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

    孟英娇

    

    

    

    新型城镇化是当前及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而不再是狭义的人口的城市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要点。同时,城镇化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途径。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将对农村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相应地,从金融角度而言,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无不需要强大的金融要素支撑。截至2019年底,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城镇化率)已达到60.6%,但距离《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所设定的到2030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的目标尚有大约10个百分点的差距。换言之,未来十年尚有大约1.5亿人口要完成城镇化。就业、医疗卫生、住房、社保、城市生活等全面实现市民化将产生规模巨大的融资需求。这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笔者基于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这一重大现实国情,研究商业银行在此历史转折时期的转型之路,以期为商业银行的战略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城镇化基本情况x就业率平稳增长,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实现快速增长,2019年相较1978年增长了3.38倍,大约超过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5个百分点。具体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只有17.92%,不足同期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的50%;到1990年差距缩小为17个百分点;再到20年后的2000年,这一差距进一步缩小到11个百分点;30年后的2010年这一差距则为1.2个百分点。从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到2019年达到60.6%,中国实现了世界历史上速度最短、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堪称世界城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在这一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被吸纳转移就业,极大地改善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城镇化率显著提高的前提下,乡村就业率多年保持在60%以上,意味着农村地区不仅通过城镇化给城市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农村地区自身也在不断创造工作岗位吸纳新的劳动力,足见其对城镇化的贡献(见表1)。

    城镇化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小于30%;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介于30%~60%;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介于60%~80%;终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达到80%~100%。由此可知,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城镇化发展阶段顺利实现了稳健起步和加速成长,未来即将迈入后期成熟阶段。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

    农村地区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城乡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改善。201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244元,是1978年的11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89元,是1978年的107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892元,是1978年的184倍,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见图1)。

    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作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2012年下降5.2个百分点,达到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见图2)。

    涉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城镇化空间依然较大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全社会涉农固定资产规模以及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均有显著增加,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

    从表2的数据不难发现,尽管涉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显著,但相较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而言,二者的差距极其显著。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农村地区未来将会吸纳更多投资,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这一事实客观上为商业银行未来转型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农村地区金融现状

    金融活跃度显著提高,但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有待健全。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应对经济衰退,各大商业银行推进深化改革,出于压缩成本考虑逐渐撤出农村地区,导致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的数量逐步减少。从1994年到2013年,五大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网点数量由15万个减少到8万个,压缩了约一半。与此同时,有些农村信用社甚至也把网点转移到了农村以外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快速减少的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从表3可以看出,2015年至2018年间,尽管各类商业银行农村网点数量已经开始慢慢提升,但金融需求增长更加迅速。以涉农贷款为例,近几年其每年的增速均在10%左右。另外,手机支付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地区同样展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2015~2018年间增长了2.81倍。但直到现阶段,农村地区整体金融服务水平仍较为落后,其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相应的业务创新精神,未形成多元化、广覆盖的创新型农村金融体系,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长期来看,农业产业化被明显抑制。总体而言,农村地区金融资源配置不足。

    现有金融产品不能有效支撑城镇化进程。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种类的多样化,金融产品服务农村金融的缺陷逐渐趋于明显,未形成点、线、面全方位打通整个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金融产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当然,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不完善,也制约着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农村地区现有金融产品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商业性金融层次不够,合作金融尚在探索發展途径,现有金融产品尚不能有效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农村金融分支机构服务仍然是传统操作模式。近年来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城市地区金融机构的自动化、自助化水平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改善,同时也推动了各类金融中间业务的长足发展。反观农村地区,由于金融服务网点的自动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传统的银行柜员操作仍然是基本模式,日常业务也基本集中于传统的存取款业务、转汇业务、少量理财和个人信贷业务。自助设备通常也仅是ATM和POS等机具,与城市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时代和空间差距。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动高效农业理念普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等分析技术的运用拓展至农村,加快农村金融科技创新,着力开发线上无接触、手续更便捷的农村金融产品,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有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

    当前,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三大特点:一是更加重视城镇化布局形态和产业分工的优化。二是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改变了城镇土地的外延扩张模式,将提升城镇功能和人口接纳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三是更加注重综合效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等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内涵体系进一步丰富。因此,商业银行应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推进转型。

    营销模式转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提出,当今世界企业竞争,已不再是传统产品间的品质和价格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间的竞争。未来的金融市场将是用户主导的,倒逼商业银行从经营“银行”向经营“零售”转变,从被动提供金融服务转变为主动响应用户需求。移动互联技术和大数据的成熟使得将金融功能嵌入消费环节变成现实,促使形成方便、快捷、需求解决型的用户体验。在此背景下,应基于“场景化金融”思想从功能上改造营业网点,逐步将营业网点从传统的被动型服务网点升级改造为主动营销型功能网点。相对传统商业银行物理网点运营成本高、柜台数量有限、效率较低等不足,银行网点的智能化改造及借助人工智能的智慧型银行建设,将解放大量操作性银行柜员,从而实现“操作型柜员”向“营销服务型柜员”的转变。因此,银行应利用智能化的技术和手段改造现有的流程和客户服务模式,有针对性地引入智能化设备,推行“人智+机智”相结合的智能服务模式,努力提升银行网点的服务供给能力和客户服务体验。这样可以让客户在自助操作的基础上,由银行工作人员提供现场辅助指导,兼顾人工服务一对一精细指导和电子银行的高效、快速,改善客户体验。同时,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特定场景主动积极营销。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新兴的消费金融类场景离不开支付功能的支持,鉴于支付行为的多样性,相关消费金融场景的不断推出,将会不断地激发客户对于各类消费品的需求。

    实现产业链金融模式。近年来,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使得其产业链上下游主体间的联系日趋紧密,产业链金融模式将成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提出加快推进三农金融业务由服务“小农户”向服务“大三农”全产业链金融转变,全面助力乡村振兴。现实中,由于缺乏抵押金和担保品,很多中小农户和商户很难从银行直接获得贷款。而借助产业链金融模式,产业链上的成员(如供应商、生产商、流通商、销售商等)在共同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以供应链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可有效避免分散的农户和商户市场认可度较差的情况,进而缓解贷款难问题。另外,农村金融机构还应积极拓展与合作性金融机构联合,发挥各自优势服务三农。

    调整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新型城镇化建设包含五个梯度,即城市群建设、打造中心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发展特色小镇以及设立国家级新区。按照这一战略规划,各大商业银行应有计划地布局农村地区分支金融机构的数量;否则,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但就目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制约某一地区或某些地区金融机构数量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该地区要素资源无法实现有效集聚,进而形成规模優势;二是该地区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不足。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均可通过金融手段来加以解决。因此,可通过提供适度的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基层,使这些金融机构获得一定的适应期,以了解和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掘并利用当地资源禀赋优势,进而有效地与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互动效应。

    重点向公共服务金融需求倾斜。长期以来,制约农村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因此,未来商业银行可弥补这一短板。目前城市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院人满为患,尤其是针对农村的县域医疗投入急需加强。根据一财网的预测,我国医疗卫生市场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5万亿元,2040年达到29万亿元,2050年达到37万亿元。在教育方面,户籍改革也将带来巨大的教育资源需求。因此,需要新建或改扩建大量的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将带来传统项目贷款、PPP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供应链金融等金融需求。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山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