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资本计量高级法体系建设

    刘吕科 曾刚

    借助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尤其是资本高级计量方法的实施,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规范化程度,以及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均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随着上轮金融危机后国际上对资本高级计量方法的诟病、反思和系统改革,我国银行业也产生了一些质疑资本高级计量方法的观点。部分人士认为,国际监管改革限制了高级计量方法的适用范围,倡导以标准法为主开展资本计量工作,国内银行业再投入资源建设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体系没有太大意义和必要性;还有部分人士认为,虽然国际监管改革没有完全否定高级计量方法,但我国监管部门已关上了其他银行申请高级法的大门,国内商业银行没有必要按照监管要求规范开展资本高级计量方法体系建设,风险计量结果只需要满足内部应用即可。

    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规范建设。如果继续坚持这些观点,那么除6家合规达标银行外,其他商业银行普遍放弃建设高级方法,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风险计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性降低。而后续即使实施高级法,其风险计量在内部管理和监管要求方面“两张皮”的现象将更加突出,最终将可能损害我国银行业的经营规范性和整体稳健性。鉴于此,需要在新形势下正确看待资本高级计量方法体系建设工作,以期为监管合规达标工作以及商业银行开展资本高级计量方法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国际资本监管改革的影响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暴露了风险计量模型的诸多缺陷,突出表现为模型复杂程度高和计量结果不可比。一方面,国际大型银行在危机前普遍建立了风险识别、评估和监测模型,模型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在金融危机前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部分银行仅模型说明文档就普遍以百页计,一些银行的模型管理者都很难对管理模型的方法和原理做到透彻掌握,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更是不了解模型的架构及局限性。在模型复杂程度过高、对模型局限性和特定假设没有清醒认识的前提下,在业务准入、风险限额、风险估值、资本配置、业绩考核等方面过度依赖模型,是造成模型结果偏离业务实际情况的直接原因。回头来看,这也是国际上对风险计量模型诟病较多的原因之一,认为“模型没有管住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模型过于复杂,导致风险计量结果不可比,这种不可比突出表现在不同银行间、不同风险计量方法间(如高级方法和标准方法)、不同时间段的不可比,这种不可比降低了投资者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信心。

    基于此,巴塞尔委员会从2009年起,对资本计量方法进行了系统反思和改革,着眼点主要是平衡风险敏感性、简单性和可比性。一方面限制资本计量高级法的适用范围,提高风险参数的底线控制,增强资本高级计量方法的稳健性,提高资本计量结果的可比性;另一方面提高标准法的风险敏感性,对风险暴露进行更细粒度的划分,引入更多的风险驱动因子,并设置差异化的风险权重。

    但巴塞尔委员会改革资本计量方法,绝不代表巴塞尔委员会或国际监管机构否定资本高级计量方法,或是完全退回到标准方法。在信用、市场、操作三大风险计量方法中,巴塞尔委员会只是取消了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背后原因在于巴塞尔协议II框架下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的可选性过多(包括内部衡量、专家打分和损失分布三类方法),加上操作风险损失数据过少,尤其是低频高损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过少,如监管对德意志银行、富国银行等开出的巨额罚款很难在高级计量法框架下反映出来。

    巴塞尔委员会自2004年在巴塞尔协议框架下引入资本高级计量法的初衷在于利用国际领先银行风险计量经验引导合规银行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强化资本约束效果。虽然金融危机暴露出了资本计量方法的诸多缺陷,但巴塞尔委员会的初衷没变,因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部分缺陷而放弃采用风险敏感性更强的风险计量方法是“因噎废食”,绝对不是巴塞尔委员会未来的引导方向。巴塞尔委员会在多份文件中强调,要建立与自身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匹配的风险计量体系,引导银行强化微观风险管理能力建设,进而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这也是巴塞尔委员会成立的初衷之一。由此可以预期,未来巴塞尔委员会将一如既往地鼓励大型银行尤其是国际活跃银行加强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体系建设。

    国内银行业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实践

    经过2012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推动,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已初步构建了资本计量高级法体系,尤其在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助推了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能力的提升。2014年,国内有6家银行获准在资本计量方法中采用高级方法,标志着我国银行业风险计量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迈入了一个新阶段。但未来不会永远只有6家高级法达标银行,2014年至今,我国监管部门未审批其他银行高级法达标,绝对不是对其他银行永远关闭资本计量高级法实施的大门,而是另有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他银行确实在资本计量高級方法体系建设上距离合规达标还有差距,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巴塞尔委员会一直在改革资本高级计量方法,监管标准未完全确定。

    纵观已获准采用高级计量法银行和已搭建高级计量法银行的实践,资本高级计量方法在以下几方面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经营能力。

    统一了风险评价标准,统一了风险语言。缺少风险计量体系的银行,其对客户的风险评价因评价主体、产品和评价时间的差异,在评价考虑维度、驱动因子和主观经验方面均不相同,评价结果是不可比的,这给风险监测、报告带来了较大难题。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尺,本质上,在全行层面没有形成统一的风险沟通语言。通过资本高级计量法体系建设,各类风险资产在同一个风险计量标尺(违约风险暴露、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下进行衡量,银行有了统一的风险评价标尺,全行上下对风险资产的变化趋势有了更清晰和一致的把握,内部沟通有了统一、一致的语言,风险评价、监测和风险报告能力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

    提供了差异化风险参数,提高了银行精细化风险管理能力。借助资本计量体系提供的违约风险暴露、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风险参数,商业银行能够较为可靠地估计一个产品、一个客户、甚至一笔业务未来一年的潜在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有了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的估计,商业银行能够更精细、可靠和准确地开展风险定价、拨备计提、资本配置、绩效考核等一系列工作,提高了风险管理全流程的精细化程度。如:在没有资本高级计量方法前,商业银行在做业务前,对收益能否覆盖风险是没有准确估计的,难以做到“算了再做”“心中有数”;有了各类风险参数,商业银行能够较可靠地估计业务、客户、产品、机构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算了再做”“心中有数”。

