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基芙花卉系列绘画的抽象性转向

    黄晚

    摘 要:花卉系列作品是奥基芙的成名作,长久以来被相关批评家认为具有女性本质论和女性主义倾向。除了以上两种解读以外,因为奥基芙处于美国现代绘画的转型阶段,所以其花卉系列作品有既承美国印象派之上,又启抽象表现主义之下的意义。文章对奥基芙花卉系列作品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历史与评论入手,进而分析其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奥基芙;美国早期现代艺术;绘画语言;图像符号

    一、美国绘画中的抽象性转向

    在欧洲现代主义绘画风行之时,美国本土绘画主要以古典技法以及当地风俗画为中心。两者之间的艺术观念差异甚大,原因主要是此时美国因为混乱的民族和移民问题,暂时无法解决和接纳其他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而欧洲现代主义绘画虽立足于东方主义,吸收东方和非洲艺术的精华,但在某种程度上是采取包容的态度。因此,两者的艺术观念、形式的不同步是由于那时欧洲和美国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态度的不同。

    在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以资本垄断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之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社会结构产生变化,促使美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也发生变化,而美国艺术家也开始前往欧洲学习现代主义绘画,以寻求本土艺术的革新。当时美国社会是以受精英教育的白人男性为中心,以“Great American”为口号去推动各门类艺术的发展,其目的是为社会寻求现代性的改革。奥基芙在绘画中以抽象性表达表现出的现代观念,为当时社会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发展的美国新文化倾向。而在以波洛克和罗斯科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出现以前,留居美国并从事抽象绘画的艺术家并不多,奧基芙是其中一位。因此,奥基芙是在美国印象派绘画向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转型过程中处于承接位置的艺术家,而花卉题材绘画则是奥基芙自身绘画的转型标志。

    二、花卉的多重解读

    在奥基芙自身寻求转型的过程中,花卉题材是极具代表性的转型标志,其早期抽象性发展受到了康定斯基的影响,借鉴音乐节律进行绘画的形式纯化。花卉介乎具象与非具象之间,通过形式纯化,并结合社会语境,其意指内涵在具有自然文化指向的同时,也被解读为具有女性本质论和女性主义倾向。

    (一)被评论构建的花卉

    从奥基芙的早期作品《无题(一只死兔子和一只铜锅)》(1908年)中可见,其自身也在寻求着从印象派风格向抽象绘画的过渡之路。奥基芙的老师威廉·梅里特·切斯(William Merritt Chase)是美国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奥基芙跟随他学习的时候,作品中具有明显的古典技法和印象派绘画特点。但在随后的花卉题材中,奥基芙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再现,在康定斯基绘画观念中她找到了共鸣,以体验和感觉的刺激产生的关联来创造图式。奥基芙解释她作品中的抽象形式特质是基于无法言语的独特感受,即:“我发现我能用颜色和形状表达事物,而用其他方式无法表达——这些事物我无法用言语表达。”奥基芙的非具象花卉是建立在早期现代主义的简化语言之上,采用强烈的色彩和将具象化繁为简的方式,以表达强烈的个人经验诉求。花卉的自然形态和女性身体之间的复杂联系是基于意识形态构建的,而这种联系被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认为是“本质上的女性化”,其他评论家则在此基础上把这种强调体验和意识的非具象花卉解读为一种建立在两性之间感情差异上的性别差异意识形态,并将女性是“直觉型”和“表现型”的观点合理化。

    奥基芙在从具象绘画走向抽象绘画的路上,从亚瑟·卫斯理·道(Arthur Wesley Dow)的作品中得到领悟,吸收中世纪、民间以及日本和其他亚洲绘画的元素,同时以象征主义理论为借鉴,以音乐为范式去探索形式表现的新方法。抽象是实现现代艺术形式自律的根本手段,更是西方社会向现代化迈进时出现意识形态变迁的反映。奥基芙更倾向于把花卉建立在一种寻求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态度上,她本人对花卉含义的女性本质论解读持反感态度,并认为这是对抽象绘画语言的“正式化”的误读,这也代表了她与一种长久以来在文化生产中赋予女性消极角色的认同所作的斗争。花卉题材绘画也是奥基芙从具象绘画转型至非具象绘画过程中的里程碑,而花卉的含义除了被斯蒂格里茨解读的生理暗示以外,也有受奥基芙所接受的摄影图式、东方意味以及泛神论思想的影响而表现出的自然倾向的暗指和现代主义思潮中提倡的先锋观念。

    (二)花卉的形式语言纯化

    奥基芙的形式纯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康定斯基的影响,而其花卉中的自然倾向则与她早年在西部的经历有关。荒漠中的节奏和律动通过简化和强调的方式与骷髅和花卉进行组合,以象征的方式揭示了她对国家和文化认同问题的关注,同时也为奥基芙后来的花卉作品提供了自然主义来源,并为而后对形式的关注奠定了基础。花卉多以中心式或中轴式构图为主,以放大的视角突出花朵内部,以花蕊为点,以花瓣的皱褶为线,以花瓣为面,通过简化的手法,着重于流畅和富有动感的线条,且以大面积但富有变化的平涂花瓣色块分割画面。奥基芙以微观的视角放大花朵,但总体而言还处于具象阶段。奥基芙与纽约的摄影圈走得很近,有种观点认为放大对象的想法是来源于现代摄影美学中的微观理念,而且是摄影师好友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1890-1976年)的建议。花卉系列色彩主要采用同色系的弱对比,并以分割和变化带出柔和的感觉,线条方面也不像康定斯基绘画中带有强烈的节奏感,而是多以流畅和变化丰富的曲线处理花瓣边缘,并且以重色块塑造花蕊的点来强调画面中心,使观者在视角上更倾向于由中心向边缘进行观察。因此,花卉系列作品处于奥基芙从具象到抽象绘画的过渡阶段,其基础是现代摄影中的微观理念,以及她早年的印象派绘画创作,而对康定斯基的借鉴和著作研读则为奥基芙提供了形式纯化的抽象方向。

