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尹进鹏 郭强

    摘要:新常态经济周期中,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观要求极其强烈。但是,试验区金融发展水平略显滞后,特别是债务融资短板明显。结合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和青海省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要求,大力应用推广绿色债券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服务支撑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研究金融欠发达地区运用绿色债券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及破解之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债券;政策;建议

    一、金融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现状

    (一)金融供给情况

    2015年以前,间接融资在海西融资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进入2015年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呈现总量增加、内外开花、渠道拓展、模式出新等积极变化。截至2017年末,海西州实体经济境内外融资余额突破千亿元,其中,贷款余额1162.9亿元,债券余额46.9亿元,基金余额70.9亿元,其他融资余额15.7亿元,具体呈现以下特征:

    1.州外银行引领信贷总量增长。州内外金融机构合计投入贷款余额1162.9亿元,较年初增加361.3亿元,同比多增330.9亿元,增长45.1%。从构成看,州内银行贷款489.3亿元,较年初增加58.4亿元,增长13.5%,同比多增74.3亿元,总量排名全省市州第一,增速排名第七。州外银行贷款673.6亿元,较年初增加302.9亿元,增长65.5%,同比多增266.8亿元,总量首次超越州内金融机构。

    2.债务融资工具持续增品扩面。盐湖集团成功发行超短期融资券30.5亿元,这是海西州继利用短期融资券开创“非金融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应用先河后,借助银行间市场融资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创设以来,试验区内企业在银行间市场累计融入资金122.5亿元,品种涵盖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永续债等各期限品种,为企业财务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6家企业依托省股权交易中心发行私募债1.4亿元,进一步实现了中小企业债券融资辐射扩容。

    3.立体融资结构实现纵深优化。股权融资驱动力增强,一户民营企业成功借壳上市,吸收股本金26亿元。一户新能源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投贷联动”模式快速推进,投资基金创设运作实现无时滞对接,全州各类基金到位70.9亿元,其中:政策性基金2.4亿元,政银合作基金68.5亿元,包括循环经济、基础设施、产业引导、平滑发展、创新引导、绿色发展等12支产业发展基金,成为融资整体的有效补充。

    (二)金融支持成效

    1.全力应对不利因素确保信贷总量增长。2015年以来,海西金融机构信贷增长面临集中到期归还、债务置换、外贷流入、贷款核销和有效需求下滑的多重挑战,加之过往信贷需求大户融资渠道多元化、外部化拓展,信贷稳定增长面临极大压力。为确保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不减,全州金融机构深入挖掘信贷需求潜能,千方百计提升金融指标。2017,累计投放信贷255.1亿元,全面承接并有效扩充了210.9億元信贷回笼释放的资金规模,全力遏制2015年中期以来的信贷持续滑落势头。

    2.积极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贷需求。注重激活第三产业发展潜力,2017年末,第三产业贷款占比提高到18%,较年初提升3.2个百分点。注重培育新兴行业增长动能,新增新能源贷款27.7亿元,增长53.2%;新增新材料贷款2.1亿元,增长13.7%。高原特色生物、旅游等行业都保持小幅正增长。曾经信贷高度集中的盐湖化工、煤炭、有色金属等传统采矿、制造业贷款规模有所下降,注重匹配实体经济需求变化,今年政策性基建类项目和光伏升级项目陆续上马,金融机构有效增加中长期信贷投放,12月末中长期贷款较年初增长8.7%,扭转前两年负增长局面。

    3.着力强化支柱企业资金衔接信贷供给。2017年上半年,盐湖集团32.4亿元贷款到期,为保证企业资金有序衔接支持稳生产增效益,海西涉贷银行一方面通过传统信贷模式投放资金25.1亿元。另一方面建行和工行先后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企业承销短期债务融资工具30.5亿元,为全州直接融资扩容发挥了积极示范效应。庆华公司混合所有制改制完成,财务杠杆率大幅下降,各家涉贷银行按照债权人委员会“保持存量融资额度,不单方面抽贷、压贷、断贷”的决议,通过展期、借新还旧等方式保障企业资金接续,并下调利率0.5个百分点,切实减轻企业财务成本。

    4.深入开展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工程。金融机构通过设立专营机构、开展批量化展业模式、大幅降低贷款价格等举措,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推动贷款可获得性和规模较快增长。2017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6.6亿元,较年初增长44.8%。全年贷款利率分别下降45和118个基点,相比2016年,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合计让利9652万元。

