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研究综述

    【摘要】语言迁移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一直以来是二语习得领域的重点。本文从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和语言迁移、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和语言迁移、认知理论和语言迁移三个阶段进行概述,探讨围绕语言迁移的实际问题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语言迁移;第二语言习得;应用语言学

    【作者简介】孙青(1996.04-),女,汉族,浙江嘉兴人,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话语分析。

    一、引言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指由语言之间的异同而产生的已习得的语言对目标习得语言的影响。自诞生以来,语言迁移研究一直是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语言迁移研究分类

    1.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和语言迁移。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视角下出发的研究者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Lado,1957),“差异=难度”是对比分析假说的主要观点。

    岳鹏(2014)基于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进行试验研究,总结并分析了主要错误类型,以及负迁移现象在词汇、语法、语篇等不同层次的表现。

    程莉(2020)基于对比分析假说,从连接词冗余、连接词错用、连接词漏用三个方面,总结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误用情况,对连接词的教学提出了运用对比教学,培养学生差异意识的建议和对策。

    也有学者从发音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刘钰(2014)对比研究了中文和英文在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包括声调 (tone) 与语调 (intonation);重音 (stress) 与节奏 (rhythm),对二语学习者“中式英文”的发音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也有学者认为,母语与二语之间的差异并非一定会导致语言习得的困难或负影响,恰恰相反,其差异性会使得目标语的结构更容易被习得。

    习觅哲(2018)分析了韩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时,韩语词汇系统的干扰,包括汉韩“同音同义”词、“逆序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同形近义”词所导致的正负迁移,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和学习建议,积极引导正迁移,规避负迁移。

    龙立群(2018)基于对比分析教学法,从已习得的英语对第二外语法语学习中的正、负迁移,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英语与法语语法与词汇的相似性, 容易使得学生习得时出现混淆和错误。

    2.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和语言迁移。随着乔姆斯基所提出的普遍语法的发展,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集中体现为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和中介语(Interlanguage)表征中的语言迁移两类。

    Mouton(2019)关注有关跨语言名词的复数形态实现的问题。他指出复数形式虽然在形态上比单数形式复杂,但在语义上没有跨语言标记,为语义和形态标记之间的关系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语音学方面,Watts(2020)探讨了语音发展中的标记性和暗示关系,他认为基于语音标记理论的语言障碍的复杂性方法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他的研究表明语音标记单位(phonologically marked units)的习得暗含了标记较少的单位的习得。

    20世纪90年代后,中介语表征中的迁移现象逐渐引起语言迁移学者关注,揭示了母语在跨语言迁移中的规律与特点,其对中式英语的研究在国内广受关注。

    胡玲玲(2018)探讨了英语教学中介语石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她指出了教学中中介语作为“原型输出”的问题,强调了语义背景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使用隐喻的方式解除语言表达的语法形态干扰的策略。

    王思微(2020)从语言迁移的角度,通过对比中介语分析的方法,做了基于语料库的高中英语写作中式化倾向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弱化学习者在二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教学策略。

    Gessica(2005)研究调查了在以英语、西班牙语或法语作为母语或非母语的意大利语作为第三或第四语言的学习者的书面作品中使用非母语功能词的情况,发现说法语的英语和西班牙语第一语言说话者比不懂法语的说话者使用的主题插入量大得多。

    3.认知理论和语言迁移。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习得被认为是人类认知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经验。随着“可加工性理论”的提出(Pienemann,1998),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迁移展开了更广泛领域的研究,包括心理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等。区别于局限在语言表层结构中的迁移现象研究,至此,语言迁移开始逐渐探索迁移的内在机制。

    何享(2020)從正认知层面出发,分析了表音语言与表意语言两种不同书写系统的语言文字特性与阅读认知加工技能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双语阅读认知加工的跨语言迁移本质上是交互式的,具有“语言相互依存”的高相关性和“语言特征制约”差异性共存的特点。

    李佳(2019)从认知构式语法的视角出发,对学习者使用英语空间动介构式的状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强空间介词的教学,培养英语思维以建立二语概念和词汇之间的良好映射等建议。

    三、新时期语言迁移新视角

    随着“概念迁移”的提出,语言迁移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Jarvis(1988)认为语言迁移主要与语言形式和母语和目标语言的结构的迁移,而概念上的迁移侧重非语言形式的心理概念进行分析。围绕概念迁移,研究者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证性研究。

    蔡金庭,李佳(2019)结合语言迁移和概念迁移提出了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阐释说明了在不同阶段正负迁移在形式、语义和概念三个层面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Nghi(2020)认为非语言有关此类研究的跨语言影响力的概念框架。他的研究简要演示了八个概念域的各个方面如何影响母语的方式迁移会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功能和结构使用。Galbert(2020)从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角度讨论语言迁移,提出了结构方程模型用于测试潜在的字母知识构造和双语阅读理解的路径模型。研究发现了解码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迁移,并且初步证明了相互依存关系会根据课堂所使用的语言而有所不同。

    Li Wang(2020)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理论,探讨生态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发现如果学习者意识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并且愿意将母语的知识和技能转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那么语言迁移将有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对比教学促进了语言习得的正向转移,抑制了负向转移,提高了第二语言的学习效率。

    近年来,迁移研究开始关注迁移是如何在大脑中发生的。比如Hu(2018)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结合语言训练,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失语商短阵快速脉冲刺激干预后较干预前有改善。语言迁移运作的内在机制解释与现实医学应用发展相辅相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迁移在计算机语言学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孙凌浩(2020)探究高效的跨语言信息抽取技术, 通过跨语言的迁移学习、联合学习方法,以期解决语言间信息迁移效率不高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每一时期的实证研究为语言迁移理论提供了证据。随着迁移研究的深入、视野的拓宽,研究者对于语言迁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探究,概念迁移、神经生理学与计算机语言学视角下的迁移研究渐渐成为研究者关心的重心。

    参考文献:

    [1]Alexiadou, Artemis. Morphological and semantic markedness revisited: The realization of plurality across languages[J]. Zeitschrift für Sprachwissenschaft, vol. 38,no.1,2019:123-154.

    [2]Anne Vainikka,Martha Young-Scholten[R]. Gradual Development of L2 Phrase Structure.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6(1):7-39.

    [3]De Angelis, Gessica. Interlanguage Transfer of Function Words[J]. Language Learning, 2005,55:379-414.

    [4]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1994.

    [5]Jarvis S. Conceptual Transfer in the Interlingual Lexicon[M].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 Publications, 1998.

    [6]蔡金亭,李佳.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J].外语教学,2016, 37(4):43-50.

    [7]陈莉.语言迁移视域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连接词误用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0(11):24-25.

    [8]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問题与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6):1-9.

    [9]何享,张笑非.阅读认知加工的跨语言迁移研究综述[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34-143.

    [10]胡玲玲.英语教学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5):57-58.

    [11]李佳.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空间动介构式的历时研究[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9.

    [12]龙立群.对比教学法在二外法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语言迁移理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2):122-123.

    [13]姜孟.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66-171.

    [14]孙凌浩.基于跨语言迁移学习的实体关系抽取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0.

    [15]王立非.关于标记理论[J].外国语,1991(4):32-36.

    [16]王文宇.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教学,1999(1): 7-13.

    [17]吴曦,曹湘洪.国外语言迁移研究综述与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50-156.

    [18]习觅哲.韩语汉字词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迁移影响[J].新西部,2018(35):88,112.

    [19]尹洪山.从普遍语法到认知科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5):1-6.

    [20]余善沐.外语学习中的迁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4):41-46.

    [21]岳鹏.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实证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