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设施油桃产业情况与发展创新

    马凌珂 孙绪阳 王新卫

    

    

    

    桃美味可口,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莒县位于山东日照西部,域内多平原、丘陵和洼地,适宜桃树生长。从20世纪80年代起,莒县开始种植大棚桃,随着品种不断丰富和效益不断提高,桃农的种植水平不断提升,设施油桃产业呈现快度增长。全县形成了以果庄镇、小店镇为中心的设施油桃集中连片区,可实现每年4—10月周期性供應。2019年莒县设施油桃发展到2万亩,年平均亩产3 000千克,年产设施鲜桃3 000余万千克,桃农人均年收入3.8万元。设施油桃产业已经成为莒县果农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1 莒县设施油桃产业情况

    1.1 设施结构

    莒县设施桃结构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升级。传统莒县桃设施结构以日光温室为主,两面坡保温大棚次之,其余多为旧蔬菜棚改造而来。新发展的桃设施大棚以多层毛毡代替墙面的日光温室为主,其次为两面坡保温大棚。两面坡保温大棚保温效果不及墙面改良的日光温室,果实成熟期也稍晚,但单棚面积大,一般3~4亩,最大的可达8亩,亦受到当地果农认可。

    1.2 品种类型

    近20年来,莒县桃品种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从最初的五月火、丹墨、枣红珠等品种,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中农金辉(图1)、中油4号、中油5号、鲁油1号、鲁油2号、未来1号、中油蟠9号(图2)、中油蟠11号(图3)等十余个品种。其中,中农金辉(又称126油桃)种植面积约占80%,是当地设施桃主栽品种。主栽品种单一往往造成鲜果上市过于集中,市场暂时难以消化的局面,亟待引进和发展市场前景广的高品质蟠桃、油蟠桃、黄桃等类型,优化桃品种结构,丰富主栽品种类型,延长鲜果的供应周期,增加果农收益。

    1.3 栽培模式

    莒县设施桃生产中以小冠开心形(图4)和主干形(图5)等树形较为常见,栽植密度普遍较高。如小冠开心形通常株距0.8~1.0米,行距1.5米,亩栽植450株左右。主干形株距1.0米,行距1.5米,亩栽植也在450株左右。尽管果农采取增施有机肥和地面铺设地膜降低棚内湿度、吊枝提高通风透光度等多项措施提升果实品质,但受限于品种自身特点、较高种植密度等现实问题,桃果品质提升空间较为有限。

    1.4 生产理念

    莒县果农在树体修剪、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控和花果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技术水平普遍较高。当地果农偏重小地块精细化管理,在小冠开心形桃树吊枝工作中,能够不辞辛苦地将桃树上细弱果枝用细绳一个个吊起,以获取更高亩产量。在设施桃果发展理念上,果农普遍希望赶早上市,价格好,市场竞争压力小,但个别年份因一味追求早熟造成品质下降,反而没有稍后成熟的果品售价高,再加上当地果农自发开拓的销售渠道偏少,优质优价桃果在市场没有充分体现价格优势,挫伤少数果农生产优质桃果的积极主动性。

    2 莒县设施油桃产业发展创新

    2.1 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

    与科研院所密切结合,引进推广有市场前景的大果型油桃、黄肉油蟠桃等优质设施桃种类,优化品种结构,不断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收益。针对性地开展高素质农民技能培训,讲授绿色发展新技术和输入产业发展新理念,让发展优质、绿色桃果成为莒县果农生产发展新方向。

    2.2 加快果园信息化建设步伐

    通过新建日光温室安装智能化温湿度管理系统和加大老旧温室加装改造力度,提高现有果园信息化水平,实现智能化果园系统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花果管理关键期降低人工成本增加果农收益。建立数字化档案,做到生产可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桃果品一键扫码实现从果园到餐桌的可追溯,让消费者吃上放心桃。鼓励龙头企业、新型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加快网络营销力度,通过淘宝网、京东、天猫等平台推动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

    2.3 强化区域油桃品牌建设

    制定桃果产业发展规划,保障桃产业健康有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广莒县桃从量大向质优转型,提高果品内在核心竞争力。交易市场(图6)监管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提高市场承载力,并打造若干个多功能的全国性大型桃交易中心。明确桃果销售市场定位,通过对接各级农展会、文化旅游节、电子商务网站等平台,运用“互联网+产业”打造油桃“线上线下”双运营模式,多措并举强化莒县设施桃品牌的宣传推介。开展旅游观光采摘型桃园建设,打造若干条桃观光采摘精品线路,实现种植、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