    5.全面启动循环经济绿色金融示范点建设。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批复同意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开展绿色金融示范点建设,海西州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起草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金融示范点实施方案》。示范点领导小组抓紧制定有关绿色信贷贴息、风险补偿和增量奖励,绿色直接融资奖励,绿色信贷创新等激励绿色金融规范发展的相关方案、办法和计划。全州金融机构深化绿色金融理念,以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特色旅游、生态农牧业为重点领域,深入挖掘绿色信贷需求,通过差别化信贷措施引领绿色投资。截至2017年末,全州绿色信贷余额301.6亿元,占比61.6%,受盐湖集团贷款集中归还影响,较年初提升5.5个百分点。

    二、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瓶颈

    海西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总体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持续提升金融支持成效存在诸多瓶颈,主要聚焦于:

    (一)多重压力限制差别化信贷政策全面实施

    2015年以来,受大额贷款到期归还、平台类贷款债务置换、融资渠道拓展丰富和州外金融机构强势竞争等多重因素影响,州内金融机构贷款总量持续下滑,各家金融机构面临来自自身发展及上级机构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考核多重压力。为确保信贷总量增长,州内银行将一部分信贷资源配置到煤炭、水泥、钢铁和有色金属开采等产能过剩或环境效益低下的受限制行业,延缓了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步伐。

    (二)金融机构权限较低制约利率手段灵活性

    海西地方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主力军是以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为代表的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多年以来,在自有资金不足情况下,依靠系统内融入资金为海西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在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现有信贷管理模式下,一方面,大额贷款审批权限在总行或省级分支机构,利率定价基本没有自主权,通过利率手段引导实体经济自发转型升级示范效应难以自我掌控。另一方面,对于靠净融入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受上级机构利润增长率、成本收入比等考核的制约,在利率定价中难以提供有明显竞争力的价格对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信贷需求的支持。从人民银行利率监测系统统计情况看,近年来,全州整体利率水平虽然持续下行,但对优质客户一般以基准利率为主,最大利率下浮幅度不超过10%,下浮利率贷款占比不足5%,相较于同时期、同期限、同档次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没有优势。

    (三)监管政策总体趋紧抑制相关领域信贷投放

    一是监管政策总体趋紧,针对困难企业,金融机构一直采取续贷、展期等方式给予持续支持,监管加强后,续贷、展期等在统计上将增加不良贷款,进而对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形成压力,不利于向上级行争取倾斜性政策。二是财政监管力度加大,各类财政性融资面临政策限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等文件对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在内的财政性融资进行规范,海西已有蓄集峡水利工程等贷款提前归还,政策收紧将影响到下阶段该类贷款投放。三是环境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环保检查导致部分生态不友好型采矿类企业停产整改并成为诱发相关贷款逾期的重要因素,未来信贷支持空间可能会继续压降。四是重点企业去杠杆任务加重,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着重强调国有企业去杠杆,州内重点支柱企业资产负债率高,部分企业超过75%,不利于信贷和普通债务融资的持续获取。

    (四)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配置存在风险隐忧

    2017年末,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突破300亿元,占比69.1%。居民和企业部门定期存款111.4亿元,占比20.6%。受互联网分流影响,居民部门消费、理财观念和习惯加速转变,资产保有手段多元化,定期储蓄意愿下降。受监管加强影响,财政资金拨付、贷款拨付的管理更加精准,对派生存款的影响较为明显,存款活期化势头加剧。受此影响,银行业机构持续支持中长期项目建设的金融供给能力受限,中长期贷款也制约着金融机构的资金使用效率,与此同时,重大政策和市场因素变动潜在的期限错配风险也会同步累积,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绿色债券功能的针对性优势

    (一)针对差别化信贷政策实施不够精准问题

    绿色债券包括绿色金融债和绿色非金融企业债,两类债券分别针对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就资金使用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政策的“靶向”实施。相较于信贷和普通债券,绿色债券信息披露要求更高,发行人不但要充分披露拟投资项目类别、筛选标准、决策程序、环境效益目标以及发债资金使用计划和管理制度等信息,债券存续期间还要定期公开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监管机构还鼓励发行人聘请第三方独立的专业机构对所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券进行评估或认证。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出具专项审计报告。对支持的产业项目实施持续跟踪评估。这些要求都有利于从资金供需两个方面提升金融政策有效性。