    而在语言纯化的方面,在炭笔、水彩的抽象实验中,奥基芙学习了新的绘画语言,并将之融入油画中。印象派和古典技法的基础使奥基芙在笔触上习惯以平涂带出微弱的笔触感,尽管在花卉系列中她已经走上了语言纯化的道路,但在大面积的平涂中,笔触感依然保留,同时带有水彩语言的渲染感以及纸本炭笔的肌理塑造。在布面油画中流露出水彩的渲染是她在花卉系列中塑造花瓣形态的主要方式,而这种介乎平面化与立体化的渲染也带有日本版画的影子,并且借鉴了摄影微观理念及早年静物画的精心刻画方式。在花卉系列中,语言纯化是奥基芙早期的探索。

    (三)花卉符号的两种解读和批评

    花卉系列的巨幅尺寸和微观视角使花朵内部被放大,也使整个画面被一个符号占据。而对花卉符号的解读主要基于两种理论基础,一是斯蒂格里茨所热衷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二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女性主义理论。

    斯蒂格里茨主要是从生理和暗示的角度,以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奥基芙的花卉系列作品,同时也鼓励当时弗洛伊德学派的人对她的作品进行解读。虽然奥基芙并不排斥这一种解读方式,但这种解读方式却给她在之后创作的其他系列作品带来了很大困扰,即以一种女性本质的标签去覆盖其他作品的内涵。奥基芙本不是抱着女性本质论的思想去创作花卉系列作品的,而是受到自然主义和摄影理念的影响。但相关评论家却一直对其作品进行另类解读,如亨利·麦克布莱德(Henry McBride)指出:“没有弗洛伊德,她自由了,但有另一个人取代了弗洛伊德,当然是斯蒂格里茨。”随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解读而来的是女性本质论的塑造,这样的评论为她设定了特定的框架,使她难以脱离女性艺术的标签,同时也因为绘画中的女性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难以明确而意指了艺术的男性中心。

    奥基芙一生经历了三次女性主义浪潮,而花卉系列的创作是在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期间。奥基芙在当时曾经表达过女性艺术家标签给她带来的身份困扰:“如果不面对这个区别对待就很难继续画画,男人却不用面对这种区别对待。”但随着第二次和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及女性主义艺术史、批评方法的建立,相关批评家开始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奥基芙作品,并认为其中所表达的是一种对女性本质论“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但奥基芙本人对此观点表示反对。

    从奥基芙对花卉符号的两种解读均反对的态度中可见,她并不希望自己被标签定义为“女性的”(Feminine)或是“女性主义”(Feminism),这反映出她对自身作品的解读是中性、无性别的解读。

    三、奥基芙花卉题材绘画的价值与意义

    (一)承上启下

    奥基芙花卉题材绘画处于美国印象派、古典绘画风格转型至现代绘画风格的阶段,同时也处于她自身绘画的转型期——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从美国绘画史的角度看,奥基芙作品是承接现代主义绘画与抽象主义绘画的典型代表,既承于美国本土的风俗画(如奥基芙的风景系列绘画),又启现代之潮,并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提供基础。而从奥基芙自身的绘画发展经历来看,花卉系列作品处于她抽象绘画的探索阶段,并且花卉作为符号被沿用至之后的风景系列绘画,直至她的摩天大楼系列出现,花卉符号才被完全摒弃。

    (二)女性主义意义

    奥基芙的花卉题材绘画也被视为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从花卉题材绘画的创作时间可见,她受到了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影响,虽两者无明确关联,但當时女性主义浪潮并未受到本质与构建理论的影响。至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艺术史和批判兴起,相关学者和艺术家把奥基芙列入女性主义艺术先驱的行列。除了花卉的隐喻以外,还有其对现代艺术承接作用的影响。以往的艺术是以男性为中心,而奥基芙的出现无疑是为发掘历史中的女性艺术家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四、结语

    奥基芙的花卉题材绘画不仅是她的成名之作,同时也为她贴上了两重标签,一是基于精神分析论的女性本质论标签,二是女性主义标签。但花卉题材绘画在奥基芙的绘画生涯的重要地位是不能被标签所定义的,它既开美国现代主义之先河,承接抽象表现主义,也是奥基芙探索形式和语言纯化的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1]BARSON T.Georgia O'Keeffe[M].New York:Tate Enterprises Ltd andAbramas,2016:102.

    [2]O'KEEFFE G.“Statement”,in Alfred Stieglitz presents one hundred picture:olis,watercolors,pastels,drawings[M].New York:The Anderson Galleries,1923:243.

    [3]范程.“抽象表现主义”之前美国艺术中的现代性[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7.

    [4]CHADWICK W.Women,art,and society[M].London:Thames&Hudson,2015:78-81.

    作者单位:

    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