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在小学生语感培养中的教学应用

    顾晓梅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策略、技能可以分成各种单元,这些认知单元或结构,就被称为图式。图式是信息加工的基本要素,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结构网络。

    将“图式理论”应用到阅读领域,阅读可以定义为读者头脑中的语感图式与文本材料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的过程依赖于语感图式的积累与建构。当读者将记忆中的图式与文本材料信息联系起來,并使之相匹配时,就能准确理解语言材料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文字信息激活了读者记忆中的图式,如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等,使记忆中的图式与文本材料信息达到和谐统一,这便是“同化”。反之,当读者已有的知识框架不能与文本信息交互感应,文本信息便不能激活、补偿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重组与改造,形成新的图式,这便是“顺应”。

    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炼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将上述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进一步分解,提炼出以下不同层次的主题词:

    笔者以为,小学和高中处于不同的学段,学习主体自有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因小学阶段更侧重于基础性,而“积累与语感”恰处于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第一层次,故语感培养应成为小学阶段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命题。

    基于图式理论的视角,不难发现,培养语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建构语感图式。一个人的语感图式主要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这几种图式与文章的语言、内容和表现形式共同协调、交互作用,最终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般而言,小学生可以在自然的母语环境中,通过自主习得语言,形成语感。然而,这只是一种自然之得。要想让其语感得以系统的培养与提升,还需要借助于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语言、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的图式建构入手,让学生经历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实现语感的自觉提升。

    一、 读读背背,积累语言图式,提升语感的丰富性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卖油翁》中,写陈尧咨因善射一贯“自矜”,但卖油翁并不以为然,只是说“无他,但手熟尔。”后卖油翁酌油表演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也只是淡淡一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两件事都说明了“熟能生巧”这个普通的原理。

    读读背背是积累语言图式的重要路径。课标修订稿中,要求小学生背诵75篇优秀诗文。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为他们挑选和推荐一些适宜背诵的经典作品,进一步积累丰富的语言图式。

    二、 联系生活,激活内容图式,提升语感的敏锐性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有着画一般秀美的形体,有着音乐一般悦耳的韵律,更有着包罗万象的涵义。为培养学生语感的敏锐性,教师应有意识地从教材中寻找精彩之处、陌生之处等,让学生沉浸其中,将语境与生活相联系,达成内容图式的平衡。作家孙友田在《月光启蒙》一文中,这样描写童年时母亲在月色下唱歌谣的情景:“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这句话本是写母亲的歌声,却用了“芳香”一词,这是因为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而陶醉,犹如花的芳香使人迷醉。教学中,笔者先播放一段优美的歌谣,将学生带到那个美妙的夏夜情境中,再边读边展开联想,激活学生脑海中母亲吟唱摇篮曲的图式,从而理解这种通感手法的妙处,体会母亲歌谣的迷人。

    三、 读写结合,内化形式图式,提升语感的深刻性

    我们应充分利用文本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把握其价值取向、行文思路、写作特色、文体特征等,让学生头脑中的形式图式不断丰富。

    《夹竹桃》选自学界泰斗季羡林写的一篇散文,深受读者喜爱。但遗憾的是,许多老师在教这一课时,大多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文章写了什么,而忽略了季先生的散文风格。

    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例。仔细阅读这段话,我们至少能发现语言表达的三个特点:第一,从春天到秋天,先后写了十四种花,用于反衬夹竹桃的可贵韧性;第二,多用四字词语描写花开的情景,如花团锦簇、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等,不仅结构整齐,而且节奏感强,体现出和谐的声韵美;第三,长短句运用自如,整齐中间见变化,活泼中有舒缓,一年三季,各种花争奇斗艳的热闹景象便跃然之上,体现了季先生散文质朴又不失典雅的美。

    在教学中,对文本形式的关注必不可少,学生不仅能从中读懂课文写了什么,还能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如果仅仅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而忽略了对形式图式的构建,学生便无法感受表达的形式之美。

    在语感培养过程中,“读”和“听”是语言的输入环节,“说”和“写”则是语言的输出环节,此二者需有机结合。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的积淀后,再借助相应的形式图式,把语言和内容娴熟地内化于其中,相信学生头脑中的形式图式也会从混沌走向清晰。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