    (二)针对银行信贷规模有限、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企业融资能力受限等问题

    1.从绿色金融債券功能看。有利于优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配置,提升对绿色产业中长期信贷投放能力。无论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性新兴行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造,还是符合绿色发展战略的节能环保、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融资需求都体现出金额大、期限长、管理成本高的特点。绿色金融债可以作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与中长期融资项目类型匹配,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和银行资金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金融机构主动负债管理提供操作工具,降低金融风险。

    2.从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券功能看。虽然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和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在绿色界定标准等目录性文件上不够规范和完善,但针对的重点都是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污染防治、节能环保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完全契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打造和四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的发展定位,有利于企业构建立体化融资体系、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从发行门槛看,绿色债券对发行额限制更为宽松,例如,一般企业债要求发债企业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5%,而绿色企业债可以突破此上限,在资产负债率低于75%的前提下,核定发债规模时不考察企业其他公司信用类产品的规模。再如,一般债券只能发行企业净资产40%的规模,绿色债券则不受此限制。一些绿色债券品种对于发行主体的评级要求也相对优惠,例如,绿色资产支持票据不以企业作为债务主体,而是剥离出部分合格资产,以其未来现金流作为偿债来源,进而分离了企业的主体评级和资产的信用评级。绿色债券的种种优惠条件对于试验区内资产负债率较高、净资产规模有限、主体评级不高但符合绿色标准的企业和项目,大大增加了持续融资能力。此外,从已发行的绿色债券来看,绿色交通领域政府融资类产品不乏先例,也为在财政性融资政策收紧背景下拓宽市政类民生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来源开辟了渠道。

    (三)针对金融机构利率手段灵活性不足问题

    绿色债券发行价格中,市场整体流动性水平是重要决定因素之一。2017年前,受益于市场利率较低利好,一般债券发行票面价格平均水平低于同期限同级别主体贷款加权利率。2016年度,企业绿色债券的价格相对于一般债券还有较大幅度优势,如:3A级主体3年期绿色债券价格低于一般债券67个基点,2A级5年期绿色债券价格低于一般债券74个基点。2017年后,市场流动性有所收紧,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达近两年的历史高位,债券发行价格随之水涨船高,绿色债券利率也接近甚至超过同期限、同级别主体贷款加权利率。尽管市场利率波动较大,但为绿色企业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利率选择,增强了企业议价能力,市场利率走低时期,有助于通过市场机制倒逼间接融资下调贷款价格,增强利率手段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性。

    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推动绿色债券发行的难点

    (一)符合绿色债券标准的企业项目有限

    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券方面,海西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油气化工、煤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占比超过70%,均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范畴。近年来,虽然在资源循环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对照发改委、上交所制定出台的绿色企业债和公司债发债标准,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战略性新兴行业中的新能源产业受到诸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追逐,能够以低于贷款基准利率10%的价格获取充裕的信贷支持以及来自上级母公司其他融资模式的资金注入,绿色债券融资诉求短期内不强烈。已有的环境修复、生态保护,以及城市废物处理和绿色交通等环境民生类项目得到政策性银行基准利率的资金满足,在财政性融资监管趋严的背景下,潜在绿色债券融资需求也可能面临限制。绿色金融债券方面,海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达不到绿色金融债对发行主体的门槛要求。同时,信贷规模空间充足,存贷比较低,没有通过绿色金融债主动负债的需求。综合各种情况,符合门槛的发债主体不足是制约绿色债券发行的最大障碍。

    (二)时间窗口不佳制约相关主体发债热情

    绿色非金融企业债券方面,2017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总体趋紧,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持续上升,7天拆借利率从年初的2%上升到3%。受此影响,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各类型债务融资工具加权平均利率均有所上升,其中,短期票据加权平均利率增幅达99%,逼近五年期银行贷款利率。受成本影响,企业在市场上债务融资的意愿总体降低。全年青海省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利用债务融资工具累计融入资金较上年同比少增。海西企业虽然同比多增15.5亿元,但短期融资券和超短期融资券票面利率分别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34和45个基点,企业财务成本被动增加,短期内如若债券融资价格没有实质性下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的热情不会提高。绿色金融债券方面,还存在价格优势不明显的问题,近两年发行绿色金融债的2A级和3A级银行发行利率集中在2.94%-4%区间,相比同等评级的发行人发行同等期限的债券,并无明显价格优势。发行人如果开展第三方认证和专项审计,发行成本甚至超过普通金融债券。

