短期经济周期的波动和产业发展历程来看,互联网技术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对实体经济中传统产业的盈利模式造成负面冲击和影响。比如,对传统盈利模式比较固化的零售、电器、音像图书等领域的实体店铺造成直接冲击,导致一些商铺、门市关闭,甚至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的运营也难以为继而宣告破产。但这个历程更应该看作是对传统行业的涅槃重生、破茧成蝶的改造转型升级过程。从长期经济周期发展变化的视角来看,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能够极大盘活资源的空置率并提高组织的协调率,在大的趋势上符合网络强国与制造强国深度融合发展的大方向。加快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增加基础性公共网络设施和网络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过去五年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互联网技术和产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性的环节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互联网移动软件开发、互联网市场发展、互联网企业在世界市值排名、互联网盈利模式创新等方面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从供给侧的基本面上来看,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中西部互联网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互联网技术服务市场缺口同高新技术人才供给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应积极打造信息技术创新试点区域、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信息技术企业集群产业链等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基础设施的投资由以往政府或者国有企业直接投资的方式,逐渐向民营企业和个人投资方式转变,这种转变将带动硬件设施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走向多元化,消费者在市场中可以用自己的下载量“投票”,从而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真正由市场配置资源,优化投资效率,为基础设施有效供给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加快构建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振兴实体经济的重点和难点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产业。要加强互联网产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理论研究,全面探讨制造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实现融合创新。为激发发展新动力,就要从理念上转变从前建立在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基础上的企业管理制度,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以消费者为主轴形成满足新产业体系的组织架构。同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9]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工业互联网战略,通过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实现工业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制造,持续催生新的增长点,在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加快最新一代信息通讯重点技术环节攻关和应用于实体经济的产业化进程。面对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一些实体产业还没有及时转变以往的商业思维,忽视了新技术对于盈利模式的更迭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注重引导企业拓展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空间。同时企业自身要找准业务定位,发挥独特的禀赋优势,坚持创新引领和依法合规运营,促进互联网技术实现更有效耦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过程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支持企业发展行业网络协同制,激发互联网创新更大活力。促进最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扩散渗透,全面激发实体企业拥抱互联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5G正处于技术标准形成和产业化培育的关键时期,全球各国在国家数字化战略中均把5G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因此加快5G技术产业化进程,部署具有前瞻性的网络基础设施,营造产业生态环境,深化各领域融合应用,全面开创5G技术发展新局面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注重5G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主导、参与新一代通信技术的规则制定,实现由“运动员”向“裁判员”的角色转变,让技术优势形成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四是合理利用区块链技术助力交易成本降低。目前互联网通信呈现出两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一方面能够在网络架构的复杂性、多元性、开放性的基础上包容各类协议和相关支撑技术,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底层基本的信息传递交流上达成高度一致性如TCP/IP的网络通讯协议。[10]通过互联网与区块链技术的有机融合,就可以形成将两方面优势相结合的通信网络,以构建一个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被实时监管的实名认证交易体系,可以在信息不对称的传统市场失灵场景下有效提高交易的成功率,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在一般的商业交易范围内,交易信息作为商业非公开信息被保护,但是若出于国家安全考量,政府部门可以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监管,必要时可以采取封锁账号、限制交易、检查清算等手段进行干预。[11]当然,区块链技术在现阶段的应用层面上仅仅是刚开始对经济活动有所影响,远远没有达到广泛的实际应用程度,但是对新兴技术的重视反映了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意识,应该加大研究力度,合理利用技术创新助力实体经济交易机制革新。
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当前,大数据技术和产业已经成为提升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和决定未来我国信息技术现代化水平的关键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在产业方面取得大数据关键技术领域新突破,大数据软硬件自主研发实力快速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大数据创新企业和创新模式。但是,当前政府部门数据供给还存在着收集和开放的数据种类偏少,数据结构化、网络化程度低,尤其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布GDP等基础数据时存在水分、数据的真实性有待商榷等一些突出问题。在数据开放、共建、共享方面主要存在着政府部门间数据流通不畅、数据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健全、公共数据服务平台不足等一系列矛盾。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更大力度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要处理好如下四个问题。一是牢固树立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数据量和数据分析需求。[12]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大数据产业的经验来看,真正发展大数据不仅是硬件建设上的竞争,更是大数据思维革新和人才培养的竞争。在大数据新思维的导向下,要强化大数据就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思维,让大数据思维真正渗透到国家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培育和经营管理理念当中。二是让大数据战略引领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要充分释放大数据在实体经济产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重点在于提升大数据对于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能力。[13]加速大数据助力传统行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及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通过大数据战略,深度挖掘市场出现的有效信息,加大研究力度,在行业种类和周期发生深刻变化的市场大环境中创新数据种类,努力培育自己的大数据(生产数据、销售数据、消费数据)分析能力,全面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转变低端和无效供给为高质量和有效供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实体经济新动能,有效破解经济发展中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三是抓紧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社会化”大数据产业体系。应加快大数据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大数据的共享、开放、流通、交易、使用。同时,也要在数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间做好平衡,不能过分强调信息的采集和利用,也不能过分强调数据的保护和隐私。