    联结了资本和风险,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银行内部资本和风险管理脱节的局面。如果缺乏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是脱节的,资本配置按照各类业务的风险权重配置资本,但同一权重下,各类业务风险水平有高有低,资本管理难以进行差异化配置。甚至在某些银行,资本配置和风险限额是有冲突的,即某类业务从风险水平来看已经不适宜介入了,但由于资本计量权重相对较低,资本配置仍然较多,产生了较多无效资本资源。实施资本高级计量法以后,以资本高级计量法计量结果进行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和资本配置,并以资本计量高级法结果进行风险限额管理、风险资产定价、拨备计提、风险监测、绩效考核等风险全流程管理,可以使风险和资本管理的一致性得到保障,商业银行风险资本的约束能力更强,从而提升资本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程度。

    尽管资本计量高级法体系建设有力地提升了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能力,但随着上轮金融危机后国际上对资本高级计量方法的反思和系统改革,我国银行业也产生了一些质疑资本高级计量方法的观点。同时,我国监管部门对除已达标行之外的其他银行资本高级法合规达标安排暂不明确,部分银行认为我国监管部门已关上了其他银行申请高级法的大门,因此没有必要按照监管要求规范开展资本高级计量方法体系建设,风险计量结果只需要满足内部应用即可。这种思潮给银行规范开展资本高级计量方法带来了较大困扰,部分银行难以持续投入资源开展体系建设,风险计量的规范性和合规程度距离监管要求越来越远。

    放眼国内,与金融危机前国际银行业过度依赖模型的思潮相比,我国银行业对风险计量模型的应用深度仍有待提高,虽然巴塞尔协议的实施推动了我国银行业整体风险水平的提高。但与领先实践相比,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方面仍有不小差距。未来,通过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仍应是国内监管改革和银行内部经营的主要方向。

    新形势下强化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建设的主要对策

    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应进一步端正理念,强化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体系建设,将其作为规范风险经营、提高精细化经营管理能力的主要抓手之一。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建设和强化资本高级计量方法对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持续投入资源,持续监测、验证和优化模型,确保风险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将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作为全面風险管理的基石。围绕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强化风险评价与监测、组合管理、风险定价、资本管理等能力,持续提高精细化经营水平。

    捋顺资本和风险管理的互动关系。对于已获准采用高级法的银行,应以风险计量结果为依据,进一步规范开展资本限额、监测、规划、配置等精细化资本管理工作,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对于未获准采用高级法的银行,应在资本规划和配置中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将资本计量高级法作为资本管理的重要依据,逐步提高全行员工对资本高级计量法的认可度,提高精细化资本管理能力,提升资本使用效率,走资本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合理采用新数据、新方法,持续提高风险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合理引入交易结算、税务、社保等外部大数据,从更全的维度评价客户,合理借鉴领先金融机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建模方法,加快模型迭代频率,提升模型敏感度,提高风险计量结果的前瞻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规范开展模型管理,降低模型风险。规范的模型管理包括模型开发、监测、验证、优化、退出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是维持风险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有力保障。模型所覆盖的信息越多、模型方法越先进、模型应用越深入,对模型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要求就越高。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应规范开展模型管理工作,持续监测模型表现,并及时优化模型,确保模型结果的可靠性,降低模型风险,增强相关人员对风险计量结果的信心,为风险计量结果更深入和更广泛的应用奠定基础。

    对于我国监管部门来说,应借鉴巴塞尔委员会的理念,引导银行建立与自身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匹配的风险计量体系,鼓励大型银行和国内其他系统重要性银行采用和实施资本高级计量方法,提高风险经营水平,从微观审慎视角减少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明确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合规达标的标准和具体安排,引导具备实施条件的银行持续管理和优化模型体系。一方面,建议通过专题会议的形式,加强对商业银行董监高等高管层的宣导培训, 确保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管层都能清楚资本计量高级法实施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下发相关监管要求,明确资本计量高级法合规达标的具体标准以及监管验收的主要安排,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体系建设方面给予较为明确的指引,避免商业银行认为监管部门未来不会开展新的高级法合规达标验收工作,放弃持续投入资源,那么该银行的风险计量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可能会被削弱。单个银行有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其自身的稳健性,多家银行有类似的行为则可能会损害整个银行业的稳健性。

    建立预监测报告制度,对于有意愿采用高级计量法的银行,可以自愿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建立预监测报告机制,一方面可以让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商业银行资本高级计量方法的实施和应用情况,清楚地判断报告银行是否具备实施条件,为监管入场评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规避了立即开展监管评估给银行内部管理带来的压力,同时避免入场评估后才发现差距过大,浪费了较多的监管资源。因此,建立适当以自愿为基础的监测和报告机制,有利于我国监管部门有序推动资本高级计量方法合规达标工作。

    鼓励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满足监管达标标准的条件下,有序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总损失吸收能力、资本缓冲和杠杆率等方面都有附加要求,相当于增加了额外负担,如能采用高级计量法,则有利于引导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适度节约资本,缓解经营压力。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方面,可考虑针对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鼓励(或必须)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可采用简单的或标准化的资本计量方法。

    总之,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应正确看待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体系建设,深刻体会规范开展风险计量工作对商业银行内部精细化经营的重要意义,不仅要将资本计量高级方法作为规范管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主要抓手,而且要将其作为智能风控和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工具,优化风险治理,提高风险经营能力,增强我国银行业经营的稳健性。

    (作者单位:民生银行风险管理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其中曾刚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