    (三)区域性鼓励绿色债券发行的政策支持不足

    宏观层面缺乏明晰的符合柴达木循环经济特征的绿色产业、企业和项目的界定标准,难以精准实施对拟发债企业遴选和培育。区域层面鼓励绿色债券、绿色金融债券和绿色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的相关政策激励尚未出台,难以有效调动各类发债参与主体能动性。具备担保资格和能力的增信机构不足、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覆盖面偏低、企业环境信用信息不完善、使用范围不广泛等政策性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绿色债券发行成功率,迫切需要经济金融管理部门和参与主体紧密配合共同推进。

    五、政策建议

    (一)短期内推动绿色债券发行的方式选择

    1.协调青海银行择机发行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绿色金融债。青海银行具备绿色金融债发行主体资格,同时,与试验区管委会及部分市县政府通过信贷和联合组建支持绿色发展、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等形式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尝试发行以试验区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绿色债券,有益于青海银行拓展业务领域,拓宽资金来源,提升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实现银企共赢。

    2.引导盐湖集团一般债券融资向绿色债券融资升级。盐湖集团有过成功发行公司债的先例,近年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先后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永续债和超短期融资券,对一般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规则和程序游刃有余,与交易商协会及中介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盐湖集团作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领军企业,一直致力盐湖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特别是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符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编制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中关于“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项目相关要求。同时,企业过往发债3A级的主体评级对推动发行一般债券向绿色债券升级大有裨益。

    3.推动新能源类优质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作为试验区力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取得规模效益。同时,各类绿色债券都将清洁能源项目列为支持重点,发行绿色债券具有相对优势。此外,园区内光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国字号央企和省字号国企的子公司,其母公司在发行经验和债券增信方面能够提供有力支持,具备短期内实现绿色债券发行破冰的主要基础。

    (二)长期内提升绿色债券融资能力的机制设想

    1.筹建绿色债券企业(项目)库。充分研究各项绿色债券对发债主体的行业、资质和门槛要求,遴选建立绿色企业库和绿色项目库。编制《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对照各类绿色债券发行条件和门槛,指导协助设计融资备选方案,并向相关类别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重点优先推介,提高发债模式选择精准度。

    2.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机制。协调地方政府建立绿色债券财政激励机制,对发行绿色债券各类参与主体给予适当奖励和补贴。一是对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通過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激励,对于发行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企业,在享受该项奖励的基础上,增加享受对应奖励额度一定比例额外绿色奖励,额度不受奖励上限限制。二是参照企业发债奖励原则,对发行金融债及绿色金融债,实际投向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金融机构奖励。三是对提供优质服务的中介机构团队给予奖励,由主承销商根据相关业务费用情况合理协调分配。

    3.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先行建立企业绿色信息体系,纳入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违规记录、安全生产、绿色保险参保情况等信息,作为金融机构筛选拟发债主体的参考依据。推动搭建信息集中、功能完备的绿色信息网络综合服务平台,统一归集和发布关于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公示环境违法和恶意绿色信用失信企业名单信息。

    4.推动绿色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完善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体系,政策性担保机构对绿色融资在费率制定上要有倾斜、有优惠,降低或免除反担保条件。协调建立州级绿色担保增量奖励机制,鼓励担保机构开展再担保、设立绿色发债增信基金等机制创新,为绿色债券提供多元担保服务。

    5.强化与发债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的沟通对接。加强与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证监会省级分支机构及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发债管理部门及合格中介机构对接合作,争取基于支持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发展为目的,在发债门槛和收费标准上予以合理优惠倾斜。

    6.做好对绿色债券的宣传推介和培训。加大对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培训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培育相关企业运用债务工具推动绿色发展意识形成,并尽快满足发债条件。同时,大力宣传普及绿色金融相关知识,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实体经济运用绿色金融促进绿色发展的认知度、认可度和参与度。

    7.加强交流学习推动绿色金融示范点建设。鼓励引导本地金融机构抓住示范点建设的政策利好,以绿色融资增长促进绿色经济增长,以绿色经济增长带动绿色金融发展。积极广泛增加与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兄弟机构的经验交流和学习借鉴,推动形成绿色金融可复制、可推广的海西模式。

    参考文献:

    [1]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格致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李睿,金上.银行间债券市场绿色金融债券创新与实践[J].中国银行业,2017,(1)

    [3]郭舒.我国发展绿色债券的建议[J].中国金融,2016,(23)

    [4]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2017年上半年金融运行形势分析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西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