政府应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发展数据采集、整理、存储、挖掘、分析、交易、服务外包和大数据安全等核心业态,围绕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落实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发布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以此统筹推进大数据技术和产业发展,加快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利用大数据资源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先导作用,大力推进大数据应用服务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延伸,提升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加快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型产业体系,引领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四是通过大数据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小微企业快速健康的成长依赖有效的直接和间接融资渠道。长时间以来,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路径发展不充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小微企业统计数据来看,截止到2017年9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2.4%,比上季末高0.4个百分点。1~9月小微企业贷款增加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65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贷款的34.9%,比上半年占比水平高4.9个百分点。[14]这组数据反映出虽然金融部门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有所增加。但是小微企业吸纳了绝大部分的新增就业人口,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创新和活力,融资难问题始终困扰着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壮大。这反映出金融供给侧的不平衡不充分,没有满足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的不断深度融合,催生出大数据金融的概念,使得互联网通信科技的技术优势在大范围数据采集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不断优化改进的金融风险控制模型,为小微企业构建标准化的信息和信用评价体系,以解决小微企业与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降低风险溢价和融资成本,从而形成有效的以新模式、新技术为导向的金融服务机制。
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度改变世界的竞争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转型。[15]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深刻改变着人类经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态。摩根大通以前每年要花十几万个小时去审查贷款合同,而今天采用人工智能不到一小时就可以完成。[16]当前,中国正积极顺应全球技术和产业演进趋势,将人工智能作为促进产业变革与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显得重要而迫切。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应该把握以下四点:一是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应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商業化进程,推进人工智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包括虹膜识别、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智能终端、物联网等基础器件,这些新产业不仅可以在民用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在军用领域成为了各国发力的焦点,是国家战略竞争的必争之地,必须组织人员进行攻关,补齐我国在高精尖技术上的空白项和短缺项。同时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实体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包括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海洋、智能物流、智能商务。[17]充分激励传统产业引入人工智能,重点抓好人工智能技术在安防、电子商务等产业先发优势,有效提升业务运行效率和产品品质。二是为智能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人工智能的龙头企业,以增强其所在区域的产业链辐射能力和带动效应。优先把政策倾向于在人工智能发展基础好的地区,给予人工智能创新实验优惠的税费补贴,形成从试点到推广经验借鉴模式。在具体的商业模式上,对经济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环境保护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进生产环节机器人对人工的替代,降低工厂的劳动力成本,引导实体经济形成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以智能研发、智能管理、智能营销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引进集研发、生产、销售功能于一身的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业一体化项目。三是统筹部署人工智能的管理。管理人工智能的分布和研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顶层设计的层面要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模式,既要看到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进步,又要充分承认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关键性领域摆脱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尽全力实现“弯道超车”。同时要建立人工智能监管体系和制度,对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在法律上进行严格要求,切实加强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有效惩治。注重在制造、能源、医疗等对于成本较为敏感和人才资源较为紧张的领域进行逐步渗透,把人工智能对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力和冲击力降到最低。四是切实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成果转化。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潜力,如果能将技术创新有效转化为成果,就可以成为改善民生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当前我国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40%左右的水平,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起步较晚,虽然目前科技部通过“863”“973”等一系列科技支撑计划,推动了智能计算机系统、智能机器人、自动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但是在重点扶持的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人工智能科研成果转化还没有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轨道。在军工人工智能领域,我国有着非常雄厚的科技基础,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层面,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度重视,为军工科技成果应用于民生领域提供了总领性的指导方针。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戚克维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注释
[1]杨善林:《推进智能制造,必须搞清楚“何为新一代信息技术”》,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V71BEIG0519CQQ6.html,2017年9月25日。
[2][3]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第1版。
[5]"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 https://www.nitrd.gov/PUBS/bigdatardstrategicplan, 2016.
[6]张茉楠:《“大数据治国”应上升为国家战略》,《社会治理》,2015年第1期,第58~63页。
[7]彭汐婷:《从欧盟大数据规划中能学到什么?》,《人民邮电》,2017年4月19日,第6版。
[8]魏阙、边钰雅:《日本大数据技术服务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创新科技》,2015年第7期,第18~20页。
[9]苗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中国电信业》,2017年第11期,第8~11页。
[10]唐文剑:《区块链将如何重新定义世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
[11]井底望天、武源文、史伯平、赵国栋:《区块链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
[12]官思发、朝乐门:《大数据时代信息分析的关键问题、挑战与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15年第3期,第12~18页。
[13]闫树:《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现代电信科技》,2017年第47卷第6期。
[14]金彤:《2017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中國金融》,2017年第21期,第75~76页。
[15]杨舒:《人工智能绘就“三步走”蓝图》,《光明日报》,2017年7月22日,第6版。
[16]王广宇:《人工智能将成为新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企业观察家》,2017年第5期,第28~30页。
[17]曹红艳:《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将实施》,《经济日报》,2017年7月22日,第3版。
责 编/郑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